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六十年來,博羅縣始終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村經濟全面發展。以“三農”工作作為經濟工作的重點,不斷調整發展思路,始終堅持以農民增收為中心,加快發展步伐;戰勝各種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主要農產品產量逐年增加;農林牧漁業發展迅猛,農田水利建設成就顯著,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農民收入快速增長,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加快。六十年博羅縣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一、發展歷程
六十年來,博羅縣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總體上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49年到1957年,國民經濟經過三年恢復,舊社會、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帶來的創傷得到較好的解決,開始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在這8年間,全縣農業總產值由1949年的0.34億元發展到1957年的0.78億元,年均增長10.8%;糧食、花生、糖蔗產量由1949年的6.6萬噸、0.16 萬噸和1.5萬噸分別發展為1957年的13.8萬噸、0.27萬噸和5.1萬噸,年均增長 9.7%、6.9%和16.5%。
第二階段:1958年到1965年,由于浮夸風和自然災害的影響,博羅縣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1959年—1960年三年困難時期,全縣糧食、花生、糖蔗產量不增反降,降到了解放初期的水平。1963年國家開始對經濟進行調整,對農民實行放寬政策,允許農民開墾小片荒地,家庭飼養等,調動了農民勞動的積極性,到1965年,全縣農業總產值實現1.54億元,是1957年的2倍,年均增長速度為8.9 %;糧食、花生、糖蔗總產量分別為21.6萬噸、0.75萬噸和19.6萬噸,比 1959年分別增長66.2%、390.7%和390%。
第三階段:1966年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時期”,農業生產在各種干擾中緩慢發展,到1976年全縣農業總產值為 1.96億元,比1966年增長42.9 %,年均增長3.6%;糧食、花生、糖蔗總產量分別為24.6萬噸、0.99萬噸和17.5萬噸,分別增長1.9%、2%和1.8%。
第四階段:從1978年到1991年13年的時間里,農業經濟進入恢復發展階段,種植結構也有了較大的變化。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解開了長期束縛農村經濟發展的桎梏,全面實行了以公有土地為基礎,以家庭聯產承包為經營形式的生產責任制,徹底改變了農民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廣大農民由過去單純的生產者變為生產經營者。這種生產關系的變革,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較快發展,農作物種植由以往的糧油糖為主,發展為糧食、蔬菜為主,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農業總產值也從1978年的1.98億元,提高到1991年的 8.92億元,增長近4.5倍,年均增長12.3%。1991年糧食、蔬菜總產量分別為30.4萬噸、9.39萬噸,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1.2%、 9.4%。
第五階段:1992年到2001年是我縣農業經濟呈現跨躍式發展。國家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采取了深化農村改革、調整工農業產品比價關系、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和構建市場經濟體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了農業生產跨越性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農村各項事業扎實推進。農業總產值也從1992年的10.33億元,提高到2001年的33.8億元,增長近3.3倍,年均增長速度達14.1%。2001年糧食、蔬菜總產量分別為28.1萬噸、49.8萬噸,糧食產量持平, 蔬菜年均遞增15.8%。
第六階段:2002年2008年博羅縣農村社會經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2004年起中央連續下發了指導“三農”工作的四個1號文件,國家實行“一免三補”政策、農村電網改造工程、村村通工程、有線電視工程、有線電話工程、新型合作醫療事業、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在全縣農村相繼鋪開,農村各項事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社會經濟空前發展。農業總產值也從2002年的36.04億元,提高到2008年的47.07億元,增長近1.3倍,年均增長速度為4.6%。2008年糧食、蔬菜總產量分別為14.99萬噸、58.88萬噸,糧食產量由于結構調整和耕地面積減少,產量在1998年達到高峰后有所下降, 蔬菜年均增長0.6%。
