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羅縣麻陂鎮洪湖村,村民黃海青家中院子的角落放著兩個垃圾桶,一個收集可回收垃圾,另一個收集不可回收垃圾。每天,他都會將家里產生的垃圾分類投放。
自推行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以來,通過垃圾分類宣傳、垃圾分類制度實施,像黃海青一樣,該村村民逐漸養成將垃圾分類的習慣。垃圾分類工作如何推進?村里怎樣調動村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日前,記者到現場采訪了解了該村在垃圾分類中的特色做法。
推廣
挑選老黨員村民等 20人組成宣講團
博羅縣環衛局基層黨委委員蘇振宏介紹,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生活垃圾增加,這給生態環境和垃圾處理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其實,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不少是可以重復利用的,利用好了,它們就是可再生資源。”
2017年,博羅縣入選首批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縣。之前,洪湖村在人居環境整治中走在前列,在此次垃圾分類探索中也成為先行點。村民垃圾分類意識和對垃圾分類知識的掌握,對這項工作的開展尤為重要。為此,洪湖村對村民進行了垃圾分類的全方位培訓。
“村民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是參差不齊。”洪湖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運良說,如何讓群眾迅速了解垃圾分類知識,成為推行垃圾分類的關鍵點之一,“在農村搞宣傳,還得靠‘鄉音’和土辦法。”
麻陂肉丸在當地眾所周知。在宣講中,該村形象地結合豬的喂養來進行垃圾分類知識講解。“豬能吃的,是有機易腐垃圾;豬吃了會死的,叫有害垃圾;豬都不吃的,是其他垃圾;可以賣出去換豬的,叫可回收垃圾……”“這樣形象比喻,大家就很清楚了。”村民嬌姨說。
洪湖村還挑選了老黨員、村民小組長、村民代表等20人成立宣講團,讓這20人率先學習,對垃圾分類知識學深、悟透并熟練掌握。該村第四村民小組組長黃火如就是其中一員。成為宣講員后,他每天都對照垃圾分類的宣傳冊子進行學習,“只有自己學會了,才能教別人。”除了和隊員們一起走家串戶外,平時在和群眾喝茶、閑聊的時候,他也不忘向大家講解垃圾分類知識。宣講團在宣講垃圾分類時,都用本地方言進行講解,十分接地氣。
獎勵
垃圾回收積分兌換激勵村民積極參與
為了調動村民參與的積極性,村干部絞盡腦汁。去年6月起,洪湖村開始推行有害垃圾回收積分兌換制——以家庭為單位,一件垃圾為1分,到村委會有害垃圾收集點進行積分兌換。每20分可兌換瓷杯子、洗潔精、洗衣粉、紙巾等獎品,每年累計1500分的家庭可以兌換杯具消毒柜一臺,每月15日為獎品兌換日,積分每年12月31日23:59清零。
“物件雖小,但是意義重大,大家更有積極性。”黃海青說,只要家中有廢棄的舊電池、農藥瓶、廢燈管等有害垃圾,他都會收集好,然后拿到村委會登記積分、兌換小物品。
為充分發動群眾積極參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該村還建立干部分片負責制和工作標準公示制。定期開展農戶、保潔員評比獎勵,設置榮譽榜,促進村民形成自覺參與、自主管理的意識。此外,每月對垃圾回收情況進行檢查考核,對存在的問題限期整改,確保工作落實到位。
垃圾分一分,環境美十分。如今,該村正在繼續推進垃圾分類工作,讓村民逐漸養成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
惠州日報記者李燕文 朱麗婷 賀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