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羅縣統計局編
網址: tjj.boluo.gov.cn 二○
恢宏畫卷 工業再創輝煌
“十一五”時期博羅工業回顧
內容摘要:本文回顧了“十一五”時期博羅工業發展運行情況,從工業規模、運行質量、結構調整、綜合實力等方面分析了“十一五”時期博羅工業發展趨勢,并指出工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工業 運行分析
“十一五”時期,是博羅工業發展進程中不平靜的五年,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工業增速一度降至五年來的低點。博羅縣委、縣政府積極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取得較大成效,成功克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是博羅工業經濟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五年,它不僅在總體上有了量的增加,而且達到了質的飛躍,工業整體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經濟實力得到鞏固和加強,工業經濟繼續朝著快速、健康、協調的方向發展,帶動各行各業邁向發展新的篇章,掀開了歷史發展嶄新的一面。
一、“十一五”時期博羅工業發展的主要特點
“十一五”時期,博羅工業企業的總體經濟繼續向前發展,工業經濟在所有制結構、行業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中均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全縣工業基礎不斷得到夯實,集團企業不斷增多,為工業化進程打下了扎實的經濟基礎。
(一)工業企業規模擴大,總量攀升
1、工業企業單位數量增多,工業法人擴增。2010年,博羅縣工業企業單位7033個,比2005年增加2380個,平均每年增加476個企業,年均增長8.6%,比“十五”時期提高2.1個百分點。2010年,全縣工業法人2491家,比2005年1460個增加1031個,平均每年增加206.2個企業,年均增長11.3%;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為374家,比2005年增加113家,平均每年增加22.6家企業上規模,年均增長7.5%;規模以上工業資產達287.78億元,比2005年增加145.84億元,增長102.7%,年均增長14.5%;2010年規上工業企業從業人員達11.65萬人,比2005年增長34.4%,年均增長6.0%。
2、工業生產持續快速發展,工業經濟總量不斷壯大。“十一五”時期,博羅縣累計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95.73億元(生產法,現價,下同),比“十五”時期的136.53億元累計增加259.20億元,成倍擴增,增長(未考慮價格因素,下同)189.8%,年均增長23.7%。2009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工業速度跌至“十一五”時期的低谷,僅為11.3%,2010年博羅工業慢慢走出危機的影響,速度一度攀升,增長高達36.9%,成為“十一五”時期的最高點。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戶均達13476萬元,比2005年戶均增加7324萬元,增長117.7%,企業戶均產值的年均增長為16.8%。工業增加值戶均達3182萬元,比2005年增加1662萬元,年均增長15.9%。博羅工業無論是整體總量還是企業戶均都得到量的擴展提升,速度快速增長,從而大大夯實工業基礎,整體規模實力增強明顯。
3、大中型工業茁壯成長,成為工業經濟的主要力量。“十一五”時期,特別是后面的三年,博羅縣工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茁壯成長,涌現出了一批大中型骨干企業,成為工業經濟的中流砥柱,推動工業經濟的快速增長。與2005年相比,工業總產值增加154.23億元,年均增長23.4%;工業增加值增加35.86億元,年均增長22.2%;資產總計增加66.67億元,年均增長12.6%;從業人員增加2.68萬人,年均增長10.7%。 2010年博羅縣大中型工業企業達72家,其中大型工業2家,中型工業70家,比2005年共增加37家,平均每年增加7.4家。2010年大中型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達235.36億元、工業增加值達56.68億元、資產總計149.37億元,從業人員6.73萬人,分別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46.7%、47.6%、51.9%、57.8%,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座擁規模工業半壁江山之中。
