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我國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在國際氣象界它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那么,你知道二十四節氣的創立與發展和農業生產的發展緊密相聯嗎?沿用了2000年的二十四節氣其實與西方的公歷相對應,而不是農歷?二十四節氣并不是二十四個節氣,而是十二個節與十二個氣嗎?
二十四節氣,農業中的中國智慧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在人類從事農業生產的早期,就發現播種收獲等農事活動與季節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并不斷觀察、總結,到秦漢時期,用以確定農時、指導農業生產的二十四節氣完整建立。二十四節氣中部分節氣甚至直接用農時定義,如“小滿”“芒種”。
對節氣與農時、農事關系在中國歷代文獻中都有相關描述,如東漢《四民月令》記述按月和節氣安排農事活動;北魏《齊民要術》闡明以節氣為依據安排耕、種、收等。在民間流傳的“春爭日,夏爭時”“小滿天趕天,芒種刻趕刻”“麥熟一晌,龍口奪糧”“過了芒種,不可強種”等農諺,自有其深刻的歷史實踐經驗在其中。
二十四節氣客觀地反映了中華民族發源地——中原地區的季節更替和氣候變化狀況,是古代中國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為農民準確把握耕、種、收的農時提供保障。
震驚!二十四節氣與公歷相對應
由于二十四節氣和農業生產息息相關,導致很多人都覺得二十四節氣是和農歷相對應的。
二十四節氣是通過地球圍繞太陽周年運動得出的,所以是和公歷相符的。二十四節氣根據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視太陽從春分點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要知道,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完全確立于秦漢年間。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于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至今已經沿用了2000多年。
細心的粉絲朋友可以發現,二十四節氣的公歷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禁令人感嘆:“老祖宗簡直不能更聰明!”
二十四節氣竟是十二個節和十二個氣
其實二十四節氣的正規名稱是二十四氣,分為十二節令(又稱節氣)和十二中氣。農歷每月兩氣,在月初的為節令,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為節令;在月中以后的叫中氣,即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為中氣。
雖然二十四節氣的日期與公歷相對應,但二十四節氣中的中氣則通常被用來確定農歷的月份。如大寒所在的月份為臘月,雨水所在的月份為正月等。
一回歸年約365.25日,每個節氣時長約15日2時5刻,太陽黃經……復雜的數字計算和拗口的天文名詞有沒有讓你目瞪口呆呢,是不是被老祖宗的智慧折服了呢?
列入“非遺”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列入“非遺”,有利于提升這些節氣的知名度、保護其文化內蘊。對于今天的人們來說,“二十四節氣”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二十四節氣養生已深入人心,各種節慶習俗成為地區、民族和社區認同的重要標簽,相關民俗活動也成為鄉村文化娛樂活動的重要方面。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光明網
編輯:景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