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半年博羅城鎮單位從業人員數總體保持穩定,職工收入顯著提高,各行業勞動報酬呈現出穩步增長的態勢。據統計,1-6月,全縣城鎮職工在崗職工人數為13.81萬人,同比增長1.2%;職工工資總額186490.2萬元,同比增長18.4%;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為2274元,同比增長15.2%。
一、基本情況與特點
(一)從業人員有所增加
6月末,全縣城鎮單位共有從業人員13.88萬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090人,同比增長0.8%,比一季度增加2808人,環比增長2.1%。
1、國有單位從業人員增加,集體及其他單位處于減員態勢。
從不同的經濟類型看,全縣從業人員的增加來源于國有單位從業人員增長的拉動(如表一所示)。國有單位從業人員3.11萬人,占全部從業人員的22.4%,同比增長12.2%;集體單位0.41萬人,占全部從業人員的2.9%,同比下降4.4%;其他單位10.37萬人,占全部從業人員的74.7%,同比下降2%。非公有經濟單位從業人員數雖有所減少,但仍是全縣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全縣共有在崗職工13.81萬人,占全部從業人員的99.5%,同比增長1.2%。
表一 不同經濟類型單位從業人員情況
單位:人
按經濟類型分 |
2011年上半年 |
2010年上半年 |
增幅(%) |
合計 |
138829 |
137739 |
0.8 |
國有經濟 |
31084 |
27697 |
12.2 |
集體經濟 |
4068 |
4254 |
-4.4 |
其他經濟 |
103677 |
105788 |
-2.0 |
2、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加大,就業結構得到優化。
按產業結構分:上半年,一、二、三產業從業人員分別為668人,101995人和36166人,三次產業就業結構為:0.5:73.5:26.1;上年同期為:0.5:75.7:23.8。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有所增加,但占三大產業的比例不變;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增加3397人,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減少2318人,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3個百分點,就業結構有所優化。
3、制造業仍占主導地位,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教育等行業增長較快。
從二十大行業來看,制造業單位從業人員為9.89萬人,同比下降2.2%,人員比重從上年的73.4%下降為71.2%,但仍穩占主導地位。制造業以外的行業中,從業人員增加幅度較大的是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房地產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教育業,從業人員分別為4558人,1032人,1373人和10592人,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24%,19%,17.4%和16.6%。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及教育行業從業人員數的增長,主要源于縣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大學生到基層衛生院和學校工作;房地產業從業人員數的增長主要得益于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隨著2011年全縣工業的快速發展及一批上市公司的落戶投產,全縣以制造業為主導的就業形勢將日益見好,從業人員隊伍將日益壯大。
(二)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快速增長
1-6月全部城鎮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為13693元,同比增加1748元,增長14.6%。其中在崗職工累計平均工資為13646元,同比增加1804元,增長15.2%;其他從業人員累計平均勞動報酬為21997元,同比減少1264元,下降5.4%。
1、不同經濟類型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變動情況
(1)、國有經濟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總額增長較大。城鎮全部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總額為188176.3萬元,比去年增加27832.7萬元,同比增長17.4%。其中,國有經濟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總額為64118萬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4994.1萬元,增長30.5%;集體經濟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總額為4058.4萬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46.9萬元,增長9.3%;其他經濟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總額為119999.9萬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2491.7萬元,增長11.6%。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總額的增加,是從業人員數增加和從業人員總體工資水平提高的結果。
⑵、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和其他經濟單位在崗職工月人均工資增幅均較大。城鎮全部單位在崗職工月人均工資為2274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00元,增長15.2%,相比去年的12.9%的增幅明顯加快。其中,國有經濟單位在崗職工月人均工資為3455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55元,增長15.1%,相比去年13.4%的增幅有所加快;集體經濟單位在崗職工月人均工資為1656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99元,增長13.6%,增幅接近去年同期的2倍;其他經濟單位在崗職工月人均工資為1942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21元,增長12.9%,相比去年同期19.1%的增幅有所放緩。職工工資收入增加與縣政府的政策及經濟形勢的好轉是分不開的,國有經濟單位主要是財供單位,2010年7月起,縣財供人員人均工資增長300多元,涉及所有行政部門、教育、衛生等事業單位,主要反映在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等行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分別增長21.3%,17.4%,13.3%和14.3%上;集體經濟和其他經濟工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整個經濟形勢的好轉以及最低工資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一些效益差、競爭力弱的企業被淘汰出局,低工資人數減少;另一方面,生存下來的企業經濟效益好轉,企業為緩解招工難矛盾和留住在崗職工,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工人的工資。
2、國有經濟不同經濟性質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變動情況
(1)、國有經濟單位中,企業、事業單位全部職工勞動報酬增幅大,機關單位全部職工勞動報酬增長相對緩慢。國有經濟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總額為64118萬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4994.1萬元,增長30.5%。其中,企業、事業、機關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總額分別為6283萬元,43171.1萬元和14663.9萬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加2717.8萬元,10648.9萬元和1627.4萬元,分別增長76.2%,32.7%和12.5%。
