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最后一年,全縣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緊緊圍繞“建設和諧博羅”的總目標。堅持以人為本,認真解決擴大就業、增加收入、健全公共服務、保護環境等重大問題,確保職工收入與經濟發展協調同步。2010年,城鎮在崗職工隊伍不斷壯大,職工工資實現較快增長,全縣城鎮在崗職工人數達13.39萬人,增長2.8%;職工工資總額35.15億元(初步統計數,下同),增長19.9%;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26902元,增長14.3%;月平均工資2242元,增長14.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8%。
一、城鎮在崗職工人數保持穩定增長態勢
1、其他經濟拉動在崗職工隊伍的狀大
按經濟類型分:國有經濟單位年末在崗職工28515人,比上年增加449人,增長1.6%;城鎮集體經濟單位在崗職工4474人,比上年增加57人,增長1.3%;其他經濟單位在崗職工100911人,比上年增加3087人,增長3.2%。其他經濟單位在崗職工人數的增長,主要是制造業單位在崗職工人數增長的拉動,制造業單位在崗職工94666人,比上年增加3072人,增長3.4%,職工人數占其他經濟單位在崗職工人數比重達93.8%。
2、第二產業從業人員比重上升
按產業結構分:2010年,一、二、三產業從業人員分別為644人、100199人、33057人,三大產業從業人員結構為:0.5:74.8:24.7;與2009年的從業人員三大產業結構相比, 第一產業不變,第二產業提升0.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下降0.4個百分點。主要原因:全縣落實“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各項政策,加強了勞動力轉移力度,全年轉移17069個勞動力。
3、制造業仍占主導地位
按行業結構分:在統的十九個行業中,制造業在崗職工達96760人,比上年增長3.4%,人員比重從上年的71.8%上升為72.3%,提高了0.5個百分點。除此之外,房地產業,采礦業,教育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金融業,建筑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7個行業保持穩定增長,增幅分別為38.8%,14.3%,4.9%,4.8%,4.0%,2.9%,2.1%。
2010年,制造業人員的增加,主要依靠我縣工業的快速發展及一批上市公司的落戶投產。2010年,我縣工業八大主要行業(紡織業、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業、化學材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塑料制品業、金屬制品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和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保持快速增長,八大行業共完成增加值75.49億元,增長31.5%。與此同時,新型工業化發展邁開大步,初步形成以中興長飛和富士康精密制造為龍頭的高端信息產業,以偉志光電為龍頭的LED產業,以環球康利科技為龍頭的生物制藥產業,以日昭節能光纜為龍頭的新材料、新能源產業。福和紙業、瀚源環保成功上市,齊心文具等一批上市公司成功落戶,西部工業園區富士康精密制造首條生產線投產,鴻達工業園的偉志光電等項目已建成投產。此外,我縣民營企業快速發展,2010年,我縣新登記私營企業853家,注冊資本達10.92億元。因此,博羅縣以制造業為帶動的就業形勢日益見好,在崗職工隊伍日益壯大。
二、城鎮職工工資水平顯著提高
1、各種經濟類型職工工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按經濟類型分,國有經濟單位在崗職工工資總額112364.9萬元,比上年增長18.0%,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39632元,比上年增長16.4%。國有經濟職工工資增長,主要是教育、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兩個行業拉動較大,這兩個行業的職工工資總額的比重占國有經濟職工工資總額的68.3%,對國有經濟職工工資增長的貢獻率達71.3%,拉動國有經濟增長12.9個百分點。再加上,自2010年7月份始,我縣行政事業單位人員月工資平均增長300多元,涵蓋全部財供人員。因此,我縣行政、事業單位工資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城鎮集體經濟單位在崗職工工資總額8082.2萬元,比上年增長7.9%,職工年平均工資18963元,比上年增長7.4%(見表一)。
表一:集體經濟職工年平均工資增長較大的行業
單位:元
行業 |
2010年 |
2009年 |
增幅(%) |
采礦業 |
18750 |
12857 |
45.8 |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
34877 |
25379 |
37.4 |
批發和零售業 |
17500 |
15273 |
14.6 |
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
26229 |
23019 |
13.9 |
建筑業 |
16465 |
14858 |
10.8 |
其他經濟單位在崗職工工資總額231055.5萬元,比上年增長21.3%,職工年平均工資23567元,比上年增長14.2%(見表二)。
表二:其他經濟職工年平均工資增長較大的行業
單位:元
行業 |
2010年 |
2009年 |
增幅(%) |
住宿和餐飲業 |
26510 |
18517 |
43.2 |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
20061 |
