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縣343個行政村全部達到干凈整潔村標準,40%行政村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
坳頭村的人居環境在整治后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圖為該村黨群活動中心。南方日報記者 王昌輝 攝
■開篇語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事關農村社會文明和諧。
近年來,惠州把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鄉村振興的先手棋,圍繞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等內容,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打造田園美、村莊美、生活美的美麗宜居鄉村。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也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的收官之年。當前,惠州鄉村環境發生了哪些變化,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效?即日起,《南方日報·惠州觀察》推出“聚焦惠州農村環境整治三年成效”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入秋,從高空俯瞰博羅的鄉村一角,金黃的稻田、寬敞整潔的鄉道和錯落的平房交相輝映,一幅美麗鄉村畫卷盡收眼底。
2018年以來,博羅縣按照中央及省市關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要求和部署,出臺實施《關于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的行動方案》,鄉村風貌有了顯著改善。
截至今年10月31日,博羅全縣343個行政村全部達到干凈整潔村標準,40%的行政村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6%的行政村達到特色精品村標準。在人居環境整治這場鄉村振興的首役中,博羅正引導農村居民形成鞏固干凈整潔的文明習慣,不斷擦亮鄉村振興的美麗底色。
鄉村“夜訪”:夜訪農戶完成清拆
前些天,博羅縣泰美鎮雷公村村委辦公室總是空蕩蕩的。
原來,村里的“兩委”干部們幾乎每天都忙碌在外——除了一名村委干部留在辦公室整理資料和接待村民,雷公村其余7名村干部及34名小組干部分成三組,對“三清三拆”工作進行有序推進。
白天,雷公村村組干部分組行動,第一組負責帶領保潔員在各小組開展農村人居環境衛生整治,清理村內垃圾雜物和干草枯樹,做到不留一個死角,不剩一片垃圾;第二組進行村內泥磚房摸排及說服工作,將村內每一座泥磚房量好面積及畫好簡圖標明;第三組負責跟進泥磚房現場清拆工作,安排挖機、現場指揮、親自上陣。
雷公村下轄17個小組,總人口超過3000人,全村殘破泥磚房的清拆并非易事。部分村民對“三清三拆”工作不了解、不支持,認為房子拆除后宅基地無法保留,需要村組干部反復去做思想工作。“有時前一天好不容易做好思想工作,村民同意清拆,第二天挖掘機來到門前,卻又當場反對。”很長一段時間里,雷公村黨總支書記、村委主任林榮旺都得花大量精力去應對。
這種現象嚴重拖延了清拆進度。對此,林榮旺決定加大說服工作的力度,讓村民真正了解到“三清三拆”的實質與好處。考慮到大部分村民白天在外務工,到了晚上才回到家中,特別是一些家庭人口眾多的家庭,往往只有在夜晚才容易聚齊。為了盡快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每天晚上,林榮旺和其他村組干部分組,到村民家中開展“三清三拆”夜訪工作。
就這樣,雷公村的村組干部們成了村里的“夜行者”。每天下午,完成白天的工作任務后,他們回到家中扒上幾口飯,就要馬不停蹄地集合,安排晚上的夜訪工作。9月的臺風季里,往往傍晚出門時天氣宜人,從村民家出來卻雷雨交加,但這都阻擋不了他們的密集“夜行”。
雷公村老圍小組鄉道較窄,要拓寬路面,就必須清拆道路兩側的老房子。80多歲的老圍小組村民吳思鄉聽說這一情況,馬上同意了清拆自家的一間泥磚房。“房子舊了,路是新的,把路修好是大事。”吳思鄉對前來走訪的村組干部說。