4、工業產品產量明顯增多,品牌產品逐步顯現。“十一五”期間,博羅縣工業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調整產品結構,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增長,產品質量明顯提高。2010年在博羅縣統計的42種主要產品產量中,比2005年增長的有7種。其中:發電量達到36025萬千瓦時,比2005年增加27090萬千瓦時;服裝4106萬件,增加1385萬件;家具145萬件,增加138萬件;機制紙及紙板9萬噸,增加7萬噸;水泥533萬噸,增加503萬噸;塑料制品7萬噸,增加3萬噸。增加了鐵礦石原礦、飼料、軟飲料、人造板、日用陶瓷制品、鎖具、不銹鋼日用制品,電力電纜等一系列產品。涌現出UCF牌電解銅箔、“羅浮山”普通硅酸鹽水泥、“固力” 普通硅酸鹽水泥、“羅浮山”百草油、“羅浮山”宮炎片、“先鋒”魚腥草注射液、喉疾靈片、詩朗洗發露、九天觀牌礦泉水、“羅仙”礦泉水、“佛龍”固體飲料,衣之純休閑服裝、JEOLY牌電子計算器、友鋼牌鋼筋混凝土用熱軋帶肋鋼筋、中密度纖維板、鵬星樺泰牌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管樁、怡海牌熱式電熱水器、萬江配電牌低壓成套開關設備等一大批省市名優產品和國家免檢產品。產品結構得到進一步的調整,品牌產品日益顯現作用。
(二)工業運行質量提升,效益明顯
1、凝聚了一大批有實力的上市集團公司和上市子公司。“十一五”時期博羅工業發生的最喜人變化就是上市公司的變化,上市公司的發展是“十一五”時期博羅工業發展的一道亮麗的風景。據不完全統計,博羅擁有富士康集團、通威飼料、紅墻化學建材、來百利手套、來士達勞保、勤達印務、福和紙業、華通電腦、華通精密、聯合銅箔等一大批上市集團公司或上市子公司。2010年這批公司共完成工業總產值達39.72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8%左右。上市公司的到來不僅是博羅工業企業量變的發展,更是質變的飛躍,不僅體現了整體工業規模壯大發展,也是工業運行質量提升的結果。上市公司的強勁帶動,映射了一片良好的社會效應。龍溪因為富士康集團的到來,不僅提高了鄉鎮的知名度,一躍成為博羅工業強鎮,而且帶動著其他產業的發展,如今的龍溪一片欣欣向榮,各行各業提速發展,進入全面發展階段。
2、經濟效益大幅提升,工業經濟運行質量穩步提高。“十一五”時期,在工業生產保持較快增長的同時,工業總體經濟效益也得到了顯著的改善和提高,經濟運行質量明顯加強。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01.63億元,比2005年增加344.76億元,增長2.2倍,年均增長26.2%;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總額44.88億元,比2005年增加36.6億元,增長4.4倍,年均增長40.2%;實現利稅總額55.40億元,比2005年增加44.55億元,增長4.1倍,年均增長38.6%,完成稅收總額10.52億元,增加8.28億元,增長3.2倍,年均增長33.4%;實現了利潤和稅收同步快速增長,成倍擴展,大幅上揚,效益明顯。“十一五”以來,博羅縣工業企業注重加強內部管理,市場意識不斷增強,生產大都采取訂單方式進行,避免過去盲目生產導致產品過剩積壓的不良結果。五年來,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一直保持在96.7%至99.0%之間運行,產銷銜接相當好,生產和銷售做到同步發展。2005—2010年各年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分別為124.98%、138.95%、150.7%、161.16%、166.33%和170.69%,呈快速上升之勢,五年間提高了45.71個百分點。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一直處在較高的區間,并且以較快的速度在提升,表明全縣工業經濟基礎十分扎實,增長力持續加強,運行的質量進一步得到鞏固和提高,并能在此基礎上穩步健康發展。
(三)工業企業結構調整,成效顯現
1、內外市場發生變化,國內需求擴大。“十一五”時期,隨著國內國外經濟市場環境的變化,博羅縣工業內外市場的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整個“十五”時期博羅工業出口交貨值和國內銷售比例為73.2%:26.8%。到了“十一五”時期兩者比例則發生較大的變化,隨著國家政策的出臺,內源企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需求進一步擴大,國內銷售慢慢上升,工業品內銷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占比達41.5%,比“十五”時期提高14.7個百分點。相對而言,“十一五”時期,我國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有所減弱,出口交貨值占比58.5%,比上一個時期有所下降,但是出口仍然占據主導位置。
