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面對國內外復雜嚴峻的經濟形勢,博羅認真貫徹落實縣委縣政府的工作部署,緊緊圍繞盡快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的總目標,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深入實施《博羅縣發展建設規劃》,努力克服經濟下行壓力的不利影響,經濟發展呈現整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良好局面。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45.34億元,增長12.5%,人均GDP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38.0%,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經濟質量進一步提升。
一、經濟運行基本情況
1.經市統計局核定,全縣地區生產總值445.34億元,增長12.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2.35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233.65億元,增長15.5%;第三產業增加值169.34億元,增長10.0%。
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5.08億元,增長17.5%,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2個百分點,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5.5個百分點。
3.固定資產投資194.18億元,增長25.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1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投資69.16億元,增長18.7%;基礎設施投資31.80億元,增長15.5%。
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4.28億元,增長12.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2.2個百分點。
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7.32億元,增長24.0%,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4.9個百分點。
6.稅收合計45.60億元,增長22.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8.8個百分點,增幅比上年提高7個百分點。其中,國稅收入22.95億元,增長18.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9.4個百分點;地稅收入22.65億元,增長26.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8個百分點。
7.商品房銷售面積147.81萬平方米,增長36.0%,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個百分點;商品房銷售額59.45億元,增長37.3%,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2個百分點。
8.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386.05億元,比年初增長14.8%,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7個百分點;貸款余額162.99億元,比年初增長31.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2.9個百分點。
9.全縣用電量47.61億千瓦時,增長4.1%,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1.7個百分點,其中工業用電35.55億千瓦時,增長3.5%,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2個百分點。
10.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3.16億美元,增長8.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9個百分點。
11.外貿出口總額29.73億美元,增長10.1%,實現扭負為正。
12.旅游接待人數688.02萬人次,增長12.1%;旅游綜合收入20.40億元,增長28.4%。
二、經濟運行主要特點
(一)經濟運行總體平穩
2013年全縣經濟增長“穩”字當頭,“穩”體現為經濟運行總體平穩,表現為增長平穩,就業穩定,農業穩固,工業、第三產業均穩定增長。
1.地區生產總值平穩增長,人均GDP首超全國平均水平。從全年經濟運行走勢看,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GDP分別增長12.0%、11.6%和11.7%,全年實現GDP445.34億元,增長12.5%,增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別提高0.5個、0.9個和0.8個百分點,與上年同期對比,速度有所回落,但其穩定性顯著提高。全年人均GDP達4.2萬元,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2.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全縣新增就業崗位10453個,其中公益性崗位265個,全年新增就業人員9371人,轉移農村勞動力3626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45%以內。
3.農業經濟增長平穩。雖然受早稻播種面積下降以及兩次強臺風襲擊的影響,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有所下降(農作物播種面積107.74萬畝,下降1.3%,其中水稻面積31.62萬畝,下降0.2%),但是全縣嚴格執行中央惠農政策,及時落實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和農資購置補貼政策,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糧食生產條件,充分挖掘糧食增產潛力,全縣實現農業增加值42.35億元,增長3.8%,增幅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
