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斌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時表示,惠州將面向全球加強開放協同創新合作
努力把科交會打造成我國創新發展新品牌
■聚焦第二屆中國科交會產學融合深調研·南方對話
再過幾天,云集海內外350所高校的“國字號”高端盛會——中國高校科技成果交易會將在惠州上演“第二季”。而惠州這座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工業大市”,也在新一輪創新產業競逐與成果快速轉化中展現參與大灣區建設的雄心。
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對惠州、廣東以及全國高質量發展都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在去年6月成功舉辦首屆中國高校科技成果交易會的基礎上,5月24日-27日,第二屆中國高校科技成果交易會(簡稱“科交會”)將再度“牽手”惠州。
近日,惠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第二屆中國科交會惠州市籌備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胡建斌在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時表示,連續舉辦兩屆科交會,促進一批海內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創新人才向惠州集聚,為惠州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能,將努力把科交會打造成我國創新發展的新亮點、新品牌。
胡建斌表示,在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惠州將依托科交會,加強區域科技創新合作,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高地。接下來,惠州還將加快補齊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的短板,加大研發投入,力爭2020年邁進國家創新型城市行列。
●南方日報記者 周歡
A 談第二屆科交會
350所高校將參會,更注重成果交易合作
南方日報:相比首屆科交會,第二屆科交會有哪些創新舉措和亮點?
胡建斌:第二屆科交會的主題是“促進產學深度融合 攜手創新共贏發展”,主要內容包括“展覽展示、論壇會議、交易合作”三大板塊,目前已邀請到350所國內重點高校(包括16所港澳高校)、海外高校的代表參加;征集到1萬多項科技成果項目,其中8200多項將參加現場組織的展覽展示和推介。第二屆科交會更加注重成果交易合作:
一是參與地市更廣泛,今年深圳市、肇慶市、泰州市、滁州市四個城市首次作為科交會協辦城市參加本屆科交會相關活動。二是結合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本屆科交會首次舉行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教育協同發展高端論壇。三是為進一步深化深莞惠經濟圈創新合作,舉辦深莞惠經濟圈“3+2”協同創新發展論壇暨城市創新需求發布會。四是更加注重項目落地,首屆科交會達成意向的22所進駐大學創新園的高校中有5所將正式簽約進駐,本屆科交會簽訂正式合作協議的項目將超過100項,同時還將舉行首屆科交會部分簽約落地項目回顧展,組織部分上屆科交會合作項目和海外項目參加路演;五是本屆科交會將舉辦首屆大學生人工智能創新大賽。此外,本屆科交會期間,還將舉行教育部重大科技成果展、高等學校技術轉移國際高峰論壇、科技創新與技術轉移國際研討會以及藍火大講堂·院士報告會等活動。
B 談東道主紅利
創新要素向惠州聚集助推高質量發展
南方日報:科交會對東道主惠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將會帶來哪些紅利?如何擦亮這一展會品牌?
胡建斌:連續舉辦兩屆科交會,為海內外高校向惠州企業推介科技成果提供極大的便利,促進更多科技成果在惠州轉移轉化和產業化,推動更多創新人才向惠州集聚,提高創新資源配置效率效能。
目前,潼湖生態智慧區大學創新園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國際教育科研基地等項目的規劃編制和總體設計等前期準備工作正在進行之中;天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北電力大學、河北工業大學、吉林大學5所高校已正式同意入駐大學創新園,并將在園區設立研究院,開展人才培養、成果轉化和產業研究;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22所“985”“211”工程院校已正式回函惠州表示愿意共建“潼湖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實驗區”大學創新園。
這些都有力地推動創新要素向惠州自由流動和聚集,使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增強發展環境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提高綠色發展水平,促進惠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為擦亮科交會品牌,惠州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加強與教育部的溝通對接,發動各大高校參加科交會,提升高校科研成果參展參會規模;發動更多國內外機構(企業),特別是高校科研機構、科技園企業、校辦企業參會;發動更多知名投融資機構參會,爭取更大的金融支持;發動更多的國外著名高校、攜帶更多的好成果參會,進一步提高國際化程度;推動“網上科交會”,形成線上線下互動、集中對接和分散對接相結合的科交會常態化機制;借助深圳等珠三角先進城市行業協會、商會力量辦會,發動更多高科技企業參與科交會,促進更多高校成果落地,全面提升大會的檔次和影響力,努力把科交會打造成我國創新發展的新亮點、新品牌。
C 談科技成果轉化
推動一批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在惠轉化
南方日報:近年來,惠州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效?