二、發展成果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扭轉了農業生產長期徘徊的局面,推動了農、林、牧、漁業生產進入快速增長階段,主要農產品產量大幅度增加,市場供應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由過去的供應緊缺變成了供應充足,為我縣國民經濟穩定快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一)農業總產值、增加值大幅度增長
1、1949年全縣農業總產值完成0.34億元,1978年為 1.98億元,2008年發展到47.07億元,年均增長8.5%,其中1949年—1978年全縣農業總產值每年平均增長速度為 6.0%,1978年—2008年年均增長速度為11.1%,后三十年比前三十年速度提高5.1個百分點。
2、1949年全縣農業增加值完成0.22億元,1978年為 1.25億元,2008年發展到28.11億元,年均增長8.4 %,其中1949年—1978年全縣農業增加值平均增長速度為6.0%,1978年—2008年年均增長速度為10.9%,后三十年比前三十年速度提高4.9個百分點。
前三十年的平均遞增速度低于后三十年的主要原因是:(1)生產條件差(生產工具落后、化肥、農藥等農用物資短缺)(2)受天災人禍的影響。(3)農業科學技術推廣跟不上,科技含量較低。后三十年平均遞增速度較快主要得益于改革開放后黨的各項富民政策的落實,農業生產條件有了很大的改觀,科學技術在產量中的貢獻率大幅度提高。改革開放三十年是博羅縣農業發展速度最快、增長速度最高、歷史發展最好的時期。
(二)農業生產高速發展,農產品供應極大豐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農村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加強了糧食生產在發展經濟中的地位,農村經濟蓬勃發展,糧、油、糖連年喜獲豐收,糧食的穩步增長帶動畜牧業和糧食深加工行業的發展,絕大多數農民由溫飽型向小康型轉變。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博羅縣的農業生產效率顯著提高,與1949年相比,全縣的主要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大幅度增加,2008年全縣糧食、花生、糖蔗畝產量分別達到324公斤 、153公斤和5098 公斤 ,其畝產分別是1949年的 6.1倍、2.5倍和 4.1倍。
(三)畜牧養殖業發展迅猛
全縣豬肉產量2008年為5.12萬噸,是1949年的21.7倍、1978年的6.7倍,年均增長速度為5.3%,后三十年比前三十年速度提高2.6個百分點。
家禽年末存欄2008年為515.84萬只,是有歷史資料記載1980年139.95萬只的 3.7倍,年均增長4.8%。
豬年末存欄1949年為4.9萬頭,1978年為26.8 萬頭,2008年發展到50.16萬頭,2008年是1978年的1.9倍,年均增長2.1%。與1949年相比,豬年末存欄分別增長了10.2倍,年均增長4.0%。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政策的調整和糧食產量的大幅度增長,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必備的條件,現代化科學配套技術的廣泛應用,促進了畜牧業的迅速發展。1985年以后,對豬、牛、羊、禽等取消派購制度,把市場機制引入農村經濟,全縣涌現出一大批畜禽養殖專業戶。縣委縣政府在政策上對畜牧業養殖大戶進行扶持,鼓勵、引導“公司加農戶”的飼養方式,促進了博羅縣畜牧業的高速發展。畜牧業的發展壯大,使畜產品不僅滿足了全縣的城鄉需求,而且銷往省內大中城市和港澳地區。以石壩為中心的肉雞規模飼養如火如荼,經濟效益顯著。以畜產品為代表的楊僑溫氏集團已走向全國,享有較高的知名度。
(四)發展迅速的林業、漁業生產
建國六十年以來,博羅縣把林業建設作為改善生態條件、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扶貧攻堅、振興農村經濟的主要產業,組織全縣人民開展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活動,走出了一條生態建設與興林富民相結合、退耕還林與合理開發相結合的路子,相繼實施了荒山綠化、退耕還林等重點林業工程,全縣林業發展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林業得到跨越式發展。經過六十年的不懈努力,截止到2008年底,全縣林地面積185.75萬畝,林地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43.3%,林業防護功能顯著,農業生態環境改善。
曾經何時,人們還把水產品當成餐桌上的奢侈品,在六十年后的今天,水產品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水產品產量大增,市場貨源充足,品種齊全。博羅縣把發展漁業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發展農村經濟的一項重要內容,落實承包責任制,挖掘增產潛力,充分利用可開發的水面,增加配套設施,提高飼養技術,漁業生產快速發展,經濟效益顯著提高。2008年,全縣水產品產量22994噸,比解放初期1952年的650 噸提高35.4倍,年均增長速度達6.5%。
農林牧漁業的發展,保障了農產品的供應,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飲食需求。