2、非公有工業企業成為博羅工業的主體,占據主要位置。“十一五”期間,博羅縣委、縣政府繼續推進“外資民資富縣”戰略,不斷引導、吸引和鼓勵外資、民資經濟的全面發展,使非公有制經濟迎來了發展的好時期。隨著國有企業改制的不斷深入,純國有企業的所占比重繼續下降,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私營企業、股份合作企業、有限責任公司等非公有制經濟所占比重繼續上升。2010年,博羅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收資本達99.13億元,其中國家資本0.71億元、集體資本0.41億元、法人資本6.06億元、個人資本5.35億元、港澳臺資本65.33億元、外商資本21.23億元,分別占比0.7%、0.4%、6.1%、5.4%、65.9%、21.5%。2010年博羅縣規模非公有制共實現工業增加值(生產法)達117.22億元,比2005年增加78.25億元,年均增長24.6%;非公有制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96.94億元,占全部規模工業的比重為98.6%,比2005年提高2.9個百分點。非公有制工業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促使全縣“三資”企業很快成為工業經濟的“領頭羊”;民營工業亦迅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產銷銜接,為努力加強工業經濟活力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非公有制經濟的迅猛發展,不僅增強了全縣工業經濟活力,而且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量,為快速、健康、協調發展博羅經濟提供有力的保障。
3、輕重工業繼續調整,重工業比重再提高。整個“十一五”時期,博羅輕重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是40.5%:59.5%,同“十五”時期兩者48.7%:51.3%相比,重工業提高8.2個百分點。2010年輕重工業的比例為38.7%:61.3%,對比2005年的45.4%:54.6%來看,重工業上升6.7個百分點。2010年重工業的比重比輕工業高出22.6個百分點,貢獻率高達64.0%,拉動工業增長23.7個百分點,充分體現了博羅重工業化進程的高速發展。
4、支柱產業作用日益增強,占了重點優勢地位。隨著博羅工業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支柱產業的支撐作用日益顯現,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5億元及以上的行業有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塑料制品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紡織業,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金屬制品業等七大行業,分別實現工業增加值23.90億元、14.93億元、9.60億元、8.92億元、6.22億元、6.16億元、5.27億元,這七大支柱產業共完成工業增加值75.0億元,比2005年增加45.24億元,年均增長20.3%,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63.0%,貢獻率高達57.0%。其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兩大行業飛速發展,2005年,兩行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分別僅為0.92億元和0.4億元,2006-2010年年均增長高達106.3%和72.8%,醫藥、化學、文教體育等新興行業也是成倍擴展,進一步表明博羅多年來培育的新興行業成效顯現,拉動力顯著增強。博羅支柱產業快速成長,往縱深方向發展,往高端產業擴展,支撐作用非常明顯,優勢支柱產業成為工業經濟的主要增長點。
(四)工業綜合實力上升,排位居前
2010年,惠州市完成全社會工業總產值4409.67億元,博羅縣完成全社會工業總產值達632.04億元,實現全社會工業增加值(收入法,下同)145.93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3.32億元,工業盤子從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規上企業個數、戶均等綜合指標來看,博羅在七個縣區當中排第三位,排在大亞灣區和仲愷區之后,跑在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龍門縣的前面。如果剔除大亞灣和仲愷開發區,博羅縣排在五個縣區之首位。博羅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市比重達14.4%,占比分別比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龍門縣高出3.6、6.2、10.2、12.4個百分點,比大亞灣區和仲愷區低24.0、7.6個百分點。
2010年惠州市各縣區工業總產值
單位:億元
指標 |
全市 |
惠城 |
惠陽 |
惠東 |
博羅 |
龍門 |
大亞灣 |
仲愷 |
全社會工業總產值 |
4409.67 |
482.58 |
333.87 |
292.00 |
632.04 |
77.80 |
1276.78 |
1314.60 |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 |
