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也是我市開展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以下簡稱(“6?30”活動)10周年。記者6月30日從市扶貧辦獲悉,我市連續10年開展“6?30”活動,累計募集慈善資金逾15億元。
記者了解到,活動募集的款物主要用于幫扶我市城鄉貧困人口、弱勢群體和困難群眾,優先用于幫扶貧困村,兼顧幫扶城鄉其他困難群體。著實提升了困難群眾的幸福感與獲得感,為我市加快脫貧攻堅步伐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目前,我市46個省定貧困村及15477戶36044人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出列,我市將全面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建立健全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集聚各方力量,更好質量更高水平地打贏脫貧攻堅戰。
愛心企業協助貧困村建設
走進博羅縣楊村鎮水華寨村張乾小學可以看到,原本雜草叢生的空地已變身寬闊的運動場,全新的籃球架、塑膠跑道一應俱全。張乾小學1994年興建,隨著國家教學設施設備配備標準的不斷提高,學校教學條件逐漸不能滿足完小的要求,2009年起從完小轉變為當地的教學點。
如今,張乾小學 “重生”了,這源于恒大集團的幫扶。“除了人居環境、基礎設施以外,教育可以說是我們培養下一代的戰場,打造好張乾小學有長遠意義。”恒大集團廣東扶貧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在惠州開展“6?30”活動10周年活動中,恒大集團被評為“十大愛心企業”。據悉,2017年起,恒大集團結對幫扶我市博羅、惠東多個貧困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
“歷年來活動證明,廣泛深入開展‘6?30’活動,是有效動員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步伐的重要舉措,加快了我市脫貧攻堅步伐。”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稱,愛心企業、愛心組織和愛心人士的參與,是我市社會資金參與扶貧的重要力量之一。
同樣獲得“十大愛心企業”的佳兆業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在單個城市中,惠州是該集團投入慈善資金最大的一個,已累計投入超過2.1億元人民幣。
“2017年開始定點幫扶龍門縣6個貧困村,建成道路、廣場、自來水、扶貧設施、產業扶貧項目等都已經超過80個,目前在龍門的扶貧項目基本進入收官階段。”佳兆業地產惠州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說,該集團在做好經營的同時,將繼續積極參與各項公益事業。
逐步形成全民公益理念
受疫情影響,此前部分鄉村的農產品出現滯銷的情況。今年4月下旬,市社會組織總會會長陳俊希到省定貧困村——惠東縣白盆珠鎮橫江村,簽訂了幫助銷售滯銷農產品的協議書。
“農民們傾注了很多汗水才有這些農產品,而且這些農產品的品質很不錯,能通過消費助力扶貧,我們很開心。”剛獲得惠州“6?30”活動10周年“十佳貢獻個人”的陳俊希說,下來將一如既往,團結和凝聚更多的社會力量,支持惠州的扶貧濟困工作。
自2010年啟動廣東扶貧濟困日活動以來,旭日集團為此項目累計捐款人民幣超過2億元。每年所捐款項均用于春節、端午、中秋慰問五保、低保戶及省內各貧困地區扶貧濟困活動。碧桂園集團惠深區域除了捐贈慈善資金,資助部分在冊建檔立卡貧困戶改造危房外,在今年初還籌集資金購買6萬斤龍門年桔捐贈湖北荊門……
在惠州市2020年扶貧濟困日活動儀式暨10周年總結座談會上,市委市政府表彰了一批愛心人士企業,進一步營造全社會關注、支持、參與扶貧濟困的良好氛圍,助力脫貧攻堅,推進鄉村振興。
“通過活動倡導全體市民弘揚‘扶貧濟困,樂善好施’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我市逐步形成了‘人人皆愿為、人人皆可為、人人皆能為’全民公益理念。”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2015年以來,為表彰在我市“6?30”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和個人,我市連續開展“惠州慈善獎”認定活動,經嚴格篩選后共認定“惠州慈善獎”單位、個人和項目,充分彰顯了惠州人奉獻愛心、助人為樂的優良風尚,推動了扶貧濟困活動深入開展。”
望企業把商機投放到農村
6月上旬,博羅縣楊村鎮羊和村花卉基地里一片忙碌,10多名工人正在一個大棚里忙著打包蝴蝶蘭種苗發往山東。這是當地引進的扶貧項目,村里雖然不占股,但村集體和村民卻實實在在地獲益了:已建好的花卉大棚租給企業,一年租金就有約50萬元;土地流轉了1100畝,村里每年可獲利100萬元;60多位村民和貧困戶到基地工作,平均每月工資可達3000元……2019年底,羊和村集體收入已達90多萬元,28戶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17280元,全部實現脫貧出列。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重要途徑,我市脫貧攻堅中積極引進扶貧項目。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46個省定貧困村已全部落實產業扶貧項目,發動多家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與貧困戶建立合作關系,簽訂相關產供銷協議。同時,將聯農帶農機制納入現代農業產業園、“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等重點項目建設內容。
不折不扣兌現脫貧承諾,惠州有擔當有作為。在 2019年度扶貧開發成效省級考核中,我市又喜獲好的優秀等次,繼續走在全省前列。截止當前,我市省定貧困村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脫貧退出標準。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是一場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緊繃這根弦。我市將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全面排查梳理脫貧攻堅各項政策落實情況,加強政策兜底保障,落實教育、醫療等行業扶貧措施,全力解決住房安全、基本醫療、飲水安全等存在的問題,扎實做好各項掃尾工作,夯實全面收官基礎。
“在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基礎上,抓緊謀劃后脫貧時代扶貧工作的總體思路,明確扶貧標準、幫扶對象、政策舉措、組織保障,建立健全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表示,脫貧攻堅過渡期內,對已脫貧人口,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的“四不摘”要求,發揮扶貧政策疊加效應,持續鞏固脫貧成果。
農村天地廣。我市舉行的“6?30”座談會提出,希望企業能夠把商機和目標投放到農村,可以投資也可以進行合作,通過產業幫扶帶來就業和消費的幫扶。據記者從市扶貧辦獲悉,下來我市將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著眼于長遠計劃和戰略目標,通過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體制機制,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惠州報業全媒體記者劉建威 特約通訊員陳昊宇 通訊員胡林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