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我縣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任務,推動我縣保護性耕作技術應用,我局世行辦于4月26日在柏塘鎮山前村舉行保護性耕種技術演示現場會,我縣福田、龍華、楊村、麻陂、公莊等5個項目鎮的村鎮技術助理近100人參觀了現場,并邀請了華農大專家唐湘如教授現場講解,同時還邀請了惠州日報記者、博羅縣電視臺記者跟蹤采訪報道。
保護性耕作是指以機械化作業為主要手段,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將耕作減少到只要能保證種子發芽即可,用農作物秸稈及殘茬覆蓋地表,并主要用農藥來控制雜草和病蟲害的一種耕作技術。相比用傳統的人工拋秧種植方式,能大大的節約的人力和種植成本,平均每畝節支增收400元以上。
我縣自項目開展以來,以試驗為基礎,不斷總結適合南方尤其是我縣本地種植的模式,并不斷改良,經過四年的不懈努力,目前比較成熟的模式有菜場水稻免耕旱撒直播、水稻免耕旱條直播、水稻少耕旱穴直播、水稻少耕旱機插秧,水田少耕同步施肥穴旱直播。我辦積極推動成熟技術模式的推廣與應用。近三年推廣以少耕旱直播模式為主的應用面積累計9809畝。
水稻保護性耕作技術除了在水田相對傳統種植有較大的優勢,在規模化菜場應用前景也很樂觀,廣東尤其是我縣菜場較多,長期連作容易發生嚴重病蟲害,實踐證明水旱輪作可有效減少病蟲害發生,水稻保護性耕作由于成本低、效率高,對高低不平的土壤表面適應性強,能有效利用5至9月菜場停場時間種植(這段時間高溫高濕不利蔬菜種植),而這個時間段種植水稻能利用菜地殘留的肥料基本不用施肥,同時還能利用菜場噴灌設施達到減肥減藥減水減成本的目標,最終也實現了減少農業面源的目的,應用潛力巨大。
參會人員正在觀看保護性耕作技術
參會人員正在聽唐湘如教授講解技術
唐湘如教授接受博羅電視臺記者的采訪
博羅世行辦主任黃靈勝接受電視臺記者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