3905.17 |
407.78 |
275.92 |
118.55 |
504.00 |
53.79 |
1270.36 |
1274.76 |
規上產值戶均 |
2.10 |
1.47 |
0.75 |
0.97 |
1.35 |
0.69 |
13.96 |
3.46 |
全社會工業增加值 |
962.71 |
97.08 |
86.34 |
120.84 |
145.93 |
21.9 |
306.86 |
183.76 |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
786.39 |
85.28 |
64.76 |
32.67 |
113.32 |
15.43 |
302.23 |
172.71 |
規模以上企業數(個) |
1853 |
277 |
366 |
300 |
374 |
77 |
91 |
368 |
二、“十一五”時期博羅工業存在問題和建議
(一)博羅工業經濟東西部不平衡發展,阻礙了整體工業的大提升。博羅工業經濟的發展因為歷史、交通、地緣等原因,多年來東西部地區(這里指的博羅東西部地區是個廣義概念)經濟的發展有些不平衡。2010年石壩、麻陂、觀音閣、公莊、楊村、楊橋、柏塘、泰美、橫河等九個東部鄉鎮地區共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66.14億元,占比僅13.1%;而羅陽、湖鎮、長寧、福田、龍華、龍溪、園洲、石灣等八個西部鄉鎮地區共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達436.29億元,占比高達86.7%。當前縣委、縣政府正在加大對工業園的投入建設,籍此加強東部工業園的建設顯得十分重要。近年來,東部工業園區加大工程進度,全面啟動基礎設施建設和招商引資工作,園區將大力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東部工業園區打造成低碳產業園。目前已簽約的日昭電工有限公司項目,該項目總投資10多億元,首期投資2億多元,現正建設第一、二條生產線,該生產線擁有自主研發、自主知識產權。東部工業園對破解東部經濟發展瓶頸,縮小博羅東西部經濟發展差距,全面提升工業經濟實力有著重要意義。與此同時,工業經濟還應依托東部地區的溫氏畜牧公司、李藝金錢龜公司、祥浩公司等農業龍頭品牌企業,挖掘東部工業經濟潛力。
(二)土地和環保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工業的發展。隨著工業經濟的快速增長,工業化進程的快速提升,工業用地比較緊張,土地的盤活率越來越低。土地資源受到限制,勢必影響工業經濟的后續發展,工業后勁不足,增長自然緩慢。此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環境保護步伐逐漸加快,對工業的“三廢”問題日益關注。凈化環境一方面要求原有企業加大對環保設施的投入和維護,在一定的程度上加重企業的負擔;另一方面對新增的工業企業的環保達標指數要求更高,門檻進一步抬高,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約了工業的全面發展。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加強引導企業向縣內的東部、西部、鴻達、樺陽、精細化工等五大工業園區集中,實現基礎、環保設施的聯建共享,主要污染物的集中處理和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在園區內積極探索建立低能耗、高附加值、資源可循環利用的新型產業經濟模式,不斷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企業的經濟效益。全力抓好工業項目建設,增強工業經濟發展后勁,充分利用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和結構升級的作用,努力拓寬融資領域和渠道,調動社會資本和信貸資本,加大工業投入,增強企業發展后勁。
(三)高新技術企業偏少,輻射作用較弱。至2010年底,博羅縣高新技術工業企業才14家,僅占全縣工業法人單位數的5.6‰,其中13家高新技術企業是規上企業,占全縣規模工業3.5%,數量相當少。主要積聚在西部鄉鎮,分布在電子信息、藥業、化學、機械、有色金屬等行業。由于數量較少,雖然單體優勢作用非常明顯,但是沒有形成強勁的高新技術產業鏈條,其集體優勢作用的輻射性也體現不出來,無法形成“洼池”效應,帶動力不強。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R&D經費內部支出為5787.7萬元,占比偏低,我們要加大對科技的投入和扶持,抓緊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充分發揮技術創新在降低成本中的作用,著力提升產品檔次和附加值,以技術支撐品牌,以品牌支撐企業。推進科技成果和專利產業化,增強企業專利意識,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廣泛運用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加快企業信息化建設,提升工業經濟的信息化水平。
撰稿:徐滿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