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產業發達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特征,在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之后,第三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主要表現為,經濟加快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以及服務業比重的不斷上升,但自2009年以來,全縣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出現下降趨勢,需引起關注。本文利用相關統計資料,簡要分析全縣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在全省、全市的水平,并對其近年來下降的原因進行分析探討,同時提出發展措施供參考。
一、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發展情況
1998年博羅人均GDP首次超過1000美元,達1100美元,其間,1998年—2009年,全縣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實現了逐年上升,所占比重由1998年的23.3%上升到2009年的40.5%,符合文章開頭所說規律,但2009年以后,全縣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升反降,2010年占比為37.1%,比2009年下降了3.4個百分點,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5%)7.9個百分點,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2011年第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的比重分別為35%、36.6%和34%,也是呈下降趨勢,第三產業占比重持續下降的現象必須引起重視。
(一)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在全省67個縣(含縣級市)的水平
從全省67個縣2010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情況來看,所占比重超過40%的有16個縣,最高的是汕尾市陸河縣(49.4%),占比重在(35-40%)的有19個縣,博羅為37.1%,與江門市的開平市并列排在第28位;67個縣中,GDP總量前4位的縣分別為,增城市、潮安縣、普寧市和博羅縣,4縣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別為:33.1%、33%、31.5%和37.1%,博羅最高。表明:在全省67個縣中,博羅第三產業發展屬于中等偏上水平。
(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在珠江三角洲15縣的水平
從珠江三角洲15個縣所占比重看,比重超40%的有6個縣,最高的為江門市的恩平縣(48.8%),最低的是江門市的臺山市(28.3%),博羅與開平市并列排在第8位。表明,在珠江三角洲的縣域經濟體里,博羅第三產業發展屬于中等偏下水平。
(三)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在全市的水平
從全市3縣4區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來看,博羅排第五位,分別低于惠城區(60.9%)23.8個百分點,低于龍門縣(44%)6.9個百分點,低于惠陽區(43%)5.9個百分點,低于惠東縣(38.2%)1.1個百分點。
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原因分析
(一)工業化特別是重工業化經濟模式的影響
2010年全省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全省 67個縣有42個縣的比重也是同比下降,降幅最大的為清遠市的英德市(下降5.2%),博羅降幅為3.4%,是第四個降幅較大的縣。全市也是呈下降趨勢,降幅為2.7個百分點。全省大部份地區三產占比下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廣東經濟工業化進程較快以及重工業化模式的影響,按照經濟學家錢納里等人提出的工業化階段劃分標準,人均GDP在2980-5960美元,為工業化中期階段,博羅在2008年就已經進入這一階段,2010年博羅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50%,其中輕重工業產值比例(規模以上)為38.7:61.3,工業化特別是重工業化趨勢引起工業比重增加,并且2009年以來,全縣工業增長速度明顯快于第三產業增長速度,在工業比重大,且發展快于第三產業的情況下,相應導致了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下滑。
(二)城鎮化水平不高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全縣城鎮化率為45.5%,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6.3個百分點,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7個百分點。較低的城市化水平,表明全縣農業人口比重相對過大,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的程度偏小,但城市第三產業的發展是需要一定人口規模支撐的,如果城鎮人口不大,那么城市第三產業要向縱深發展則無從談起。
