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要實現“以更好質量更高水平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建設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目標,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抓好發展“第一要務”,努力實現在經濟質量和效益上的“更好質量更高水平”;同時,也要深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努力實現在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養上“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使惠州建設“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的精神品質上升到一個新境界。
———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市文明委主任陳奕威
全市各級各部門要以一馬當先的沖勁迅速行動,形成“天天都是創建日、人人都是創建者”的良好氛圍,掀起文明創建新高潮;要以一抓到底的韌勁排除各種難題,補齊工作短板,確保得高分、不失分;要以一鼓作氣的拼勁確保目標實現,進一步完善“四級聯創”機制,確保實現“四連冠”。
———市委副書記、市長、市文明委常務副主任麥教猛
全國文明城市,一場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一個永無止境的提升過程。
“勵志姐”曾彩香榮登4月中國好人榜,成為我市第22位“中國好人”;市區東平發生的市民合力抬車救人事跡、暴雨天龍門消防人員和民眾合力救被卡下水溝的農婦兩件事受央媒點贊,惠州“好人之城”美名再度遠揚;“七大提升工程”如火如荼實施,推動城市“硬環境”和“軟環境”不斷提升……為了讓城市更文明、讓人民更幸福,惠州上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一路高歌,不斷豐富著全國文明城市的色彩和內涵,經濟與社會同發展,城市與市民共成長,創建與成果共分享。全國文明城市的創建,正深刻地塑造著惠州、改變著惠州、升華著惠州。
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站在高水平奪取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的關鍵節點,惠州鎖定目標,揚鞭奮蹄,城市精神文明節節攀升……
凝聚強大合力
努力實現在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養上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
惠州上下一心,凝聚強大合力,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文明委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共同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格局
惠州已連續三次高水平獲評全國文明城市,通過文明創建,城市文明程度及市民文明素養得到顯著提高,文明惠州得到廣泛認同。
然而,對于這座“老牌”全國文明城市而言,文明創建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如何杜絕創建工作“一陣風”“突擊式”的弊端?如何避免“躺在功勞簿上”的惰性思維?如何高水平奪取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
“惠州要實現‘以更好質量更高水平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建設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目標,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抓好發展‘第一要務’,努力實現在經濟質量和效益上的‘更好質量更高水平’;同時,也要深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努力實現在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養上‘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使惠州建設‘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的精神品質上升到一個新境界。”在今年3月28日召開的2017年全市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會議上,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市文明委主任陳奕威擲地有聲,對我市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市委副書記、市長、市文明委常務副主任麥教猛提出,全市各級各部門要以一馬當先的沖勁迅速行動,形成“天天都是創建日、人人都是創建者”的良好氛圍,掀起文明創建新高潮;要以一抓到底的韌勁排除各種難題,補齊工作短板,確保得高分、不失分;要以一鼓作氣的拼勁確保目標實現,進一步完善“四級聯創”機制,確保實現“四連冠”。