⑵、國有經濟單位中,企業、事業城鎮單位在崗職工月人均工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機關增幅最低。國有經濟單位在崗職工月人均工資為3455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55元,增長15.1%。按不同經濟性質分,月人均工資分別為:企業3552元/月,事業3667元/月,機關2925元/月,同比分別增長24.2%,17.7%和5%。
3、不同行業從業人員勞動報酬變動情況
(1)、采礦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房地產業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總額增幅領跑所有行業。二十個行業中,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總額增幅排在前面的三個行業是采礦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房地產業。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總額分別為7.5萬元,10499萬元和1634.3萬元,分別同比增長63%,45.4%和40.9%。除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外,其他行業的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總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見表二)。
表二 從業人員勞動報酬總額增長較快的行業
單位:萬元
行業 |
2011年上半年 |
2010年上半年 |
增幅(%) |
采礦業 |
7.5 |
4.6 |
63.0 |
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 |
10499 |
7218.4 |
45.4 |
房地產業 |
1634.3 |
1159.7 |
40.9 |
教 育 |
25449.9 |
18706.1 |
36.1 |
交通、倉儲和郵政業 |
2318.8 |
1806.7 |
28.3 |
(2)、采礦業,交通、倉儲和郵政業,房地產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增幅最大。
今年上半年,二十個行業的在崗職工人均工資均呈增長態勢,其中,平均工資增幅排在前面的三個行業是采礦業,交通、倉儲和郵政業,房地產業。在崗職工月人均工資分別為1563元,3181元和2632元,同比分別增長42.7%,22.1%和18.3%(見表三)。
表三 2011年上半年各行業月人均工資情況
單位:元
行業 |
2011年上半年 |
2010年上半年 |
增幅(%) |
(一)全部單位總計 |
2274 |
1974 |
15.2 |
一、農、林、牧、漁業 |
1175 |
1126 |
4.3 |
二、采礦業 |
1563 |
1095 |
42.7 |
三、制造業 |
1860 |
1652 |
12.6 |
四、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
3217 |
2845 |
13.1 |
五、建筑業 |
1395 |
1220 |
14.4 |
六、交通、倉儲和郵政業 |
3181 |
2605 |
22.1 |
七、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 |
3003 |
2814 |
6.7 |
八、批發和零售業 |
2798 |
2403 |
16.5 |
九、住宿和餐飲業 |
1825 |
1574 |
15.9 |
十、金融業 |
5606 |
4948 |
13.3 |
十一、房地產業 |
2632 |
2224 |
18.3 |
十二、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
2095 |
1841 |
13.8 |
十三、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 |
3574 |
3190 |
12.0 |
十四、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
2564 |
2398 |
6.9 |
十五、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 |
4192 |
4046 |
3.6 |
十六、教 育 |
4013 |
3444 |
16.5 |
十七、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 |
3832 |
3337 |
14.8 |
十八、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
1729 |
1561 |
10.8 |
十九、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 |
3031 |
2675 |
13.3 |
二、存在問題
1、各種經濟類型工資水平差距仍然較大。集體經濟單位、其他經濟單位的平均工資分別比國有單位低54.8%和43.8%。從增幅來看,國有、集體、其他經濟單位的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同比分別增長15.1%,13.6%和12.9%,公有經濟與非公經濟的工資水平差異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三大經濟類型單位工資水平差異的原因在于,國有經濟單位主要分布在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及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等行業中,這些行業大部分單位為財供單位,縣政府自2009年起對財供單位實行根據全縣經濟增長及財政收入增長情況每年按一定幅度提高工資水平的政策;而集體單位和其他經濟單位從業人員主要分布在農林牧漁業、建筑業、住宿和餐飲業、制造業等行業,這些行業的勞動報酬歷來偏低,且沒有特定的長期的工資增長機制。
2、不同行業的職工收入差距大。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不同行業的職工工資收入差距大。上半年月平均工資排行較前且高于3500元的依次是:金融業5606元,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4192元,教育業4013元,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3832元,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3574元;上半年月平均工資低于總體平均水平且低于2000元的行業依次是:農林牧漁業1175元,建筑業1395元,采礦業1563元,文化體育和娛樂業1729元,住宿和餐飲業1825元,制造業1860元。數據說明,最高工資水平是平均工資水平的2.5倍;行業工資高低最大超過4.8倍,差距十分明顯。從行業職工工資的結構可以看到,壟斷行業以及技術含量高專業性強的行業,職工工資收入相對較高。
3、制造業吸納就業能力有所減弱。6月末,制造業單位從業人數為98870人,對比上年同期減少2194人,同比下降2.2%。隨著全縣工業的快速發展,制造業的用工需求也將逐步增加。
三、幾點建議
第一,政府部門應加強政府職能,積極創造有利條件,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充分發揮第三產業吸納就業人員的潛力,拓展就業空間。根據全縣第三產業發展的特點,及時策劃、包裝、推出一批重點引資項目,為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創造條件。要密切與全國其他地區的聯系,實施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招商,引進和篩選實力雄厚、信譽度好、帶動性強、影響力大的項目落戶,在政策上、用地上、融資上積極支持、大力協助,努力營造加快發展的良好環境。借博羅成功創建全國旅游強縣的契機,通過旅游服務業體制創新和供給創新,擴大旅游服務業發展空間。以旅游業帶動周邊配套商業、美食、文化、娛樂等設施的建設,激發博羅商貿活力,擴大就業市場。
第二,創造就業機會,需要幫扶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切實落實減輕其稅費負擔的政策,改善對中小企業、民營經濟、鄉鎮企業等的金融服務。高度重視職業培訓工作,尤其是要切實做好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和就業工作;認真落實大學生就業政策,緩解就業壓力。大力推廣小額信貸,鼓勵創業和自謀職業。
第三,繼續制定相關政策推動全縣經濟發展,將積極的財稅政策及轉移支付政策與擴大就業相結合,使就業與經濟同步擴大、協調并進;在注重產業升級的同時注重就業增長,注重發展有利于增加就業含量和利用人力資源的產業,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促進就業增長和結構優化,使勞動者通過就業分享社會發展成果;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創造和諧經濟發展環境,為全縣的經濟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撰稿:黃慧曼 袁春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