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熱天氣籠罩大地,這樣高溫無雨的日子卻恰好是工程建設的好時機。當前,在惠州市博羅縣,113宗工業項目正加緊建設,工人揮汗如雨,努力搶回被此前連續強降雨天氣耽誤的工期。
工業持續興盛是博羅縣域經濟的底色。今年以來,博羅工業經濟運行保持穩定。統計顯示,今年1—6月博羅縣規上工業總產值654.17億元,同比增長8.4%;規上工業增加值149.45億元,同比增長3.4%;完成工業投資82.29億元,同比增長32.9%。
在近日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2022全國百強縣榜單中,博羅縣再度上榜,排名更比2021年提升了8位。在新的區域競合格局下,博羅堅持“項目為王”,“一帶一圈一區”差異化高質量發展格局讓縣域經濟迸發出新活力,千億級的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企業建設如火如荼。在博羅,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的園區和項目建設態勢下,一個更具核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正加快構建。
抓牢“生命線”
今年安排100宗重點項目
工業經濟的平穩運行,離不開大項目和大平臺的支撐。
在位于博羅沿東江經濟帶的正威(惠州)新材料產業園,一條年產能達25萬噸的新生產線正加速建設。這條連鑄連軋生產線設備由德國西馬克梅爾公司研發制造,安裝于該產業園一期生產車間,可生產出頭發絲十分之一粗細的納米銅線,滿足高端市場需求。該生產線建成達產后,預計年產值可達175億元。
總投資150億元的正威(惠州)新材料制作產業園,落戶于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起步區。占地1500畝的這一項目分兩期建設,建設內容包括年產50萬噸連鑄連軋低氧光亮銅桿項目、集成電路半導體封裝鍵合絲項目、電氣化鐵路架空導線及合金銅項目、特高壓電力傳輸電纜、高端裝備電纜項目。
正威國際集團博羅項目總裁唐毅輝告訴記者,一期項目全部達產后,預計產值將達到500億元。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目自2020年10月動工建設以來,僅歷時5個月就完成了龐大的產業基地建設和部分設備安裝調試等工作,于2021年3月實現一期項目部分投產,創造了惠州引進建設單體投資超百億項目的最快速度。
在博羅縣副縣長李平看來,這樣的項目建設速度,得益于一系列政府服務機制的變革——成立專班、精簡流程、特事特辦、跨部門合作……“在項目落地建設的每一個環節,我們的部門和工作人員都走在企業前面,為企業解決難題。”李平說。
“正威惠州項目落戶以來,我們感受到惠州對企業厚愛三分,創造了‘灣區速度’。”唐毅輝說,正威博羅項目二期預計今年可投產,再次實現項目建設速度的跨越。
全球經濟下行壓力之下,穩定和擴大有效投資,既有利于擴大當前需求、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又有利于優化供給結構、推動高質量發展。博羅縣科工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博羅縣安排了100宗重點建設項目。截至6月底,100宗項目完成投資99.73億元,其中24宗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56.17億元,投資完成的進度均超過原計劃。
項目是經濟發展的“生命線”。投資數據增長的勢頭,與博羅重視項目建設尤其是工業項目的引進密不可分。據悉,僅今年上半年,博羅縣就召開了5次招商聯席會議,先后引進44宗項目,總投資約143.45億元。這些項目中,大部分屬于制造業項目,投資億元以上的項目共有39宗。
在博羅的經濟運行架構中,工業投資正在顯現出更強大拉動力。統計顯示,今年1—6月,博羅縣完成工業投資82.29億元,同比增長32.9%,拉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5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博羅縣工業投資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占比高達40.4%,為近五年來最大的比重。
集聚“月亮型”
千億級產業園謀劃“一園三區”格局
對于博羅而言,正威博羅項目是名副其實的“月亮型”項目。
事實上,博羅的工業基礎并不薄弱。2021年,博羅縣GDP達741億元,同比2020年凈增122億元,此外,規上工業總產值1308.6億元,增長24.8%。截至今年6月底,博羅縣共有13.56萬戶市場主體,規上工業企業數量達到976家。然而,過去盡管博羅的規上工業企業數量在全市排在前列,但是企業大多規模不大、質量不高、帶動力也不強。“只見星星不見月亮”,曾是博羅缺少大項目、大企業的真實寫照。
在博羅縣主政者看來,招商引資缺乏產業規劃引導、項目落地缺乏大平臺承接,早已成為制約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瓶頸問題。于是,博羅下定決心謀變。早在2020年,博羅縣就重新審視區域發展格局,擘畫了“一帶一圈一區”的差異化發展“地圖”。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博羅“一帶一圈一區”的發展格局加快重塑——沿東江經濟帶“極核”作用逐步凸顯,環羅浮山“三生”融合產業經濟圈破題起步,博東鄉村振興區加快崛起。