談論起清拆工作的辛勞時,雷公村石咀小組的小組長陳海強話并不多。林榮旺告訴記者,“三清三拆”工作剛剛啟動時,陳海強就主動簽字拆了自家的老房子,為村道讓路。“我們應該帶個好頭,才有可能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陳海強笑了笑說。
“清拆破舊泥磚房,既有利于村容村貌的整治完善,又有利于做好土地確權工作,村民們大部分是十分支持‘三清三拆’工作的。”一段時間的“夜訪”,取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清拆工作得以更加順利地推進,這讓林榮旺感到欣慰。
截至10月底,雷公村的破舊泥磚房清拆工作已經全部完成,村里的面貌煥然一新。
軟弱渙散村“逆襲”:斷頭路變通途
從雷公村出發,繞象頭山行進25公里抵達柏塘鎮坳頭村,人居環境又是另一幅景象。
走在坳頭村,通往同一個目的地的路至少有3種不同的走法——在這個小村莊里,道路四通八達,幾乎沒有一條“斷頭路”。
如今的場景讓人很難聯想到,坳頭村曾被列為軟弱渙散村和市級貧困村,村莊面貌“臟亂差”,村里內部斗爭嚴重,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都無法正常召開。在這種情況下,村里的大小事務都無法推進。
坳頭村黨支部書記鐘道強至今記得2017年以前村里的道路狀況,“斷頭路很多,各小組之間互相堵路,村里想修路,村民卻來阻撓,甚至悄悄毀壞已經修好的路基”。
長期居住于此的村民竟阻止村里修路,這種怪象的癥結在哪里?
2017年10月,坳頭村組建了新的村兩委班子。鐘道強把村里的斷頭路作為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他帶著5位村干部在村里走了幾遍,每到一處,就記錄下所有斷頭路的所在,實地探訪道路中斷的原因。經過和多位村民的談心,鐘道強了解到,不少村民不愿意讓出自家地塊用于道路建設,一方面是認為出讓土地損害了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是他們沒有從農村建設和發展中切實感受到的“福利”。
多次走訪后,鐘道強和其他村組干部憑借每個人在村里居住多年的見聞和經驗,以及走訪過程中的印象,很快勾勒出了坳頭村的交通線圖。
草圖有了,更重要的是規劃。
鐘道強帶著全體村組干部馬不停蹄地開會研討坳頭村的道路規劃,最終繪制出了一張命名為“坳頭村2017年交通規劃”的“規劃圖”。在這張至今被鐘道強妥善保存的“規劃圖”中,明確標注了坳頭村當年所有斷頭路所在,以及每一段規劃路線計劃修建的時間。
事實上,由于缺乏專業知識的支撐,坳頭村委班子繪制的這張圖還遠遠算不上交通規劃圖。然而,正是在這張草圖的指引下,坳頭村以修繕村道為開端,開啟了一場人居環境整治的突圍戰。
為了鏟除修路的障礙,鐘道強把坳頭村的老干部和老黨員輪番請到村委會參加座談。根據他們的講述,鐘道強整理出了一份名單——那是曾經對修路提出反對意見的村民,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開展思想工作,逐一攻克。
坳頭村共有5個村民小組,鐘道強和村組干部在每個小組選拔了7名德高望重、有號召力的村民,分別組建了理事會。自此,每個小組理事會的成員,開始輪番到村委會參加座談會,對排污、修路等重點難點問題提出建議。
“座談會的另一個重要任務,是把與名單里的村民溝通的任務明確分工到人。”在鐘道強看來,處理農村問題的關鍵在人,“再難溝通的村民,只要找到能跟他說得上話的人,我們總有辦法說服他。”
村民思想工作做通了,修路的障礙自然隨之解除。村民們紛紛讓出了自家的地。為了拓寬道路,一些村民甚至自覺拆掉了自家的圍墻。挖土機所至之處,一路暢通,村里破舊泥磚房和殘垣斷壁清拆后,就用來鋪設路基,既讓建筑垃圾得以重新利用,又節約了修路成本。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坳頭村的斷頭路全部修通了,村道拓寬了,通達到村里的每一個角落。坳頭村也因此被博羅縣評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樣板村。
村莊環境好了,吸引了惠州市坳頭田園綜合體開發有限公司和“叁物園”等企業先后入駐,不僅帶旺了村里的人氣,也為村民增收拓寬了渠道。
頭雁領路:空心村蝶變為示范村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推進關鍵靠人,其中,“頭雁”的核心作用更是不容忽視。
