圍繞“將博羅建成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的重要組團”這一定位,近日,我縣發布《博羅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規劃(2016—2025)》,提出建成生態空間合理、生態經濟高效、生態環境優美、生態人居和諧、生態文化豐富、生態制度完善的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
規劃方案根據我縣不同主體功能區的功能定位和自然稟賦,將國土空間劃分為集聚提升區、重點發展區和生態發展(旅游)區三類區域,對不同區域實施差別化產業準入。
集聚提升區包括縣城(羅陽)、園洲、石灣和龍溪等鎮,將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整合,逐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行業,實現集中控污和總量減排。
重點發展區包括泰美、楊村、楊僑、石壩、觀音閣和麻陂等鎮,要促進有序開發,杜絕小、散、亂的無序發展,形成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良性循環。
生態發展區包括公莊、柏塘、湖鎮、橫河、長寧、福田、龍華等鎮和羅浮山風景名勝區,以適度開發為主,原則上不再引進和審批污染型工業企業,除資源型工業外其他工業逐步搬遷轉移,開發時應確保不導致現有環境質量下降和生態功能損害。
同時,依托現有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自然斑塊建設,構建對維護博羅生態安全具有戰略意義的生態安全架構,重點保護羅浮山、白馬山—官山、雞籠山—黃山洞、象頭山及其周邊區域的自然生態系統。
規劃還要求構建生態廊道、生態隔離帶、生態細胞工程等區域生態安全體系。例如在城區濱河、沿堤防區域建設防護隔離帶,綠化防護帶寬度不低于30米。各工業園與生活區之間防護隔離綠帶寬度不低于50米。沿廣惠高速公路預留300至400米寬的綠化防護帶。
在水環境污染治理方面,要求近期區內各主要河流達到相應的國家水環境質量標準,省控以上斷面過境河流水質優于Ⅲ類不低于70%,并消除區域內的劣Ⅴ類水體,同時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地表水污染的聯防聯治,推進重污染跨界河流的水環境整治。據了解,我縣近年來的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達標率始終保持在100%,水質均優于Ⅲ類;區域的主要江河水庫水質近三年呈現好轉態勢,且水質保持穩定達標。
值得一提的是,規劃明確探索博羅綠色GDP考核體系,研究制定以綠色GDP為主要內容的評價考核指標體系,并將綠色GDP評價考核指標納入各級政府和干部的考核體系。各級地方政府、環保部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所應履行的職責之一就是對各類涉及環境生態問題的項目、工程、國土開發進行監管,如若因監管不力造成環境污染或觸碰“生態紅線”的,領導干部應當被追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