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州諸多榮譽、頭銜中,“農業大市”或許是最顯“土氣”的一個。然而,筆者注意到,近段時間關于惠州農業的報道并不少,有些還顯得很是“高大上”。
在博羅縣公莊鎮陂頭神村的春耕生產現場,農戶駕駛插秧機在田間行駛,駛過之處,秧苗被齊齊插入泥淖。在另一邊,農業植保無人機輕盈、有序地噴灑著農藥,成為現場“明星”;在惠東縣的廣東省鵬昌蛋雞養殖院士工作站,通過整合集成能源利用技術、養殖廢棄物無害化處理技術、非常規飼料資源利用技術、種養殖生態循環生產技術等,探索出一種低排放、低污染、低消耗的環境友好養殖模式,并在示范基地組裝技術進行試驗示范。
實際上,如果對農業的理解不局限在傳統的耕種或經濟作物的種植上,而是將農業與其他行業一樣作為自成一體的產業鏈條考慮,傳統印象上的“土氣”和實際發展中的“高端”就不再是問題。
首先,農業發達國家的經驗早已表明,農業的種植和農產品的加工同樣可以實現機械化、自動化,和傳統人工勞作相比,在保證農產品質量的同時大幅提升生產效率。這些技術和設備的投入不僅使得農業生產本身發生革命性變化,而且圍繞農業形成涵蓋從種子培育到農產品銷售,從農業機械制造到農業信貸保障等一系列的產業鏈條,這些配套產業又與生物研究、機械制造、專業金融、現代物流等更多產業形成互相促進的作用。如果說農業本身的產值是1,這些與之相關的配套產業產值就可能是10,甚至是100。
其次,民以食為天,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這句話永不過時。不過,具體到特定的歷史時期,“食”的內涵往往發生著巨大變化。以惠州來說,如果躺在“農業大市”的榮譽上固守傳統做法,則不僅在生產效率上將大大落后于人,而且很難適應當今人們對農產品在綠色、健康、營養等方面的多層次需求。惠州3個院士工作站中,有兩個在農業領域,這其中有偶然因素,也有非偶然因素。作為農業大市,提升農業發展水平,促進農業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于惠州來說不僅是理應承擔的發展責任,更是可以成為發展亮點的重大機遇。
最后,從現代生物學乃至基因組學的研究,到國內在無人機領域的突飛猛進,都可以成為農業發展的新助力。惠州鄰近的深圳在這方面有著技術和產業優勢,惠州如果能善加利用,并將由此生產的高質量農產品向深圳、香港等地供應,同樣可以成為惠州利用區位優勢實現“對標深圳”、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