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的后續影響,年初的干旱災害,以及“甲流”等公共衛生安全事件的發生,對我縣經濟發展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一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上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為契機,圍繞建設“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示范縣”和打造“六大基地”的總目標,抓規劃、打基礎、強產業、保民生,經受住了“國際金融危機”、“甲流”的考驗,經濟社會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實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一、2009年民生盤點
(一)城鄉居民收入逆境中實現穩步增長
在崗職工工資收入實現平穩增長。2009年,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23538元,同比增長14.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4.4%。一年來我縣在崗職工收入實現較快增長主要是受下半年縣直機關公務員和教師統發工作津貼補貼所拉動。
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快于城鎮居民。去年初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后續影響,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減少生產,有些甚至是倒閉,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務農情況增加,同時,年初的干旱、“甲流”的影響,對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帶來較大的沖擊。面對種種困難,縣委縣政府果斷出擊,積極貫徹執行各項惠農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確保了農民收入實現持續增長。20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7682元,增長14.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4.5%,增幅比在崗職工高出0.1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主要是受工資性收入增加所拉動。在農民純收入中,工資性收入4013元,同比增長17.7%,占總收入的52.2%,比上年同期提高1.5個百分點。
(二)就業與再就業成績顯著
就業局勢穩定。一方面,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上,縣委縣政府進一步貫徹執行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決定》的相關決策,通過強服務、搭平臺、建機制等手段,全力推進全縣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全年共轉移了13847個農村勞動力就業,在較好地解決了農村富余勞動就業出路和農民“增收難”問題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企業“用工難”的問題;另一方面,縣勞動部門以勞動保障工作站為平臺,開發社區街道服務性崗位,鼓勵下崗失業人員從事個體經營,大力發展就業崗位,全年新增就業崗位8692個,有效地緩解了我縣的就業壓力。
再就業成績顯著。據統計,2009年全縣共舉辦再就業培訓4期880人次,失業人員通過各種就業途徑實現再就業6581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率為96%,其中:“4050”人員實現再就業32人。
(三)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一是積極落實免費義務教育。2009年全縣共有109963人享受免費義務教育政策,共免收書雜費4756.21萬元。一年來,有4247名學生通過省、市、縣政府及各種慈善機構獲得資助,資助金額136.12萬元,農村上學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二是社會救助體系更趨完善。城市低保制度進一步規范,農村低保全面推進,城鄉大病醫療救助全面啟動,敬老院建設和管理進一步達標和提升。據統計,2009年,全縣救濟人數21897人,全年發放低保金2146.3萬元,社會救濟對象得到應保盡保。全年共有372位白內障患者免費接受了康復復明手術。
三是全面開展“規劃到戶,責任到人”扶貧開發工作。全縣共安排40個縣直單位幫扶13個省定貧困村,安排副科以上干部和正股長幫扶2980戶貧困戶。
(四)醫療保障全面覆蓋
一是農村合作醫療進一步鞏固加強。2009年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農村居民達598958人,參合率達農村常住人口的100%。全縣共有45010人次參合農民報銷住院醫療費,補助費用達8471萬元,人均補助達到1882元。
二是農村養老保險工作有效推進。泰美鎮和龍華鎮開展了農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作為全省試點之一,我縣將在試點工作成功的基礎上,在全縣全面鋪開農村養老保險工作。
三是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進一步加強。落實了龍溪鎮和石灣鎮兩間衛生院完成循環改造建設。目前,龍溪和石灣兩間衛生院的新院建設正準備啟動。同時,根據醫療服務發展需求,麻陂、響水、福田及長寧等衛生院,分別增建住院樓和門診樓,進一步完善醫療服務設施建設。為進一步提高醫療診斷水平,全縣共投入4237萬元,添置更新醫療設備408件。全縣平均每千人口擁有床位數2.56張,擁有執業(助理)醫師1.08人,擁有注冊護士1.16人。
(五)新農村建設成績斐然
一是農村生活環境得到改善。全縣建成一批環衛點、運動場、文化廣場和休閑公園等基礎設施。全年累計完成沼氣池建設400個,泰美鎮的大型沼氣發電項目被聯合國“減少水體污染及緩解氣候變化牲畜廢物管理東亞項目經驗國際研討會”作為現場參觀點。
二是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取得實效。率先開展完成“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示范縣”創建工作,投入1.2億多元完成了34宗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受益人口25萬人。
三是積極推進農村衛生村創建工作。按省衛生村的標準,去年,羅陽鎮寨頭村投入10多萬元進行道路硬底化、綠化、凈化建設,于6月份被評為“省衛生村”稱號。同時,在全縣范圍內推進改水改廁工作,進一步提升和改善農村衛生環境。
四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夯實。全年投入6800萬元完成了
二、民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剛剛過去的一年,我縣經濟沖破層層困難,經濟社會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實現了經濟發展與解決民生問題的良性互動。在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民生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
1、收入分配不均問題依然突出。改革開放以來,我縣經濟取得了巨大發展,實現了經濟總量不斷壯大與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升級的良好發展格局。與此同時,收入分配不均問題也日顯突出,主要表現在:一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較大。城鄉發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是我國城鄉的“二元結構”,有一定的歷史客觀原因。近年來,我縣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的同時,兩者的差距也在不斷擴大。2005-2009年全縣城鄉居民收入(在崗職工平均工資、農民人均純收入)之比分別為:3.01:1、2.99:1、3.11:1、3.07:1和3.06:1,遠高于國際上1.6:1的一般水平,從總體上看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斷擴大;二是職工行業工資差距大。2009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中,金融保險業為最高,月平均工資為5695元,最低的是采礦業,月平均工資為1071元,兩者差距高達4624元。
2、影響社會穩定的群體事件時有發生。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切實轉變機關作風建設,并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干群關系得到明顯改善。但在征地、拆遷過程中,出現群眾集體抗征、集體抗拆的個別群體性事件仍時有發生。
3、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醫療負擔仍重、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房價上漲過快等依然是困擾民生發展的主要問題。
三、解決民生問題的幾點建議
從我縣的實踐經驗和發展情況來看,要更好地改善民生,必須著力做好以下幾方面:
1、加快發展經濟,壯大縣域經濟總量。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基礎。只有不斷發展經濟,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才有條件改善民生。否則,只能是一紙空談。因此,改善民生問題,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力,進一步壯大縣域經濟“蛋糕”,為解決民生問題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2、把資金用到人民群眾最緊迫、最現實、最關心的民生問題上。民生涉及的面很廣,不可能一下解決所有問題,必須從人民群眾最緊迫、最現實、最關心的民生問題入手,帶動全局問題的解決。如優先解決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居住等問題。
3、暢通民意訴求渠道。在解決民生問題過程中,要敢于讓老百姓說話,進一步完善“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的民意訴求平臺,進一步暢通民意訴求渠道,廣泛深入地匯集民智、傾聽民意、了解民情、關注民生,減少基層矛盾的發生。
四、2010年民生展望
從全國看,
從我縣實際看,2010年縣政府工作報告中涉及的民生篇幅更長,措施更實,其中包括:縣財政安排就業和社會保障支出1.75 億元,同比增加7704萬元,增長78.5%;實現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覆蓋,加快解決困難企業職工醫療保障問題,進一步提高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補助標準,擴大社會保障范圍,并啟動第二期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建設,逐步解決城鎮居民住房困難問題;全年縣財政安排的教育、科技和文化經費支出分別增長50.8%、32.5%和27.5%等等。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帶領下,相信各項惠民目標將能如期實現,在新的一年里,廣大人民群眾將得到更多、更實的實惠,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
撰稿:余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