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十一屆二次全會上提出,要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三農”工作水平。包括大力發展特色種養、觀光農業、農產品深加工和農村電子商務等。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第二次會議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據悉,惠州是廣東省的傳統農業大市和糧食、蔬果主產區之一,是深圳、東莞和香港等地的主要農產品生產基地。東時記者從市農業部門獲悉,惠州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來將通過突出農業結構調整與農民增收這兩條主線,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
存在短板
現代化農業發展水平有待提高
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繼續深化經濟社會體制機制改革,著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產業與區域發展動能轉化,給我市農業和農村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壓力和挑戰。
同時,把過去主要依靠化肥、農藥和飼料等物質要素與勞動力,高投入、低效益、低質量和破壞環境,推動的農業和農村數量擴張型粗放發展,轉換到依靠系統性創新來驅動環境友好型和質量效益型精益發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動能,同樣充滿挑戰。
去年底印發的 《惠州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表明,“現代化農業發展水平有待提高”,這是惠州農業發展的短板之一。特別是,農村以家庭分散經營為主,農戶土地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抵御自然和市場風險能力較弱,農村青年外出務工不斷增多,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呈現老齡化、婦女化趨勢,整體素質較低的問題突出。同時,也存在糧食產量穩定增長壓力加大、農業生產資源與生態環境約束突出、農業新型經營體系構建壓力較大等問題。
規劃思路
開拓農業農村多功能增值增效空間
在面對發展挑戰和機遇時,惠州農業部門對發展思路進行了規劃。包括,以綠色協調發展為統領,大力推行循環農業、低碳農業、生態農業發展,加強農業環境污染治理和修復,開展農業資源休養生息試點,在更高水平上打造生態休閑觀光農業先行區。
同時,以保障“菜籃子”、“米袋子”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為根本,堅持品種特色化、基地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不斷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種植業、生態養殖業、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健全種養加銷研全產業鏈,拓展農業的生態、文化、旅游功能,開拓農業農村多功能增值增效空間,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打造一批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區和特色農業產業帶等。
到“十三五”末,將以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和涉農融合性生活服務業為重點,緊緊圍繞實現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以社會化服務為主要形式,在農業科技推廣、經營管理、生產生活服務、社會管理等領域開辟新的業態,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休閑旅游服務,加大農業農村經濟中第三產業的比重,提升發展質量。
發展現狀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大放異彩
到博羅航天農業科技示范園看航天蔬果、去惠城三棟鹿頸村看新農村建設……今年春節期間,我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項目吸引了大量游客,此舉帶動了鄉村發展、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發展鄉村旅游除了壯大村集體經濟外,最直接的是讓村民受益,例如博羅縣楊村鎮石灘村精準扶貧引進的項目——— 航天農業示范基地。“以前在家干農活,一年下來掙的錢勉強夠生活。現在好好干一年能攢下2萬多元。”當地村民黃鳳嬌曾在博羅縣航天育種示范基地工作過,懂得一些航天果蔬的種植技術。石灘村航天農業示范基地建成后,她來到該基地負責日常管理和技術指導工作,每月工資有3000多元。像黃鳳嬌這樣在該基地就業的村民有10多位。
值得一提的是,東時記者從市旅游部門獲悉,近年來,我市實施“將農村轉變為景區、將農民轉變為旅游從業人員、將農產品轉變為旅游商品”的“三轉變工程”。全市有148個相對貧困村,經過調研首批確定了10個省級旅游扶貧重點村和20個市級旅游扶貧重點村作為旅游扶貧工作的先行部分。
同時,惠州當前正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突出地方特色,建立主題型、觀光型、生態型現代農業。并以歷史風貌建筑、鄉土文化、生態建設為依托,積極拓展農業功能,大力開發特色旅游項目和旅游產品。據發展目標,預計到2020年,我市的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發展到2個,全國休閑農業與旅游示范點3個,省級休閑農業與旅游示范鎮8個,省級休閑農業與旅游示范點1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