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薛江華
通訊員 廣東普法
23日,記者一行從廣州驅車90公里,抵達了惠州博羅縣橫河鎮老圩村。這是一個移民村,村里的居民大都是顯崗水庫下游搬遷過來的,因為歷史遺留的土地問題,村民因此有了不少的糾紛。
當天,一場兩個家族的土地糾紛調解正在村委會的“和美調解室”舉行。在駐村第一書記楊曦的主持下,村民選出的四位調解員許常菊、羅志國、黃偉英、陳玉英一起對這場糾紛進行了第一次調解。
在調解室,每個人的面前都有一份打印好的《國家土地管理局印發‘關于確定土地權屬問題的若干意見’的通知》,里面有許多對于土地使用權確定的詳細規定,調解員指引村民閱讀相關條款,并告知這起糾紛的焦點在于村里劉家兄弟棄荒多年的土地是否被陳家兄弟連續耕種使用20年。之前,調解員已經對相關的村民進行過了一輪調查取證,這次現場聽取了雙方的陳述。
經過上午兩個小時的調解,村民雙方未能達成一致意見,調解還將再次舉行。劉家兄弟和陳家兄弟都紛紛表示將尋找更多證據支持自己的觀點。
調解室外,51歲的村民朱小燕拿到了一份《老圩村黃勝南遺贈房產糾紛調解會決議》,她也將獲得舅舅遺贈房屋的使用權。
朱小燕回憶起舅舅在世的時候,自己每天煮好飯菜送給舅舅,因為擔心飯菜涼了,都要用個碗扣住。舅舅修房子,自己家還出了9000塊。
無兒無女的舅舅去世后,留下遺贈書,把房子贈給外甥,結果卻遭到舅舅所在村小組的阻撓。丈夫在外務工,朱小燕數次被對方呵斥,但朱小燕從來都沒吭過一聲。
家公都很無奈,說她太善良,又不會說話,才會被人欺負。朱小燕只回了一句:“現在是法治社會,不怕。”她不吵不鬧,自己一個人去村委會、鎮上司法所、綜治辦反映自己的情況,尋求法律解決途徑。最終,通過村調解室的調解,妥善地解決了問題。家公才對她豎起了大拇指。
民法典頒布后,老圩村掀起了新一輪普法熱潮。這里的居民大都說客家話,村里的文藝隊編排了四首山歌頌民法典:加強學習民法典,明白是非知對錯,日常行為不闖禍,工作生活不受傷,懂法用法心不慌,生活問題都解決……記者了解到,村里很重視普法工作,不僅山歌唱得響,村里的大喇叭也隨時都在廣播,村委會一樓的報刊欄上,各種法律文書和小本隨便取閱。久而久之,村民都像朱小燕一樣,知道靠法律來保護自己,不再像過去比誰家兄弟多,拳頭硬。
第一書記楊曦高興地和記者分享了另外一個法制建設的成果:費了大勁,村里的朱仁洞小組終于選舉產生了新的小組班子。楊曦說,這也是老圩法治鄉村建設的一個成果。因為種種原因,前任村小組長都撂了挑子。
后來,楊曦依據《基層組織選舉工作條例》和《選舉法》等法律文件的要求,制定出“一戶一代表”的辦法,選小組長當天,小組55戶有52戶派代表到場,最終選舉出了3名小組班子成員。新當選的組長王潤明說,自己心里有個目標,就是帶領村小組向隔壁的上良村看齊,努力帶領鄉村們一起致富。
老圩村支部書記張偉雄也是村民新選出來的年輕村官,他在外打拼多年,見多識廣,有經濟頭腦,在村民中也有一定威望。他告訴記者,鄉村法治建設帶給老圩村的改變很大,村里裝上了治安監控視頻,村民法治觀念強,村民的摩托車不用鎖也不擔心被偷,村民有事都找村法律顧問,村里治安越來越好,“別說打架沒有,村民都可以夜不閉戶了”。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