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廣東視察時強調,提高發展平衡性和協調性。要加快推動鄉村振興,建立健全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帶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在我市黨員干部、專家學者和群眾中引發熱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將牢記總書記的殷殷重托,進一步轉變觀念、改革創新、真抓實干、奮發進取,聚焦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著力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為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和協調性作出更大貢獻。
關鍵詞 鄉村振興
擴展農民增收渠道 加大農業科技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清遠英德市電子商務產業園視察時指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要下功夫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力度更大一些,措施更精準一些,久久為功。要堅持辯證思維,轉變觀念,努力把短板變成“潛力板”。
市農技推廣中心副調研員、高級農藝師李雄兵表示,作為農業人,將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通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齊農業發展短板,大力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產業格局,用強有力的技術支撐鄉村振興。
李雄兵認為,惠州要依托現有的村鎮優勢,做好“特”字文章,推動名優水果、特色茶葉和嶺南藥材等特色產業提質增效,大力培育富民主導產業。同時,發展康養、旅游農業等新興產業,擴展農民增收渠道,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我們要依托惠州的青山綠水,保護和利用好農村生態,用鐵的手腕保持農業生態平衡,實現綠色化發展。”李雄兵建議,要對鄉村進行有效規劃,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結合;政府相關部門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投入,相關政策向農村傾斜。另外,加大農村信息化服務,發展“數據農業”促進農村發展;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多“走出去”向農業發展先進地區學習,與大專院校緊密聯系。“我們還要利用農技推廣培訓平臺,培育農業新型農民,只有農民文化素養提升了,鄉村振興才有更多希望。”
關鍵詞 產業扶貧
發揮鄉賢優勢實施產業融合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要加強產業扶貧項目規劃,引導和推動更多產業項目落戶貧困地區。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的講話,對村里的發展很有指導意義,讓我們更加明晰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方向,并堅定了信心。”博羅縣柏塘鎮洋景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吳新友說,“接下來,村里將組織兩委干部、黨員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更好地帶領村民建設新農村,努力實現村美、民富。”
10月26日,洋景村在鄉村振興的路上迎來一件喜事,該村的文化中心、文化廣場正式落成投用。據悉,文化中心和文化廣場均由該村的外出鄉賢捐資建設。吳新友說,該村的外出鄉賢較多,對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很熱心。在外出鄉賢的支持下,洋景村道路實現硬底化,村中的綠化、亮化、美化工程逐步完成,村莊越變越美。
“鄉賢是洋景村發展的一大優勢。”吳新友說,該村將繼續發揮外出鄉賢的優勢,讓外出鄉賢積極為村產業發展建言獻策,匯集更多資源參與鄉村振興。
在產業發展方面,該村幾乎每家每戶都種茶樹。走進村里,一片片綠油油的茶園便映入眼簾。村民靠茶葉種植,生活越過越紅火。如今,村民住上了樓房,大多數村民家中還買了小汽車。“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吳新友說,該村將與農業部門加強溝通和聯系,對該村的茶農加強培訓,指導村民進行標準化、綠色化生產,讓洋景村的山茶品質更有保障。近年來,柏塘山茶的名氣越來越響。作為柏塘山茶的重要產地之一,洋景村將村里的山茶產業與全鎮的山茶產業融合發展,謀求更好的未來。同時,村里生態優美,接下來,該村還利用生態優勢,嘗試將茶產業與鄉村旅游業相結合,實現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
關鍵詞 歷史文化保護
持續激發惠州歷史文化的生命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廣州市荔灣區西關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視察時指出,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要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不斷提升人民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
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朱偉思說,習近平總書記對歷史文化保護的重要指示,令文化戰線同仁深受鼓舞。惠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發展的寶貴資源,也是惠州人民堅定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接下來,我市文化戰線將謹記總書記指示,在《惠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等法規保護框架下,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資源挖掘整理,強化東坡、東縱、東江等本土文化的提煉和打造,彰顯惠州特色文化魅力。同時,積極推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非遺”項目的保護、提級,尤其是花大力氣增加“國保”、國家級“非遺”項目等國字號數量,配合做好歷史街區、歷史建筑、傳統村落的保護整治,抓好東坡紀念館、賓興館等重點文化文物項目的建設修繕,打造惠州城市文化新地標,使惠州歷史文化資源得到科學保護、合理開發、良性傳承。通過這些努力,持續激發惠州歷史文化的生命力,涵養城市品格,塑造城市文化之魂,擦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把惠州建設成為人文氣息濃厚、廣大市民認同的精神家園,助力惠州爭創國內一流城市。
關鍵詞 法治建設
全市鎮街年內配備2名以上專職人民調解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強調,要全面推進法治建設,提高社會治理智能化、科學化、精準化水平。
“市委十一屆六次全會提出惠州爭創國內一流城市。這離不開良好的法治環境和法律保障。司法行政機關作為統籌公共法律服務的職能部門,將全力推動司法行政各項業務走在全省前列、整體工作進入全國司法行政先進行列。”市司法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以及市委十一屆六次全會精神,按照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要求,堅持黨對司法行政工作的絕對領導,以良好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服務于我市爭創國內一流城市。“我們將做好發展規劃,努力實現到2020年律師達到1500名,公證員達到50名,專職人民調解員達到148名,司法鑒定人達到100名,同時力爭引進20名涉外法律高端人才等。”
接下來,我市司法行政機關還將加強人民調解工作,打造新時代“楓橋經驗”惠州模式,筑牢社會穩定的“第一道防線”,當好“穩壓器”,進一步規范人民調解組織和人民調解隊伍,確保今年內實行“全市鎮街配備2名以上專職人民調解員”目標,鼓勵有條件的村(居)在發揮好一村(居)一法律顧問作用的基礎上,聘請1-2名專職人民調解員和專業法律顧問。同時,進一步提高我市法律援助的覆蓋面,搭建好市縣兩級法律援助平臺,建設好村鎮法律援助信息員隊伍,構建好行業性、場所性的法律援助平臺。
關鍵詞 社區治理
逐步建立基層精細化治理工作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北站社區視察時強調,要把更多資源、服務、管理放到社區,為居民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切實把群眾大大小小的事辦好。要堅持依靠居民、依法有序組織居民群眾參與社區治理,實現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共享。
近年來,市城管執法局以智慧城管為抓手,努力提升城市精細化治理水平。為確保智慧城管建設更“接地氣”,將智慧治理精細化“落地”,今年4月以來,市城市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聯合惠城區政府在河南岸街道開展智慧城管網格化融合試點,由村(居)負責人牽頭,環衛、城管、愛衛、稅務等部門配合,通過推進“數字城管”平臺和網格化平臺信息數據,以及人力資源的融合共享,打造多網整合、人員共治、信息互通、分級監督的基層社區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接下來,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將試點經驗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復制推廣。”市城管執法局局長陳宇浩表示,我市還將努力構建基層“一張網”,推進城市管理網、綜治維穩網和治安巡控網、社區服務網“多網合一”,以高效、快捷的科技手段為城中村整治提供技術保障,對環衛保潔情況進行有效監督。通過試點逐步建立適合我市實際的基層精細化治理工作機制和智慧城管的智慧化建設,開展城市管理與綜治維穩工作的融合共享和協調聯動工作,為下一步全市實現基層網格一體化、治理資源的共享化、管理成效的常態化、治理和服務的精細化,評價決策的智能化奠定基礎。
“全面推進精細化、智慧化城市管理的升級,這對于提高城市管理和執法水平,推動城市管理走向治理,實現城市常態化治理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統籌 本報記者潘高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