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乘一葉舟,順著東江走,勤勞安置家,處處客家樓……”走進博羅縣長寧鎮新江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村民何三妹正在彈唱新江村村歌《兩地一家親》。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記者日前走訪新江村了解到,這個水庫移民村在振興鄉村的實踐中,通過加強文化建設,豐富村民的文化娛樂生活,不僅讓村民記住了“鄉愁”,也激發了大家干事創業的激情。
完善村規民約弘揚文明風尚
新江村地處長寧鎮中南部,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村民在1958年從河源市新豐江庫區搬遷到韶關市安置,后于1968年遷到惠州市新江村定居至今。
“新江村前些年采取拆舊建新、移民自建自管的辦法,全面完成了移民住房改造,2009年底所有移民都搬進了新居。”博羅縣移民辦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村內道路、排水、路燈、綠化美化等公共基礎設施已得到較好完善,區內學校、信息站、衛生站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移民戶用上太陽能熱水器,形成了配套較齊全、功能較完善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在加強基礎建設的同時,新江村特別重視文化建設。“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支撐,更離不開文化鑄魂。”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紹源介紹,為溫潤鄉村精氣神,村里召開了村民代表大會,并根據本村實際重新完善村規民約,弘揚文明風尚。此外,村里還成立了鄉賢理事會,引導鄉賢能人參與鄉村治理。
記者看到,村規民約不僅對“價值觀”“遵法律”“村公約”等大事進行提醒,也對“鄰里間”“清垃圾”“村環境”等日常小事進行約束,并要求“村兩委”主動謀發展,共建小康奔富裕。
開展系列活動改善村風民風
仲夏傍晚,村民姚苑常在晚飯后出門散步、跳舞,作為新江村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的一員,她還不時充當“和事佬”,幫姐妹們化解家庭矛盾。“如今生活充實了,心態平和了,集體感更強了,村風民風好多了。”姚苑說。
“以身邊人感化身邊人,從2017年年底開始,我們每年都會評選鄉村帶頭人。”黃紹源說,通過在全村范圍廣泛開展“最美新江人”系列選樹活動,評選出“最美學子”“最美志愿者”“好婆婆”“好媳婦”等,樹立榜樣,改善村風民風。
“村名新江,取自新豐江前后二字,表達對故土的情懷。”黃紹源表示,村里希望將實踐站打造成新江村文化基地,并通過開展系列文化活動,讓這個移民村的后人記住“鄉愁”,了解過去、感恩現在,展望更美好的未來。
農業產業化帶動村民增收
文明鄉風助力鄉村發展,文化力量助推鄉村振興。近年來,新江村引導村民不斷調整農業發展結構,全村約1100畝耕地中,35%種植花卉,30%種植瓜菜,35%種植水稻和其他經濟作物。同時,該村還大力推行產業轉型戰略,鼓勵村民大力發展花卉、蔬菜等高端農業。
“農村樂,生態游,綠色產業把客留;新江人,齊奮進,特色旅游助業興……”黃紹源說,這是新江村村規民約中的內容,村民們近年來不斷通過開辦農家樂、觀光園和采摘園等方式發展旅游產業,豐富產業內容,提振鄉村經濟。
“村委會想方設法,多渠道籌資100多萬元建起了1200多平方米的廠房并出租,鼓勵適齡勞動力外出務工或經商,較好地解決了村民的就業問題。”博羅縣移民辦相關負責人說,該村還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模式,帶動村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去年新江村集體收入12萬元,人均純收入超2萬元,一躍成為當地較為富裕的先進村。
“不論是鄉村振興還是脫貧攻堅都應該注入文化動能。”市移民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實施移民后扶政策以來,全市在移民村建成478個移民村文化與信息服務站,不斷完善移民文化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