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蔗、裝蔗、出攤……果蔗上市以來,博羅縣福田鎮荔枝墩村蔗農曾慧萍每天早上6點起床,忙到晚上8點才回到家中。自疫情防控新政實施以來,市場回暖,商超、農貿市場的人流逐漸多了起來,曾慧萍的果蔗銷量自然也就旺了起來。連日來,她都是早上滿車而出,晚上售罄而歸,忙得不亦樂乎。這也是荔枝墩蔗農近期忙碌的真實寫照,濃烈的人間煙火氣讓幸福寫滿他們的臉龐。
甘蔗地里的黃皮果蔗長勢良好,一根根粗壯、筆直的果蔗隨風搖曳,好一派豐收的景象。荔枝墩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曾新科自豪地說,荔枝墩果蔗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末,因其皮薄爽脆清甜而遠近聞名。目前,荔枝墩村的果蔗種植面積近300畝,以一組和八組的村民種植為主。
荔枝墩村的果蔗基本從10月底開始上市,一直持續到來年清明節前。這段時間荔枝墩村的蔗農都有序地忙碌著。曾慧萍就是其中一位。她從園洲九潭嫁到荔枝墩后,就從婆婆那接過果蔗種植的衣缽,已是有10多年種植史的“老蔗農”了。插種、拔草、撥葉、上土……她樣樣精通,也都親力親為,用辛勤的汗水澆灌著果蔗的成長。正是如此,她種植的果蔗品質優良,深受顧客的喜歡。
每年進入11月中下旬,曾慧萍的果蔗都會如期上市。荔枝墩果蔗以田頭批發和蔗農自己零售為主。相對于田頭批發,勤勞的荔枝墩人更傾向于自己運到市場零售。曾慧萍也不例外。自2022年12月以來,她每天都是早晨6點起床,洗漱完畢就到地里砍甘蔗,裝上自己的“牛拉車”,開摩托車拉去園洲中心市場銷售,單程一趟需要40分鐘。每天上午,她都自己備好午餐帶過去,中午直接在攤位上用餐,忙碌到晚上才回家。每一天,她都要砍五六十根甘蔗,至少有五百斤重,一個弱女子自己拉到市場著實有些吃力。她笑笑說:“習慣啦!生意好的話,生活就有奔頭,啥苦都不是苦。”眼下,疫情防控新政實施,每天市場都熱熱鬧鬧的,她的甘蔗很受歡迎。她說,人多就意味客戶多,她的甘蔗以根為單位售賣,每一根售價15元,基本每天都會賣完再回家。“忙完,看到空空的車子,心里美美的。”曾慧萍種植果蔗3畝多,按照每畝2000根計算,售罄能有一筆不錯的收入。
春節前后是荔枝墩果蔗售賣的黃金期,這也跟當地的習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原來,在福田及周邊地區,年前、年后都是當地群眾做喜事的高峰期。新屋入伙、新年討意頭、添丁點燈等等都需要果蔗。荔枝墩村婦聯主席曾桂雙說,有這些喜事的家主至少需要挑一對品相最好的甘蔗藏在屋里,這些甘蔗需要有頭有尾,預示著做事有頭有尾,甘蔗一節一節的也象征著生活、工作節節高,“這些甘蔗一般38元一對。這時,蔗農的甘蔗也就成了搶手貨,現在村民已陸續開始訂購了。”
像曾慧萍一樣,荔枝墩村的蔗農也都在忙碌著,充實而幸福。眼下鄉村的全面振興也在如火如荼地推進中。作為荔枝墩村的一張農業名片,荔枝墩村的“兩委”干部也在謀劃著荔枝墩果蔗品牌的打造和升級之路。曾新科說,荔枝墩村堅持傳統種植,以綠色的精耕手段,讓荔枝墩果蔗的品質有口皆碑。但銷路上仍是靠傳統的零售和批發,受市場的制約比較多,品牌價值也未充分體現。“在產業振興的路上,我們希望通過鄉村旅游或者深加工等方式,讓荔枝墩果蔗實現大的轉變,也讓蔗農的收益更有保障。同時,計劃通過申報‘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進一步深耕果蔗種植,打響荔枝墩果蔗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