胡建斌:惠州大力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全力打造科技成果轉化高地。2017年,惠州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達到63.5%和41.4%,達到全省先進水平。主要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多管齊下,完善有利于成果轉化的政策環境。結合惠州實際,制定出臺了“1+6+N”系列促進科技成果轉政策文件,極大促進科技成果加快轉化。
二是成功舉辦科交會,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首屆科交會促成校企交易科技成果696項,簽約金額39.9億元,其中惠州企業攬下456項,簽約金額24.87億元,惠州簽約數占據大頭,充分發揮了科交會在惠州舉辦的“近水樓臺先得月”優勢。
三是注重市場導向,發揮企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作用。惠州鼓勵企業一手抓自主研發、一手抓成果轉化,快速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我們還大力實施創新企業培育行動,全市認定高新技術企業794家。
四是注重引導激勵,加大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持力度。全面落實國家研究開發費用加計扣除稅收優惠、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等激勵政策,指導企業提高研發費用管理水平。積極推進重大科技攻關,設立了重大科技、知識產權等專項資金,推動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D 談參與大灣區建設
規劃建設粵港澳
創新創業合作
示范園區
南方日報:惠州提出推動“港深創新+惠州智造”,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高地。將如何加強與海內外的科技創新合作?
胡建斌:惠州面向全球加強開放協同創新合作。
一是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強區域科技創新合作,加快建設廣東(惠州)留學人員創業園和仲愷港澳青年創業基地,規劃建設粵港澳創新創業合作示范園區,打造對接港澳智慧城市及信息技術產業研發與科技成果孵化基地。
二是全面對接深圳“東進戰略”,深入實施“海綿行動”,積極參與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學習借鑒深圳等發達地區創新發展的經驗,主動吸納創新要素和高端產業外溢,不斷優化創新發展環境,實現共贏發展,加快提高惠州創新發展水平。
三是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合作交流,引導企業根據自身需求引進先進技術,與國外科研機構開展聯合技術研發活動,建設海外研發機構等引智平臺,大力引進國際高端創新資源,加快融入國際標準體系,積極探索研究國際合作新模式。
四是以中國科學院在粵已建成和在建國家大科學裝置為基礎,整合珠三角及港澳地區已有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HIAF)”和“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CIADS)”兩個科學裝置。以大科學裝置為依托,整合中國科學院相關研究力量,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加快籌建現代物理與清潔能源廣東省實驗室,立足長遠發展提前布局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與前沿交叉科學研究的深度融合。
E 談國家創新型城市創建
加大研發投入
補齊科研機構
和高校短板
南方日報:惠州提出力爭2020年邁進國家創新型城市行列。目前進展如何,接下來如何發力?
胡建斌:省政府已向科技部和國家發改委推薦惠州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報送了《惠州市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實施方案(送審稿)》。惠州正全力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2017年,惠州科技公共財政支出25.86億元,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0.7件,科技企業孵化器面積100.37萬平方米,省級以上創新平臺213家。
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國家標準的是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R&D)支出占地區GDP比重要超過2.5%。根據國家統計局反饋的數據,惠州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領域的研發投入短板明顯。
惠州力爭今年經國家統計局審核的R&D經費占GDP比重達到2.3%。一方面,將加大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研發投入,將新建科研機構納入統計;另一方面,扶持鼓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培育更多“高、精、尖”產業與項目,積極探索項目配套、以獎代補、研發后補助等方式支持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并充分發揮政府財政性資金的引導和催化作用,推動企業特別是創新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引導帶動社會資本投入科技創新。
(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