4.工業生產總體向好。2013年下半年以來,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保持逐月提高,對全縣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的穩定作用,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完成增加值185.08億元,增長17.5%。其中,主導行業持續穩定增長。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完成增加值19.66億元,增長44.7%,增幅高出全縣規上平均水平27.2個百分點;金屬制品業完成增加值10.08億元,增長57.4%;橡膠和塑料制品業完成增加值10.05億元,增長19.9%;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完成工業增加值7.77億元,增長37.3%;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完成增加值1.30億元,增長33.0%。
5.第三產業穩步增長。在金融、房地產、交通運輸業的帶動下,全縣第三產業保持平穩增長,成為推動經濟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全縣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69.34億元,增長10%。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增長11.5%,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2.3個百分點,對第三產業增長的貢獻率達27.1%;金融業實現增加值增長15.1%,對第三產業增長貢獻率達7.7%;房地產業實現增加值增長14.6%,對第三產業增長貢獻率達20.7%。
(二)經濟發展穩中提“質”
“穩增長、調結構”始終是博羅2013年經濟發展的主線。主要是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表現為產業結構優化、需求結構改善和區域協調性增強。
1.服務業比重上升,產業結構優化。全縣三次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上年的9.7:53.1:37.2調整為今年的9.5:52.5:38.0,其中,第一產業下降0.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下降0.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提高0.8個百分點,產業結構有所優化,經濟發展質量顯著提高,這主要是縣委縣政府全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主動調控的結果,正如2013年縣政府工作報告上所說,在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上,博羅更看重的是質量的提升和產業的轉型升級。
2.“三駕馬車”協同并進,內需增幅提高。去年,受安品達、來百利、來士達等重點企業出口減少的影響,全縣外貿出口增長平穩,截止12月末,外貿出口總額29.73億美元,增長10.1%。內需方面,投資、消費兩大內需增幅實現較大提高。
(1)投資較快增長,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一是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全年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4.18億元,增長25.7%,增幅比前三季度、上半年、一季度分別提高1.5個、3.3個和4.4個百分點;二是第三產業投資比重上升,投資結構有所優化。全縣第三產業完成投資124.13億元,增長28.8%,增幅比上年提高5.6個百分點,快于整體投資3.1個百分點。三次產業投資比例為0.5:35.6:63.9,第三產業投資占比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比前三季度提高2.1個百分點。其中,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81.89億元,增長46.1%;三是大項目投資拉動顯著。全年新引進項目133宗,總投資105.77億元,其中投資超億元項目21宗; 124宗重點項目進展順利,完成年度投資76.8億元;其中,18宗市屬以上重點建設項目共完成投資35億元,超年度計劃25.9個百分點。
(2)消費穩中有升。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4.28億元,增長12.2%,增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別提高2個、4.1個和2.2個百分點。分行業看,批發、零售、住宿和餐飲業分別增長13.3%、11.6%、17.5%和15.6%。
3.東部鄉鎮發展加快,區域協調性增強。從工業發展看,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超過30%的鎮有10個,其中,東部鄉鎮占6個,超過40%的有4個,其中3個是東部鎮,最高的為橫河鎮,增長52.9%;從稅收收入看,全縣地稅收入增幅超過30%的鎮有10個,其中,東部鄉鎮占6個,增幅超40%的有5個,其中4個是東部鎮,最高的是泰美鎮,增長54.9%。顯示,全縣區域經濟結構有所改進,經濟發展的區域協調性增強。
(三)經濟發展穩中向“好”
?2013年,全縣經濟發展穩中向好,“好”體現在農業、服務業的現代化發展態勢良好,民營經濟發展活躍,財稅實力顯著增強,民生改善和綠色發展。
1.現代農業發展態勢良好。全縣建成糧油糖高產創建示范片21個;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三大生態農業項目,農業生態環境和農產品品質進一步提升。全年新增縣級以上龍頭企業1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73家,無公害企業3家。
2.旅游、金融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全縣金融產業發展實現新突破,農村金融服務站實現村村全覆蓋,新引進平安銀行等金融機構。全縣實現人民幣存款余額386.05億元,比年初增長14.8%;人民幣貸款余額162.99億元,比年初增長31.7%,增幅比上年提高10.6個百分點。全縣繼續圍繞建設“旅游強縣”戰略,加快旅游產業發展,成功舉辦廣東道教文化節暨第七屆惠州國際旅游節、紀念東縱70周年等活動,全年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0.4 億元,增長28.4%,羅浮山成功創建為國家
3.民營經濟發展活躍,占半壁江山。去年,制定出臺壯大民營經濟發展“博45條”,著力增強民營經濟活力和創造力,全年新增民營企業994家,新增注冊資金16.4億元,分別增長22.7%和56.8%。初步統計全年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219.02億元,增長12.6%,高于GDP增速0.1個百分點,占比提高到49.2%。其中,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75.54億元,增長20.0%,增幅快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速2.5個百分點。
