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第一山”羅浮山腳下,惠州市博羅縣湖鎮鎮三水村綠樹成蔭、風景如畫,村道干凈整潔,采茶姑娘甜美的歌聲在山谷回蕩,游客騎著自行車在茶園穿梭……三水村是惠州市博羅縣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縮影。南都記者日前走訪獲悉,三水村通過村企合作,建立起千畝紫芽茶種植生產基地等扶貧產業,經過一系列幫扶,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由過去的不足3000元增加到39.3萬元,省定貧困村、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均達到脫貧標準,順利實現脫貧“摘帽”。
全力打造村企合作典范
目前,湖鎮鎮三水村的村企合作項目——惠州神山茶業有限公司自動化加工生產線已正式啟動,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實現規?;a,帶動當地產業發展的同時助農增收。該公司借助恒大集團援建的1200平方米的現代化茶葉廠房和設備,依托廣東省茶葉研究所的技術支持,全力打造村企合作“脫貧茶”“養生茶”的典范。
“三水村千畝紫芽茶項目,在省農科院的技術指導下,將建設成為羅浮山山茶的主題公園,集種植、采摘、加工及旅游觀光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據惠州神山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該公司的生產線從茶青到成品茶全程實現自動化、機械化,單日單班可以生產干茶1000斤。目前該公司已經與30多戶農戶簽訂了茶青供應合同,而且通過聘用模式,直接解決10多名當地及附近貧困村民就業,通過土地耕種、農作物日常管理等臨時聘用模式,間接帶動了30余名當地貧困村民就業,未來將有更多農戶加入進來,進一步帶動當地村民發展致富,實現精準扶貧。
據了解,三水村有著數百年的種茶制茶歷史,過去當地村民大多數以家庭手工作坊生產為主,并未形成茶葉產業規?;?。企業進駐三水村后,不僅優先考慮吸納當地有經驗的茶農參與到茶葉生產中,而且還以市場價格收購當地農民茶青,解決他們的銷售之憂,進一步形成茶葉生產種植規?;?/p>
去年受疫情影響,三水村部分村民無法外出就業。因時就勢,三水村將原先的村禮堂改造成“扶貧車間”,解決了部分村民的就業問題。三水村村委副主任陳天容介紹,村民們每天工作8小時便能賺100元,超過8小時還有加班費。由于工作只需要簡單的清潔打包,村內不少60歲左右的老人也踴躍報名。
村集體收入四年增長130倍
素有種茶傳統的三水村,位于惠州市博羅縣湖鎮鎮東部地區,全村下轄10個村民小組,共有208戶849人。全村區域總面積約9平方公里,共有耕地面積約1100畝,林地面積約8000畝。2015年之前,三水村村集體年收入不足3000元,被定為省級貧困村,2018年還被列為全市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工作重點難點村。
據三水村駐村第一書記李觀賜介紹,為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幫扶單位惠州市工信局籌集54萬元,利用村委辦公樓及小學教學樓頂、空地等閑置資源,建成45kW光伏發電扶貧項目,為村集體年增加收入約4萬元。當地鎮政府還牽頭將100萬元的幫扶資金入股石灣鎮自來水廠建設,村集體獲得20%分紅收益,每年可增加收入20萬元。
早在2016年,惠州市工信局駐村扶貧工作隊還開展危房改造工作,確保貧困戶住房安全;同時,籌資20萬元用于“戶戶通”自來水工程建設,自2017年6月完工以來,全村每家每戶都喝上了“放心水”。
“市、縣、鎮三級聯動,因地施策,逐個擊破,結合三水村的自然資源、產業發展等,整合人、財、地等資源,實現弱村逆襲脫貧。”李觀賜說,針對村集體收入缺乏穩定來源,幫扶單位廣泛動員和凝聚社會力量參與扶貧。一方面,通過招商引資實施產業扶貧,引進茶葉企業、盤活村里土地發展種植、利用幫扶資金建成光伏發電扶貧項目、入股石灣鎮自來水廠等;另一方面,利用上級新農村建設專項資金擴建村道、安裝路燈、清淤美化魚塘、種植花草等一系列美麗鄉村建設的舉措,讓村子的面貌煥然一新,村民的生活環境得到極大的改善。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三水村從就業幫扶、產業幫扶等方面著手,村集體收入從2015年不足3000元增加到2019年39.3萬元,四年間增長130倍,順利實現脫貧“摘帽”。
打贏脫貧攻堅戰完成硬任務
來自惠州市農業農村局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2月底,惠州全市46個相對貧困村全部出列,15188戶35546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脫貧率達到100%,全市有勞動能力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6266.57元,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效。
南都記者獲悉,博羅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共有4179戶7972人,其中,有勞動能力1049戶3627人,無勞動能力3130戶4345人。根據廣東省關于貧困村貧困人口退出實施方案的工作部署及要求,博羅縣相對貧困人口已全面達到“三保障”“八有”脫貧退出標準,脫貧退出率100%,貧困發生率從2016年初的1.314%下降至0%,已經全面消滅相對貧困。
該縣整合統籌使用扶貧專項資金,通過建設新項目和經營優質資產等方式,發展縣級扶貧統籌項目,確保扶貧項目收益最大化。全縣專項扶貧資金共7620萬元(按省市縣6:3:1配套),已全部撥付使用。其中,投入3160萬元在縣航天農業科技示范場建設“光伏發電”“農業大觀園”和“智能玻璃溫室”項目,年收益252.8萬元;投入4460萬元租賃羅浮山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的停車場和商鋪等資產,并成立“廣東粵岳旅游投資有限公司”獨立經營,年收益356.8萬元。縣級統籌項目所得收益主要用于全縣有勞動能力貧困人口的年終分紅,三年來,全縣有勞力貧困人口年人均分紅1051.69元。剩余收益資金將兼顧后扶貧時代貧困人口重大疾病救助和“三保障”需求。
博羅縣委書記陳國煌日前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接下來,該縣將圍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加注重規模種植和精深加工,積極扶持一批規模化農產品種養基地,不斷優化綠色農產品種植比例和結構,努力打造更多優質綠色農產品品牌。高質量推進省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引領帶動鄉村產業做大做強;積極探索“產業+旅游”“企業+村集體+村民”的鄉村產業振興新路子,讓村黨組織作用發揮起來、鄉村集體經濟發展起來、村民生活富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