文明創建是一項全市性的、復雜的、系統的工程。為做好這項工作,惠州上下一心,凝聚強大合力,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文明委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共同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格局。此外,惠州還組建了迎接全國文明城市復查五人領導小組,五人領導小組按照市文明委的任務分工,擔負起牽頭統籌責任,深入到分工部門督查指導創建工作,推進落實。
踐行核心價值觀
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資源,讓道德可知可感可為
惠州將核心價值觀融入色彩絢麗、雅俗共賞的龍門農民畫之中,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同時,樹立了獨具一格的文明城市品牌
深植精神沃土,文明之花才能常開常盛。惠州持續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加強核心價值觀在社會面上的公益宣傳,深入實施核心價值觀建設工程,落細落小落實推動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
“文明沒有寫入畫中,卻已無處不在。文明很大,所有古今中外美好的道德都在其中;文明很小,每一個人都能讓文明加分或扣分。”在惠州文化藝術中心旁一處工地圍擋附近,市民秦小姐正在照著墻上的公益廣告為4歲的孩子講述文明的含義,這些話語就像一顆顆種子,播入孩子幼小的心靈。
惠州將各類公益廣告、文明提示“移植”到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房一景中,力求讓“景”與“魂”有機統一,彰顯出獨特的韻味,營造了濃郁的文明氛
圍。走在惠州大街小巷,一幅幅公益廣告映入眼簾,在帶來強烈視覺沖擊的同時,也讓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在惠城區水口街道下源村主村道兩旁,長長的墻畫蜿蜒浮現于道路兩旁房屋墻壁上。白色墻壁上,蘇武牧羊、岳飛精忠報國、趙云救孤、關羽千里走單騎等歷史典故躍然墻上,輔之以竹、荷等中國古典元素,連片的墻畫讓人耳目一新,過目難忘;在博羅縣長寧鎮松樹崗村主干道的墻壁上,繪制了100多幅傳承優秀傳統美德的“客家諺語”壁畫……這些“文化墻”,在美化環境的同時美化了心靈,引領農民樹新風、倡新風,成為群眾家門口的“活課堂”。
惠州還深入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資源,將核心價值觀融入色彩絢麗、雅俗共賞的龍門農民畫之中,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同時,樹立了獨具一格的文明城市品牌。
不久前,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選用了18幅感恩主題龍門農民畫,制作成今年第一批核心價值觀公益廣告,在全省推廣,繼而在全國推廣。事實上,龍門農民畫公益宣傳早已花開全國各地,目前共有273幅龍門農民畫被全國各個城市作為公益廣告推廣使用。
此外,我市還結合重要時段、重大主題,開展了“我的中國夢”“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我們的節日”“好家風好家訓”等一系列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一項項主題鮮明、亮點紛呈的活動將抽象的思想道德建設寓于具體的實踐活動中,讓道德可知、可感、可為。
市民素質提升
先進典型由“盆景”成為風景,惠州道德海拔不斷提高
從“有名英雄”到“無名英雄”,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從一群人到一座城,惠州打造了道德高地,文明之風遍全城
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僅是“倉廩實衣食足”的物質生活,還要有“知禮儀知榮辱”的社會風氣。
惠州是一片好人成長的沃土。近年來,惠州把擦亮“好人之城”品牌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和重要抓手,持續開展“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最美人物”評選活動,建立了好人選樹、宣傳推廣、激勵幫扶、實踐養成的長效機制,使先進典型由“盆景”成為風景,營造了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濃厚社會氛圍。
一位平凡的農村婦女,丈夫患病去世,留給她的是一個殘破的家和20萬元債務。她相信“有得做就有得飽”這一樸素道理,一個人、一雙手、一把鋤頭,走上了漫長的還債路,一走就是近10年,終于快要將債還清。她叫曾彩香,從她身上,我們讀懂了“誠信”。
一位花甲老太,從事志愿服務10多年,組建了“守護夕陽·臨終關懷”團隊,為身患癌癥、余生少于6個月的病人提供志愿服務,減輕受助者的生理痛苦和心理恐懼,讓每個生命有尊嚴地謝幕。她叫董筱蘭,在她身上,我們讀懂了“奉獻”。
……
在惠州,很多“小人物”用他們的凡人善舉,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樹起了一個個道德標桿。