4.財稅實力顯著增強。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7.32億元,增長24%,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全年完成稅收收入45.60億元,增長22.3%,增幅比上年提高7個百分點。其中:國稅收入22.95億元,增長18.2%;地稅收入22.65億元,增長26.1%。
5.綠色、生態博羅成效顯著。全縣開展“七個一批”環境綜合整治行動,依法注銷42家電鍍企業排污許可證,對48家企業治污設施責令限期治理,清理關閉非法養殖場一千五百多戶;關閉拆除龍珠工業區皮革廠4家,依法查處小金河違規企業17家。初步統計,全縣單位GDP能耗下降3.99%,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3.91%。全縣碳匯工程造林面積1.5萬畝,建設森林家園11家,城鄉綠化水平進一步提升,綠色、生態博羅成效顯著。
6.民生保障和社會事業實現新發展。一是民生投入不斷加強。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支出42.35億元,增長18.2%。其中,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文化體育與傳播、醫療衛生支出22.29億元,增長22.1%,增幅比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支出高出3.9個百分點,占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52.6%,比重比2012年(50.9%)提高1.7個百分點。
二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升。扎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全年投入15.67億元,完成綜改項目181宗。從2013年起,全縣貧困精神病人享受免費發放藥物或免費住院治療;異地務工人員免費同等享有戶籍人口11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小學、幼兒園就讀的異地務工人員子女納入醫保參保人群范圍。
三是新建4家平價藥店,新引進30名臨床醫學全日制本科生充實到鄉鎮衛生院,城鄉居民電子健康建檔率達88.3%,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300元,高于國家和省定標準20元。
三、經濟運行存在的問題
(一)外需仍較疲弱
雖然歐美和日本經濟形勢有所改善,但改善程度較小,外需未見明顯好轉。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遠未消除,國際市場需求還是疲弱。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出口交貨值下降1.4%。同時,勞動力、資金、原材料、土地使用、環保等成本持續上升,以及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導致企業出口成本上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一些大型出口企業及部分傳統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將產能或訂單向內地省份或周邊國家轉移,影響企業產品的出口。
(二)國內商務消費和餐飲市場仍較低迷
中央出臺八項規定和系列厲行節約政策,有效扭轉了過去不良的消費風氣。在社會消費結構尚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之前,國內商務消費和餐飲市場發展必然有所放緩。去年三季度以來,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逐月小幅上行,但住宿和餐飲業仍比較低迷,全年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增長2.1%,增幅比上年下降6.8個百分點。全縣住宿餐飲業零售額86499萬元,比上年增長13.6%,增幅比上年回落8.2個百分點。其中,限額以上住宿餐飲法人企業零售額4506萬元,比上年下降15.9%。
(三)工業投資增速偏低
目前,全縣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三產業投資比較理想,但第二產業,主要是實體經濟投資不甚理想,增速相對偏低。全年工業投資增速逐季下降,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全年的增幅分別為89.6%、28.2%、22.2%和18.7%,全年增速比全市增速低2.1個百分點,企業投向實體經濟的資金減少。
(四)企業生產經營壓力依然較大
企業生產經營面臨的主要困難是人工成本持續上升,人民幣升值加快,市場競爭激烈,勞動力供給出現結構性矛盾等。從盈利水平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銷售利潤率為2.7%,低于多數虛擬經濟收益率,影響資本投向實體經濟。同時,現代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一個過程,新的較大的增長點尚未形成氣候,因此工業生產擴張相對乏力。
四、2014年經濟發展展望
從宏觀層面看,2013年以來國家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綜合舉措取得實效,國內經濟形勢有向好的跡象,為企業擴大銷量帶來機遇。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所確立的全面深化改革方針將進一步激發各領域的改革熱潮,優化各種資源的市場有效配置,引導市場需求的有效釋放,給縣域經濟發展帶來重要機遇。可以預見,隨著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商事改革、投融資改革、金融創新、貿易促進平臺建設等領域的推進,博羅的營商環境和市場活力必將大大提升,從而刺激經濟發展。
從中觀層面看,廣東珠三角規劃綱要以及惠州市爭取盡快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目標等重大戰略的實施將給博羅發展帶來新一輪重要機遇。城鎮化加快推進也將給博羅帶來巨大的內需潛力。2014年,全縣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化建設進程都在加快,基礎設施投資和城市建設投資增速都將保持在較高的水平。
從微觀層面看,2014年,全縣制造業企業生產將繼續擴張,景田礦泉水擴建、日昭首條生產線建成投產,長飛手機、統實、茂碩電源等項目即將投產,生產預期總體向好。銀行信貸、證券市場等金融市場仍比較活躍,銀行存款增速較高,企業營運資金面將比較寬裕。
另一方面,全縣保持穩定較快增長也存在一定的困難。博羅本身發展過程中的產業和區域結構性矛盾依然比較突出,企業生產經營壓力較大,轉型升級任務繁重,面臨的各種挑戰不容低估。
綜合各種因素初步判斷,2014年全縣經濟將繼續保持平穩的中速發展態勢,其中,現代產業比重將有所提高,區域發展差距繼續縮小,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保持穩定提升。
主要經濟指標趨勢圖
主要經濟指標趨勢圖
主要經濟指標趨勢圖
主要經濟指標趨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