(五)農村居民收入大幅增加,農民生活消費日益豐富,農民生活水平跨入小康社會的行列
六十年來,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08年的6721元,是1978年的50.2倍,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3.9%(未扣除物價因素影響)。改革開放前,我縣農民的收入主要是靠天吃飯,而且大部分收入都用于生活消費支出。進入90年代,農民的生活消費日趨豐富多彩,消費領域不斷拓寬,食品消費支出的比重不斷下降。2008年,博羅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53.9%,比1982年下降8.8個百分點。
(六)農田水利建設成就顯著
六十年來,黨和政府領導全縣廣大農民群眾,改變生產條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08年全縣有效灌溉面積達34.68 萬畝,比 1949年的12.93 萬畝增長2.7倍,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博羅縣的農田水利建設工作得到加強,水利設施迅猛發展,實施水利重點項目建設,據不完全統計,相繼完成顯崗水庫、黃山洞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公莊河、沙河兩岸治理,防洪、排澇、灌溉體系更加完善,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加強。以水利為主的治山、治沙等土地后備資源的開發取得重大進展,農業生產條件有了根本轉變。
(七)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
建國六十年來我縣的農業機械化事業經歷了從無到有,逐步發展壯大的過程,2008年,全縣農機總動力達45.5萬千瓦,是1978年10.5萬千瓦的4.4倍,1978年以前博羅縣的農業機械僅以拖拉機為主,幾乎沒有什么配套農具,耕、種、收全靠人力完成,2008年有大中型拖拉機為120 臺,小型拖拉機1.13萬臺,各種配套農具1.14萬套,擁有機耕、機播、收獲、施肥、排灌、農副產品加工、植保、運輸等各類現代化農業生產機械。隨著農業機械化的不斷發展,農業生產中的機械化作業水平逐年提高,2008年全縣機耕面積 92.46萬畝,機耕面積占播種面積的90.4%;機播面積0.81萬畝,機播面積占播種面積的0.8 %,機收面積23.09萬畝,其中機收水稻面積為23.09萬畝,占水稻種植面積的73.5 %。
(八)落實惠農政策,農民得到實惠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縣在搞活農村經濟上、制訂一系列扶農、利農政策,在改善民生上,出臺一系列惠農政策,廣大農民得到了很多實惠。
1、通過財政補貼建設的“村村通”工程,實現了全縣各行政村通水泥路;鄉村公交班車工作正在全面開展,農村交通狀況明顯改善;有線電話、手機和有線電視網絡基本覆蓋全縣農村,徹底改變了通信不暢、文化生活單調貧乏的局面。2008年,全縣農村電話用戶達到17萬戶,比1977年增加16.9萬戶,增長177倍, 年均增長18.7%。
2、國家投資的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已經完成,使全縣六十萬農村居民受益。2008年全縣農村用電量32717萬千瓦時.比1977年增加30892萬千瓦時,增長17倍, 年均增長10%。據了解, 農村用電單價從農網改造前的約3元/度,降到改造后約1元,再到現在實現全縣城鄉同網同價,大大提高了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
3、新型合作醫療惠及全縣農村居民。通過個人出一點,國家財政和地方財政分別雙倍補貼的辦法,解決了過去小病不治,大病治不起的困難局面,全面完善了村衛生站建設,改善了農民的醫療狀況。截止到2008年,全縣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人數達到59.9萬人,參合率100%。
4、農村義務教育工作全面落實。實現九年義務教育免除學雜費,并對部分困難家庭子女提供免費教科書。這對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民子女的受教育程度,提升農村的整體文化素質,起到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5、建立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不斷完善。廣大農村居民正逐步與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近年來不斷提高農村低保標準。由原來的每人每月125元提高到175元。低保標準的提高和制度的完善,使弱勢群體的生活得到了保障。
六十年來,博羅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就是在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的過程,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在博羅農村經濟騰飛的背后,是各級政府部門上下齊心協力,也是全縣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博羅的農村經濟和農業生產必將會一直譜寫神話。讓我們期待下一個六十年的發展……
撰稿:李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