(三)第三產業區域發展不平衡
從表1數據可以看出,17個鎮只有羅陽、園洲、石灣三鎮的三次產業結構水平相近于全縣平均水平。其余14個鎮三次產業結構水平與全縣平均水平仍有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一是東部鎮第一產業的比重仍然較高,均占20%以上,高出全縣平均水平一倍多(泰美除外),其中最高的石壩鎮高達35.5%;二是西部鎮(羅陽、園洲、石灣除外)第三產業比重普遍偏低,最低的湖鎮鎮第三產業比重僅有10.4%,低于全縣平均水平26.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區域發展不平衡制約了全縣第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表1:2010年全縣各鎮三次產業構成
單位:%
全縣 |
一產 |
二產 |
三產 |
全縣 |
一產 |
二產 |
三產 |
10.6 |
52.3 |
37.1 |
10.6 |
52.3 |
37.1 | ||
東部鎮 |
一產 |
二產 |
三產 |
西部鎮 |
一產 |
二產 |
三產 |
石壩 |
35.5 |
16.0 |
48.5 |
羅陽 |
3.1 |
40.2 |
56.7 |
麻陂 |
22.4 |
38.6 |
39.0 |
湖鎮 |
11.1 |
78.5 |
10.4 |
觀音閣 |
22.3 |
41.3 |
36.4 |
長寧 |
11.3 |
68.3 |
20.4 |
公莊 |
20.2 |
51.8 |
28.0 |
福田 |
10.7 |
59.5 |
29.8 |
楊村 |
21.7 |
44.4 |
33.9 |
龍華 |
13.0 |
59.3 |
27.7 |
楊僑 |
27.4 |
33.8 |
38.8 |
龍溪 |
12.7 |
59.8 |
27.5 |
柏塘 |
26.0 |
47.4 |
26.6 |
園洲 |
7.0 |
53.1 |
39.9 |
泰美 |
15.8 |
69.3 |
15.0 |
石灣 |
6.9 |
58.2 |
34.9 |
橫河 |
31.3 |
34.7 |
33.9 |
(四)第三產業構成中,貿易業發展不快拉低了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在第三產業構成中,批發零售以及住宿和餐飲貿易業是重要的一部份,2010年占第三產業的比重為24.7%,但從規模構成看主要是限額以下企業,限額以上企業并不多。目前,全縣限上住宿餐飲業只有18家,限上批發零售企業22家,限額以上企業不多,而且規模不大,是全縣社會消費品市場的一大硬傷。批發零售以及住宿餐飲業發展受限,也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
(五)統計核算方法及統計對象配合度下降的影響
從第三產業統計基礎來看,主要是統計資料來源不全,要全面掌握第三產業的發展情況只有五年一度的經濟普查年份,平常年份有經常性統計調查制度的只包括限額以上服務業,對限額以下的服務業企業和私營個體企業沒有建立經常性的統計調查制度,而交通運輸、金融、商務服務、租賃服務、計算機服務、居民服務等行業對其增加值的核算主要是采用相關部門的數據進行推算;另一方面是統計調查對象配合度下降的影響。就拿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來說,批發業、零售業以及住宿業和餐飲的限額以上標準是年營業額分別達到2000萬、500萬、200萬和200萬元以上的企業,在實際情況中,有很多的企業特別是住宿和餐飲業,他們隨便幾個月的營業額就可以達到上限額標準,但大部份的個體戶沒有設立相應的賬本,平時的收支也沒有具體的記錄和登記,對其所上報的各項數據,無賬可查,往往是靠個體戶自覺申報,但在申報過程中,許多個體戶并不愿意申報真實的情況,上報的數據比較隨意,影響數據質量。
三、第三產業的發展方向
(一)依托強大制造業基礎,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工業化程度越高,意味著存在社會分工越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生產性服務業就有發展的空間。從全縣經濟總量來看,制造業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重點發展為之服務的運輸與物流服務業、信息服務業(包括服務外包、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等)、金融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包括科技研發、技術推廣、工業設計和節能服務等)、商務服務業(包括法律咨詢、會計審計、廣告會展、職業培訓、文化創意、公共服務平臺等)。
(二)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大力發展與旅游相關聯的休閑、娛樂、文化產業。2010年博羅成功擠身全省旅游強縣行列,而根據政府的旅游規劃,全縣擬打造一條全長
(三)依托鄉鎮資源,發展鄉鎮特色第三產業。東部鄉鎮農業產品充足、勞動力豐富、生態環境優美,我們應抓住人們對綠色生態食品的熱捧心態,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大城市的輻射拉動力,規模化發展綠色農副產品,發展具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對接超市,供應大中城市超市批發零售;西部鄉鎮工業基礎雄厚、制造業發達、人口密度大,可以考慮發展與之相配套的生產性服務業。
(四)以建設“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示范縣”為著力點,全面提升直接滿足群眾物質文化需求的傳統服務業,其中重點是發展商貿流通業,如大型連鎖超市、連鎖餐飲業以及售后服務等。
撰稿:李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