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午還煮飯么?”“有長者飯堂,唔煮啦!吃完飯,還可以做下理療,嘆下空調。”
這是博羅縣羅陽街道西區老人嚴彩霞與鄰居的對話。
自7月1日博羅縣羅陽街道西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啟用以來,嚴彩霞每天中午都到長者飯堂吃午飯。像嚴彩霞一樣,除了吃午飯,很多西區社區老人都會過來下棋、學習、聽養生講座等等。
據了解,西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由博羅縣民政局和博羅縣羅陽街道共同建設,采用公辦民營的模式運行。該中心的啟用是博羅在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中不斷為民服務、為民解憂的縮影。
“互聯網+”將讓老人用餐更方便
7月4日11時許,記者來到西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只見長者飯堂的工作人員已經將飯菜準備好,飯堂內洋溢著飯菜的香味;有用餐需求的老人已陸續前來飯堂等待用餐。
在食堂外,博羅縣民政局工作人員正幫首次前來用餐的老人進行人臉識別信息登記。記者留意到,錄入信息包括身份信息、聯系方式以及人臉信息等。在登記時,志愿者還詳細詢問每位老人有什么忌口的,并將信息錄入。這樣,老人用餐前掃臉,這些信息便可在系統中提示,方便飯堂工作人員根據這些信息給老人家安排更合適的飯菜。
據博羅縣民政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西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引入“互聯網+”的管理模式,開啟“線上+線下”綜合服務。人臉識別是“關愛鈴時間銀行關愛系統”的其中一項功能。下來,該系統將進一步完善和開發其它功能,為日后長者在社區享受各種居家養老服務提供數字化便捷、便利。
長者飯堂方便老人用餐受歡迎。
走進長者飯堂,只見飯堂內干凈整潔,櫥窗內擺放著青菜、豆腐、雞肉等各式菜肴讓人垂涎欲滴。
中午11時30分許,飯堂準時開飯,長者們在志愿者和社工的指引下,有序地進入飯堂用餐。記者留意到,老人的用餐標準為三菜一湯,講究葷素搭配。此外,飯堂內還擺放了一些小米粥、粗糧、糖水等,讓老人根據需要自取。
長者飯堂的服務對象為60周歲以上的本地戶籍老人,政府統一補助5元,老人可以根據個人用餐收費標準(10元和15元),剩余費用由個人自費。
“菜式豐富,味道咸淡適中,軟硬合適,很適合老年人的胃口,價格也很實惠,”嚴彩霞說,現場還有志愿者和社工為一些行動不太方便的老人服務,感覺很暖心。
嚴彩霞的孩子都長大成家,她一個人住在西區社區。今年70多歲的她,身體不太好,買菜也不太方便。有了長者飯堂,家住西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附近的她用餐很方便。
西區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盧佰容說,根據前期的摸底,在西區社區居住的、60歲以上的老人,共有700多人,其中獨居、空巢或者行動不太方便的占了三分之一,老人家在用餐方面基本都有需求,這也是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開設“長者飯堂”的主要原因。
7月1日啟用以來,每天都有100多名長者在此用午餐。盧佰容說,接下來,西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長者飯堂將根據運行情況和長者的需求,看是否開通早餐和晚餐服務。西區社區還計劃對三無低保低收入和出行困難的老年人進行配送餐服務。
“三工聯動”為長者提供貼心服務
除了享受長者飯堂外,這里有理療室、棋牌室等功能室。羅陽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溫志云說,長者們還可以共享羅陽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和羅陽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的功能室和便民服務。
在這里,長者們還可以享受理療保健照顧、健康講座、棋牌娛樂、老年大學等各種社區照顧服務。其中,理療保健照顧主要為有需要的長者提供公益性艾灸、刮痧等理療服務;健康講座服務定期或不定期邀請健康養生講師分享、講授健康保健與養生知識,促進長者身心健康;老年大學服務為有需要的長者提供老年學習的平臺,豐富長者晚年生活,讓長者老有所學、老有所為。
“志愿者和社工都很貼心,讓人很溫暖!”今年68歲的西區居民胡翠蘭說,“吃飯的時候會幫忙打飯;在功能室活動時,還給我們倒水喝,還陪我們聊天......”原來,為了更好地讓長者們體驗社區照顧服務,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采用“黨工+社工+志愿者”三工聯動的方式,給長者提供各種貼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