同樣是這一年,結合惠州市委、市政府打造“3+7”工業園區的部署,博羅縣開始謀劃建設千億級的智能裝備產業園。按照規劃,這一全新的產業園主要聚集智能裝備產業領域,集中引進和發展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銅產業、光學以及醫療器械等產業。
建好平臺,立下框架,未來就是大項目唱主角。博羅主政者清楚認識到,不能再零散地上項目,必須下決心推動園區整合,唯有更有方向地精準引進、培育一批大項目,才能讓產業發展的藍圖更加開闊。
近年來,博羅縣集中要素資源,全力打造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等大平臺,產業發展有了重要載體。博羅縣中小企業管理局局長、博羅產業轉移工業園管委會(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盧慧明介紹,經過兩次優化調整邊界,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目前分為“一園三區”,分別為“起步區”“園洲片區”及“閱江片區”。
有了規劃和平臺的指引,博羅產業集聚的態勢日益突出。主導產業的發展方向更加明朗。目前,博羅正謀劃打造高端電子信息、銅材料、電動車、生命健康產業等支柱產業,全力引進一批延鏈、補鏈、強鏈、壯鏈類優質項目,加快形成頭部企業引領產業鏈集聚的發展格局。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博羅目前已有1000多家電子信息企業,引進培育了欣旺達、南亞電子、華通精密等170家龍頭企業。這些企業,大部分集中于沿東江經濟帶和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2021年,博羅電子信息產業產值達到343億元,在全縣工業總產值中占比高達26%。
當前,博羅正加快產業園區提質增效,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對標深圳、融通東莞、連接廣州,加快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不斷提升園區承載力及產業集聚發展水平。
農業“園區化”
預制菜產業園獲省級認定
博羅既是工業大縣,也是農業大縣。據統計,擁有耕地75萬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44萬畝,每年糧食產量達16萬噸。因此,對于博羅而言,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對于經濟社會的整體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和持續企穩的工業經濟數據相呼應,作為農業大縣,博羅的農業經濟提質增效態勢同樣明顯。據統計,博羅縣2022年上半年度農林牧漁總產值62.2億元,同比增長9%。今年6月,2022年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名單正式公布,博羅縣預制菜產業園作為11個預制菜產業園之一入選。
同為省級農業產業園的博羅縣絲苗米產業園,核心區也已于今年6月正式開工,首批開工子項目達10個。通過產業園建設,博羅正加快構建形成特色鮮明、優勢集聚、產業融合、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現代農業建設格局,全面提升本土特色絲苗米的產品優勢、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絲苗米年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絲苗米加工能力達到12萬噸/年,力爭建設成為絲苗米產業的集聚區、數字農業先導區、種糧的帶動區。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除了在農村地區引進發展綠色工業,對于傳統農業而言,實現振興就意味著要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為抓手,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在博羅,以大項目為引領,農業農村正在往更高質量和更具現代化意涵的方向行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不斷加速。
落戶博羅縣泰美鎮的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下稱“基地項目”),成為博羅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有力抓手之一。定位粵港澳大灣區“大糧庫”“大廚房”“大市場”“大農場”“大數據平臺”的基地項目占地1500畝,總投資100億元,預計到2025年可實現農產品年流通服務量500萬噸以上、產值300億元以上。
這一項目的落戶,一舉提升了博羅農業的發展格局,也預示著一場農業生產供應模式的變革即將發生——基地連接小農戶,對接大市場,匯聚起大灣區農產品及其加工品貿易服務的功能,實現農產品“買全球、賣全球”。如今,該基地已有31家企業正式進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