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十一屆六次全會提出,激發社會活力、促進多元共治,提高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強市”的最終目的是富民、惠民,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擦亮“惠民之州”品牌。
日前,惠州報業傳媒集團貫徹市委十一屆六次全會精神“一把手”訪談活動走進市民政局。市民政局局長劉巧慧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學習市委全會精神的實踐中,市民政部門把民政的工作聚焦到民生兜底保障、基層社會治理、社會救助和社會公共服務等方面上來,為爭創國內一流城市貢獻民政力量。“在此過程中,我市民政部門實現了‘三個轉變’:兜底保障方面,從原來“兜得住”向“兜得好”轉變;在社會救助方面,從原來單純的物質救助,向包括精神、文化、教育、醫療等全方位救助轉變;服務方式上,從原來的應急服務、被動服務轉變為主動發現、主動服務。”
關鍵詞:兜底保障
編密織牢底線民生安全保障網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民政工作是“菩薩”事業。民政部門上為政府分憂、下為百姓解愁,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聯系最直接、最廣泛。劉巧慧表示,當前,圍繞城市發展新目標,市民政局干部隊伍迅速提起精氣神,把思想行動統一到學習貫徹市委全會精神上來,充分發揮民政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兜底作用和在社會治理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在抓小、抓細、抓實上下功夫。
據悉,我市建檔立卡的困難對象超3.8萬戶,其中由民政部門兜底保障已實現脫貧的低保、五保對象的比例占68.5%,也就是超過2.6萬人,隨著政策的健全完善,這個比例還將提升。近年來,市民政局不斷編密織牢底線民生安全保障網,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織密扎牢社會救助安全網,筑牢脫貧攻堅和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底線,做好全市城鄉低保、特困人員、孤兒等困難群眾的保障工作,切實發揮好兜底作用,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對已建檔立卡的低保、五保對象,我們計劃將其‘扶上馬,再送一程’。”劉巧慧說,我市民政部門將全面做好兜底工作,確保建檔立卡貧困對象到2020年實現穩定脫貧。
社會救助方面,我市不斷加強和規范流浪乞討人員救治和管理,做到人性化救助、規范化安置、精細化管理,同時做好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困境兒童保障和兒童福利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民政救助部門已突破了原來的單純物質救助的模式,轉向包括精神、文化層面的全方位救助,救助手段不斷豐富,救助水平也不斷提高。”劉巧慧說,通過提升服務管理水平,堅決防范沖擊社會道德底線的事件發生,確保全市民政系統整體穩定、健康、規范、有序。
關鍵詞:民政服務
組建基層民政專業服務隊服務困難群眾
“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就必須不斷創新社會治理體制,重視基層、關心基層、支持基層,加大投入力度,把資源、服務、管理放到基層。”劉巧慧說,市委辦、市府辦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基層民政工作的實施意見》,重點解決基層民政工作的牌子、人員、經費等實際問題;明確調整優化鄉鎮(街道)承擔民政工作的機構設置、配置鄉鎮(街道)民政專干、設立村(社區)民政助理員、組建基層民政專業服務隊、落實基層民政服務隊保障經費、建立補貼制度、落實基層民政工作經費等7項重點工作。
“《實施意見》最大的亮點是提出組建基層民政專業服務隊,這支服務隊可謂民政的‘特戰隊’。”劉巧慧介紹,基層民政專業服務隊按照鄉鎮(街道)2~3人標準組建,采取駐鎮(街道)包村(社區)方式,真正做到“沉下身”做服務。基層民政專業服務隊專責走街串巷、訪村入戶、宣傳政策,上門指導或協助困難群眾辦理服務事項,把工作落實到群眾身上,把服務送到群眾身邊,切實打通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努力實現社情民意在一線掌握、矛盾問題在一線解決、上級政策在一線落實、工作作風在一線轉變。比如,服務隊對包干村(社區)內的所有特困戶、低保戶、受災群眾、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民政服務對象定期或不定期走訪,對于走訪村組的基本情況、優勢劣勢、村情民意、突出問題以及困難群眾生活情況和幫扶工作重點要熟悉了解掌握,切實做到底數清、情況明,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關鍵詞:基層治理
到明年建成“三社聯動”平臺200個
社區、社會組織、社工是基層治理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三者的關系理順了,基層治理就會更加富有成效。劉巧慧介紹說,為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我市建立和完善了“三社聯動”運行機制,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在提供社會服務和推進社會治理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拓展民政資源,增強民政能力,改善服務管理。
據了解,目前全市持證社工累計達到6372人,民辦社工機構發展到92家,專業社工服務民政領域實現全覆蓋,并擴展至教育、衛生、司法、戒毒、婦女兒童等領域。全市現有社區綜合服務中心79家、社工站37家、“雙百鎮(街)”社工站18個。此外,我市依托平臺開展“三社聯動”,成立了惠州市社會服務志愿者總隊。截至10月底共成立了社會服務志愿服務隊伍175支,發展社區社會服務志愿者1.6萬多人,實施服務項目4161個,服務時長近36萬個小時。
為加強“三社聯動”平臺建設,我市今年將完善135個“三社聯動”平臺;到明年建成“三社聯動”平臺200個;到2020年建成277個,每個城市社區至少配備3名社工,每個農村社區至少配備1名社工,實現服務平臺和社工全市全覆蓋,從事一線社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總量達到2000人。
本報記者游璇鈺 通訊員蔡思波 張佐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