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潭村的村落文化陳列館。 本報記者李燕文 攝 博羅縣湖鎮鎮梅潭村是遠近有名的冬瓜村,村民們依靠冬瓜種植住上了新樓房,走在致富奔康的路上。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梅潭村在鄉村振興的路上又開啟了新篇章:依托冬瓜種植產業并借助宗祠文化底蘊,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力爭實現傳統農業和鄉村旅游齊頭并進。 八成村民以冬瓜種植為主 日前,記者走進梅潭村,只見地里成片成片的都是冬瓜,一個個碩大的冬瓜掛在藤上,這般豐收的景象成為田里最美的風景。 據該村黨支部書記徐沛洪介紹,梅潭村屬于零工業區,80%的村民以冬瓜種植為主。當地肥沃的土壤給冬瓜種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這里的冬瓜皮黑個大,遠近聞名,已有半個多世紀的種植史。村民張但有種植了5畝冬瓜,每年種植冬瓜的收入有四五萬元。他告訴記者,很多村民像他一樣,靠種冬瓜住上了小洋樓。 近年來,隨著村道硬底化路好走了,進村收購的商販也比以前多了起來,冬瓜賣得更俏了。依靠冬瓜零售,村民每年每戶年收入大概在3萬元左右。村中60%村民都靠賣冬瓜的收入蓋起了小樓房。 在鄉村振興的路上,村里正琢磨著如何讓冬瓜種植搭上“互聯網+”“旅游+”以及現代農業技術的便車,實現效益最大化,讓村民從中獲得更多收益。 隨著梅潭冬瓜名氣越來越大,認識梅潭、參觀梅潭的人越來越多。梅潭村能否借機發展鄉村游,讓村民從中尋求一條新的致富路? 其實,梅潭村不僅風景優美,還有著悠久歷史和豐厚的歷史沉淀。該村的祠堂文化便是一大特色,有著900年歷史的徐百萬祠堂便是其中的代表。該祠堂建筑古香古色,青磚瓷瓦,壯觀恢宏,里面雕梁畫棟,栩栩如生,是一種美的享受。 村里還有一個村落文化陳列館,位于張氏宗祠旁的大禮堂二樓。來到二樓,時光仿佛穿越回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里陳列有水車、禾打、鹽塔等物品。目前,展館內有陳列品近200件,還在繼續收集中。這些物品中,小的有制餅器、壇壇罐罐等,大的有水車、風車、原始榨油機等。除了物品陳列外,展館內還有反映該村歷史和村民生活狀況的老相片以及該村歷史及族人的簡介、中國農耕文化介紹等。如今,這里成為了村文化的展示窗口、孩子們熏陶家族文化的重要陣地。還吸引了不少游人前來觀賞感受該村的文化魅力。 這些都將成為梅潭村大力發展旅游業的文化基礎。梅潭村計劃把村中的祠堂和村落文化陳列館保護起來,開發鄉村旅游。村里計劃搭乘全域旅游的快車,擦亮“梅潭冬瓜”的金字招牌,打好農旅結合兩張牌,增加村民收入。 本報記者李燕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