“你不認識我,我不認識你,互相幫幫忙,生活就少了風雨……”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前行,那是道德的力量。今年4月,2017惠州市道德模范現場交流活動舉行,活動采用情景劇+主持人采訪的形式再現了市道德模范們的感人事跡,讓現場觀眾為之感動。
“惠州有很多好人,我希望有更多人爭做好人,加入志愿者隊伍,和我們一起傳播愛。”惠州市微笑愛心扶老助學會的志愿者胡嫚妮說的話,也是很多惠州人的心聲。
道德之歌,最動聽的是大合唱。在道德模范的引領下,在惠州道德之風的熏陶下,越來越多人當上了志愿者,“有時間做志愿者,有問題找志愿者”成為這座城市的風尚。“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廣大志愿者用真行、真情、真愛、真意播灑愛的陽光。目前,惠州共有46萬多名注冊志愿者。
建立健全好人宣傳推廣機制,營造崇尚好人的濃郁氛圍;積極探索好人及志愿者關愛機制,讓好人有好報;常態化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市民向典型學習,從我做起……惠州出臺的種種措施,為“好人之城”建設提供了豐厚的道德土壤,在這座城市,大家都在自發向“身邊好人”靠攏,溫暖和感動的事情時時在發生。
“我聽到了很多聲音,我不知道他們是誰,但是真的很感謝。”5月17日,市區東平發生的市民合力抬車救人事跡感動了很多人,也溫暖了很多人。《人民日報》更是在要聞4版“點贊中國”欄目以《一分鐘,抬車救人》為題,對惠州市民合力抬車救人過程進行了回顧報道,并為齊心協力抬起面包車的惠州市民送上贊語———“路見有難,出手相救。一個人能夠提供的幫助是有限的,但大家齊心合力,就能夠在危急時刻救人于危難。”
《龍門一農婦暴雨天被卡下水溝,這群人的舉動引來央視的關注》……近日,惠州人的微信朋友圈被這樣一條消息刷屏。原來,日前龍門部分地區因暴雨引發內澇,一名六旬農婦查看農田時不慎跌落下水管道,身體被卡住。危急時分,消防人員和附近民眾冒雨合力將其救出。隨后,此事被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報道,惠州“好人之城”的美譽也因龍門人的正義之舉再度在全國遠揚。
從“有名英雄”到“無名英雄”,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從一群人到一座城,惠州打造了道德高地,文明之風遍全城。
文明共建共享
文明創建推動城市硬環境和軟環境發生巨變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惠州不是為了奪一塊牌子,而是為了提高老百姓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品質
有一個數字讓人驚嘆:在多次公眾調查中,惠州市民對文明創建的支持率高達90%以上。讓群眾保持長久參與熱情,積極投入創建活動的原因在于:文明不只帶來了感動,更讓他們共享創建成果。
在他鄉過春節,返回惠州的那一刻,市民李雄良心里醉了:惠州城市清新整潔,社區生活愜意,每天呼吸新鮮空氣。春已暖,約上親朋好友騎行惠州綠道,沿途城鄉風貌盡收眼底,美不勝收。
青山綠水“惠州藍”已成為惠州一張閃閃發光的名片。數據更能說明成就:2015、2016年,惠州空氣質量均居全國
74個重點監測城市第三名。同時,惠州連續9年獲評省環境保護責任考核優秀……生活在惠州,文明鋪就的城市底色,讓人們向著“詩意棲居”近了,更近了。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惠州不是為了奪一塊牌子,而是為了提高老百姓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品質。對文明的執著追求,讓惠州收獲了城市之美,更探索創建了一系列城市建設管理及環境整治的長效機制。
看到市區河南岸汽車站附近路邊有很多小販占道經營,道路擁堵不堪,市民揭先生拿起手機拍照向“惠民城管通”反映,城管隊員很快來到現場處理……為回應民眾對幸福生活的熱切期盼,惠州以問題為導向,以市民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為根本,制定了《惠州市鞏固文明成果三年提升計劃實施方案(2015—2017)》,按照時間表和路線圖,深入實施文明素養、城市管理、基礎設施、文明村居、文化內涵、體制機制、宣傳氛圍等“七大提升工程”,著力提升城市建設管理水平。
今年4月,位于市區龍豐黃屋路和園新街交匯處(即上排小學南側)的龍豐美食街小販中心正式試業,在有效解決亂擺賣問題的同時,還計劃引進惠州本地小吃,打造靚麗的旅游文化名片。
文明創建推動了城市“硬環境”和“軟環境”的巨大變化,窗口服務水平得到提升,公共秩序更加文明,人際關系更加和諧……感受到家園的美好變化,越來越多惠州人加入進來,為這座城市的文明新風添上自己的注腳。
同時,我市堅持城鄉統籌,推動文明創建向基層延伸。深入開展“文明村居美好心靈”活動,大力推進環境綜合治理,按照“一鎮街一品牌”“一鎮街一特色”,“一村居一品牌”“一村居一特色”的目標進行打造建設,真正實現人文美、風尚美、環境美、文化美。
在龍門縣城蘇如順村村口路段的綠化帶上,4位年過花甲的老婆婆正拿著工具,把生長在桂花樹下的雜草割掉。“這是我們村的公共綠化帶,看到大家都在積極地搞衛生,讓我們村變得更加干凈整潔了,我們也來割草,為文明創建盡一份力。”老婆婆一邊說一邊干,汗水慢慢浸濕了耳邊斑白的發絲。
全民齊動員、爭創文明城。我市不斷豐富和拓寬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內涵和領域,形成活動五彩繽紛、群眾廣泛參與的生動局面,促進整個城市向文明化步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