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部一些貧困縣調研發現,部分縣鄉干部說起脫貧攻堅的具體幫扶措施頭頭是道,一談到如何激發貧困群眾脫貧的主觀能動性就面露難色。扶貧先扶志,人勤百業興。隨著脫貧攻堅進入決勝階段,廣大扶貧干部要在精神扶貧上多下苦功。
一段時間以來,各級政府積極落實中央部署,采取有力舉措,脫貧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然而,由于一些地方和干部只重視物質扶貧,部分貧困戶“肚子”飽了、日子好了,致富奔小康的精氣神卻還沒打起來,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埋下了隱患。
長期以來,一些地方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存在重物質輕精神的問題。少數基層干部想方設法在容易出成績的物質扶貧上動腦子,對見效慢的精神幫扶有畏難情緒,導致脫貧攻堅工作出現“一手硬、一手軟”的情況。
精神貧困,往往比物質上的貧困更可怕。有些貧困戶和貧困村多年來幫而不富,與缺乏窮則思變、窮則思勤的精神有很大關系。這種精神的樹立,既要靠貧困群眾自我生發,也要靠當地政府和扶貧干部積極作為,去喚醒貧困群眾主動脫貧的意愿,激發他們致富奔小康的志向。
變“讓我脫貧”的被動思維為“我要脫貧”的進取意識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解決部分貧困群眾精神貧困、內生動力不足問題,需要基層干部切實轉變觀念。在具體工作中,加強對貧困群眾的教育和引導;大力發展農村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新產業扶貧機制,增強貧困群眾的參與度,以扶貧“參與感”帶動脫貧“獲得感”,避免貧困群眾在脫貧攻堅過程中等待觀望,甚至出現“生活富了,干勁沒了”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