15270 |
31.4 |
農、林、牧、漁業 |
19911 |
15191 |
31.1 |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
22250 |
18042 |
23.3 |
建筑業 |
22113 |
18894 |
17.0 |
制造業 |
22532 |
19632 |
14.8 |
批發和零售業 |
26714 |
22902 |
16.6 |
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
19348 |
17000 |
13.8 |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
26421 |
23566 |
12.1 |
金融業 |
76192 |
68885 |
10.6 |
2、住宿和餐飲業工資增幅居各行業前列
按國民經濟行業分,2010年,住宿和餐飲業業職工年平均工資26473元,比上年增長42.9%,位居各行業第二(見表三)。
表三:各行業職工年平均工資情況
單位:元
按國民經濟行業分組 |
2010年 |
2009年 |
增幅(%) |
采礦業 |
18750 |
12857 |
45.8 |
住宿和餐飲業 |
26473 |
18520 |
42.9 |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
24263 |
18461 |
31.4 |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
31398 |
24726 |
27.0 |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
23852 |
18862 |
26.5 |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
35401 |
28656 |
23.5 |
教育 |
42781 |
35370 |
21.0 |
農、林、牧、漁業 |
15997 |
13424 |
19.2 |
制造業 |
22441 |
19574 |
14.6 |
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 |
34264 |
30150 |
13.6 |
建筑業 |
16751 |
14797 |
13.2 |
批發和零售業 |
27256 |
24151 |
12.9 |
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
49343 |
43835 |
12.6 |
金融業 |
76242 |
68344 |
11.6 |
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 |
39454 |
35482 |
11.2 |
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 |
39390 |
35537 |
10.8 |
房地產業 |
30065 |
28487 |
5.5 |
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 |
45549 |
44458 |
2.5 |
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 |
38613 |
38000 |
1.6 |
三、存在問題
1、第三產業就業發展較為緩慢。數據顯示,2010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增幅3.3%;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增幅1.3%,慢于第二產業增幅2個百分點。主要受全縣第三產業經濟發展減緩的影響,去年,全縣第三產業增加值增幅僅為6.2%,因此第三產業就業發展也相對緩慢。
2、不同行業的職工收入差距大。從表三可以看出,職工年平均工資水平在十九個行業中的中位數是31398元,平均數是26902元,最高水平為76242元,最低水平為15997元,高低落差最大值為60245元,最高工資是最低工資的4.8倍,差距十分明顯。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位居中位數,金融業位于最高值,高于中位數44844元,農、林、牧、漁業位于最低值,低于中位數15401元。
3、平均工資與市平均水平差距進一步拉大。2010年,全市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29599元,我縣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697元,而2009年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248元,差距進一步拉大。
4、在崗職工總體勞動技能水平未能得到提高。2010年,我縣在崗職工專業技術人員23864,比上年的24191人減少327人,下降1.4%,專業技術人員占在崗職工的比重為17.8%,比上年的18.6%下降了0.8個百分點。
四、幾點建議
1、充分發揮政府職能,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政府部門要建立健全預防和解決拖欠工資的長效機制,保護勞動者的正當權益;要綜合運用法律、政策、行政、輿論等手段,加大監管力度,及時檢查不執行最低工資標準的企業和單位,以緩解收入差距過大的矛盾。
2、健全工資宏觀調控手段。對工資的宏觀調控,應綜合發揮財政、稅務、勞動、審計等部門的作用,經濟與行政手段相結合,加強對企業特別是私營企業的監管約束力度,保障勞動者的利益,使其工資得到相應的提高。
3、給予適當優惠措施,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一要充分挖掘現有第三產業吸納就業人員的潛力;二要鼓勵創新,幫助、扶持新行業的發展,充分發揮服務業就業彈性高的特點,擴大就業機會。
撰稿:黃慧曼 袁春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