走進博羅縣湖鎮鎮黃塘村,鮮花圍繞、村道干凈整潔、村道旁的特色竹匾畫生動形象,總能讓過往行人眼前一亮。
和很多農村一樣,黃塘村曾是空心村——富裕后的人搬去了城里,村莊卻日漸凋敝。窮則思變,痛定思痛,看著村里的殘破景象,原本在外經營生意的何毅峰毅然回到家鄉,擔任黃塘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扛起家鄉建設的大旗。
何毅峰就任之初,黃塘村兩委辦公室還“蝸居”在村里廢棄的小學,狹小的辦公室里沒有可以落腳的地方,沒有人樂意前來,也妨礙了村組干部與村民的溝通。一場大雨后,村委會的4臺辦公電腦徹底報廢。
“借錢也要先把學校的辦公樓整修好。”何毅峰下定決心,想方設法找來施工隊,堅持在施工現場為質量把關。
施工過程中,何毅峰不慎從二樓跌落,大家七手八腳把他抬上車,送到博羅縣人民醫院。醫生檢查后表示沒有大礙,他一下從床上坐起來,離開了醫院,繼續回到現場監工。
經過幾個月奮戰,改造后的教學樓成了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村委辦公大樓。
起初,黃塘村的村道狹窄,會車不便,鄉親們對此多有怨言。何毅峰想方設法爭取到資金,把道路拓寬。從“三清三拆三整治”開始,黃塘村村兩委班子一步一個腳印,終于爭取到“新農村建設省級示范村”的落戶。經過幾個月的改造,村里原來的曬谷場改造成了荷花池,村中心地帶破爛的豬寮填充土方后變身小公園,草坪、涼亭和古老的龍眼樹,顯示著生命的張力。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心振興。”在何毅峰看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要堅持走群眾路線,讓群眾支持、理解、參與進來,新農村建設才能更高效。
為了動員村民參與人居環境整治,黃塘村專門制作了一本宣傳冊《不一樣的黃塘村》,用簡明的語言講述“三清三拆三整治”的意義、目的、要求,為黃塘村的未來建設規劃了藍圖。在環境衛生整治過程中,村組干部挨家挨戶發放宣傳小冊子、帶頭搞衛生,衛生搞到哪里,宣傳工作就做到哪里。
在多番宣傳動員下,村民的文明意識提升了不少。兩個月前,湖鎮鎮黃塘村十多名村民自發組建了志愿者服務隊。黃塘村駐村第一書記張家良積極撬動社會資源,借來了三輛灑水車和兩輛掃地車,充實隊伍力量。每到周末,志愿者們就穿上橙色馬甲,開著灑水車和掃地車,將道路打掃得一塵不染,為美麗鄉村環境整治工作盡自己的一份力。
如今,黃塘村的村道干凈了,村里的志愿者隊伍龐大起來了,人心齊了,村民的臉上笑容更多了。
■延伸
人居環境整治“整”出博羅鄉村魅力
“清拆之后,村里告別了臟亂差,井然有序多了。”博羅縣泰美鎮興水圍村原黨支部書記陳主成感慨地說。
這三年來,博羅系統推進人居環境整治,開展了“三清三拆三整治”、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和生活污水治理、村道和村內道路硬化、農村廁所改造、村莊集中供水全覆蓋、農村危房改造、村莊綠化美化等等諸多工作。
博羅的人居環境整治,扮靚了鄉村的顏值,讓這里的山清水秀散發出誘人的魅力,也顯著提升了廣大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設置8800個垃圾收集點“清拆”出美麗田園圖景
農民在宅基地周邊建造的圈舍,私自違規搭建的大棚房,不僅影響美觀,而且也不安全;農村河道里面的各種廢棄物垃圾,堵住河流帶來水質污染;村里破舊的房子不能住人,既浪費地方也不安全……
三年來,博羅全縣343個行政村2934個小組全域開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
隨著這項工作的開展,一堆堆垃圾、淤泥被清理干凈,一個個破舊遮雨棚、違規廣告牌被推倒,一條條臭水溝被填平,為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奠定良好基礎。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由于得不到重視、資源投入不夠等因素,“垃圾圍村”現象普遍存在于農村地區。
要實現美麗鄉村,生活垃圾必須得到有效解決。
強化農村保潔工作,是一個重要著力點。這幾年來,博羅顯著增加了農村保潔員的配備數量,從2460個增加至3195個。對于這支龐大的保潔隊伍,該縣制訂出臺《關于博羅縣農村保潔員招聘和管理指導意見(試行)》,進行統籌管理并加強保潔員管理考核。同時,通過細化清掃保潔責任區,實行網格化管理,確保農村清掃保潔全覆蓋、無“盲點”。
從村民房前屋后收集來的垃圾,需要統一處理。對此,博羅在全縣設置8800多個垃圾收集點,建設了22座壓縮式生活垃圾轉運站、8座鎮級轉運站項目和建筑垃圾處理設施,以及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并配置56輛垃圾運輸車,確保農村生活垃圾日產日清、密閉收運。
“從村民家到村到鎮到縣,形成完整的垃圾運輸和處理鏈。”博羅縣城鄉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縣還大力開展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縣創建工作。比如長寧鎮新村村建立了廢品回收獎勵制度,楊村鎮石灘村實施“垃圾分類1+1工程”等,營造了全民參與的氛圍。
這些工作的鋪開,還原了博羅鄉村一幅幅“村在林中、人在畫中”的美麗田園圖景。
每個自然村設1個標準化公廁長效管護機制讓博羅鄉村更有活力
除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橫流,也同樣會給農村帶來“臟亂差”的困擾。
將污水截污納管,是必須之舉。
近年來,博羅規劃先行,編制《博羅縣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規劃(2019—2025)》,對全縣建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作全面規劃。
在規劃基礎上,博羅根據地域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措施收集處理污水。比如距離城鎮污水處理設施納污管網500米內的村莊,基本納入城鎮污水管網;在其他人口密集且常住人口較多的村莊,建設集中設施實現達標排放;而對于人口較少的村莊,則通過管網收集污水經簡易設施處理后,就地排放到池塘、濕地,或利用到農田、果園、菜園就地消化。
城市污水的處理需要雨污分流,對于廣大農村地區來說也同樣需要。經過管網鋪設和對接后,到目前為止,博羅的農村雨污分流完成率已達87.68%。
相對來說,農村地廣人稀,過去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對此,博羅的投入可謂不遺余力。截至2020年10月底,該縣共投入資金4.28億元,建成運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567座,處理規模約3.37萬噸/日,配套收集管網775.96公里,完成了“一村一設施”建設、全縣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54.59%、村莊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至40%以上的目標。
實際上,廁所糞便的直排是不少農村污水的重要來源,因此“廁所革命”被提到國家層面的高度。博羅多次專題研究,推進“廁所革命”。在各村因地制宜建造經濟適用公廁,全縣累計建有衛生公廁551座,達到每個自然村建設或開放1個標準化公廁的目標。同時,全縣無害化衛生廁所實現全覆蓋,農村衛生戶廁普及率達100%,廁所糞污基本得到有效處理或資源化利用。
有意思的是,博羅還組織200多家單位(包括超市、民宿、農家樂等)加入“博羅廁所開放聯盟”,并在鄉村旅游區(點)等旅游接待場所建設A級以上廁所13座,對村民和游客免費開放,為百姓的“方便”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記者了解到,博羅先后出臺農村保潔員管理、創建全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示范縣、“廁所革命”新三年行動計劃、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營財政資金補助、“四好農村路”建設等多個政策文件。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完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農村公路建管等方面的長效管護機制,讓博羅鄉村更美麗、更有活力。”博羅縣委農辦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