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2009年博羅縣經濟運行情況進行全面分析,找出發展中的亮點及潛在隱患,并對2010年經濟運行的基本走勢作初步判斷。
關鍵詞:宏觀經濟 分析
2009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上下以黨的十七大會議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全面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大力推進珠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為契機,團結一心,奮力拼搏,銳意進取,經受住了“國際金融危機”、“甲流”的考驗,積極配合國家宏觀經濟調控,克服了發展中的不穩定因素,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總體情況可以概括為:一個趨勢性轉折、五大亮點和四個隱憂。
一、全年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
(一)一個趨勢性轉折:經濟發展態勢從2008年底的急降轉為2009年初的穩步提升。博羅緊緊圍繞“打基礎、強產業、保民生”這個突破口,實施一系列應對措施,增強經濟企穩回升動力,經濟加速下滑的階段已經過去,較為平穩的增長拐點已經在第一季度出現,保增長初見成效。從GDP運行走勢看,2008年二季度GDP增長15%,然后一路下滑到全年的13.5%,2009年一季度進一步下滑到11%,至此經濟走勢出現拐點,從第二季度開始企穩向好,二、三季度分別增長12.5%、14%,全年增長15%,經濟運行走出了一個漂亮“V”字形(見下圖)。
2009年 2008年
據初步測算,2009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4.39億元,同比增長15%,增幅比上年同期(以下統稱同比)提高1.5個百分點,在全市(三縣三區)排第二位。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6.2%、17.5%和14.6%;與上年相比,一、二產業增幅分別提高1.2個、4.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持平。從三大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力來看,第二產業仍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2009年,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6.6%,拉動經濟增長8.5個百分點,貢獻率分別比一產的5%和三產的38.4%高出51.6和18.2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則分別比一產的0.7和三產的5.8個百分點高出7.8和2.7個百分點。2009年,三大產業結構為:11.3:48.1:40.6,與上年對比,第一產業下降0.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下降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提高1.7個百分點。
強有力的保增長政策措施有效地扭轉了經濟下滑趨勢。博羅積極運用財政手段,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的投入大幅增加。2009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20.66億元,增長34.7%;其中用于環保、教育和醫療衛生支出同比分別增長124.5%、36%和19%。信貸投放規模快速擴張,有力地促進全縣經濟整體回升。全縣金融機構貸款余額74.26億元,增幅逐月攀升,由2月的6.4%上升到12月末的25.7%,其中中長期貸款余額36.1億元,增長34.7%,主要投向政府主導的能源、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項目。
(二)五大亮點
亮點一:農村經濟保持平穩增長
為了降低國內外農產品消費需求以及農產品價格波動對農業發展的不利影響,博羅積極落實惠農政策,不斷加大對農業投入,2009年,縣級財政用于農資綜合補貼共2569萬元,增長10.8%。農業產業平穩增長,全縣實現農業增加值28.8億元,同比增長6.2%;糧食增產增收,糧食播種面積47.26萬畝,同比增長2.1%,產量15.37萬噸,增長2.6%。畜產品產量喜獲豐收,肉產品產量7.63萬噸,增長4.7%,其中豬肉產量5.34萬噸,增長4.4%;家禽肉產量2.14萬噸,增長6%。
亮點二:工業較好地發揮了穩定器的作用
2009年,全縣實現工業增加值116.32億元,同比增長17.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5.49億元,增長21%,工業對GDP貢獻率54.6%,拉動GDP增長8.2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1.7個百分點,有力地促進全縣經濟快速增長。
企業生產總體有所好轉。工業經濟的微觀基礎有所變好,至11月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累積虧損的有132家,占全縣規模以上企業的33.3%,同比減少7家,比一季度減少34家;全縣規模以上企業396家,同比增加了9家,比一季度增加了14家;至12月底億元以上的企業有97家,同比增加24家。
工業企業的經濟效益顯著提高。2009年1-11月,全縣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收入330.85億元,同比增長20.2%;虧損企業虧損額2.73億元,同比下降14.2%;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32.5%,同比提高10.3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82420(元/人),同比提高16.2%。
新的增長點不斷涌現。2009年,工業增加值億元以上的行業有19個,同比增加2個,其中增幅較快的有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增幅分別達到69.9%、227%、43.87%、50.73%。
節能減排效果明顯。全縣加大重工業污染行業整頓和節能技術推廣力度。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加強部門聯系,不斷創新節能減排工作,工作互動平臺逐步建立;2009年,全縣單位GDP綜合能耗下降4.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能耗0.1181噸標準煤/萬元,同比下降20.8%。
亮點三:擴大內需成為增強經濟企穩回升的動力
三大需求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分別快于外貿出口19.3個和9.8個百分點。
投資保持高位增長。為了抵御國際金融危機對全縣經濟發展沖擊,博羅出臺了多項措施加大投資力度、全方位擴大內需。2009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1.35億元,增長29.1%,其中基本建設、更新改造和房地產共完成投資60.71億元,占投資總額的66.5%,比上年同期提高4.6個百分點;投資后續能力增強,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除房地產開發和私人建房)大幅增長。2009年全縣重點投資項目32項,計劃投資24.94億元,至12月底,已投資24.67億元,完成計劃投資的98.9%。
旅游業較好地發揮了催化劑作用。隨著羅浮山創建國家
房地產市場持續繁榮。進入第三季度,博羅房地產發展進一步加快,出現了銷售旺盛的局面。2009年,全縣商品房銷售面積50.52萬M2,增長30%,商品房銷售額13.34億元,增長39.9%,商品房銷售價格繼續小幅走高,全縣商品房銷售均價為2641元/M2,同比增長7.6%,增幅高于全市4.1個百分點。
外貿出口市場企穩回暖,利用外資小幅增長。全縣外貿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外貿出口總額一路下滑,至12月底出現拐點,扭轉負增長局面,實現外貿出口總額130171萬美元,同比增長9.8%;2009年全縣引進外商直接投資合同宗數40宗,同比下降42%,雖然引進外商直接投資合同宗數下降幅度較大,但實際利用外資有所好轉,全縣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8146萬美元,同比增長4.3%。
亮點四:民營經濟的引擎作用日益凸顯
2009年博羅縣民營經濟繼續保持較快的發展,全年完成民營增加值119.08億元,同比增長16.2%,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個百分點,占全縣GDP的46.8%,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其中民營經濟完成稅收9.64億元,占全縣稅收的47.2%;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2.51億元,占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83.7%;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8.46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42.1%。
亮點五:收入分配格局發生變化
面對金融危機帶來的就業難的形勢,博羅縣委縣政府進一步貫徹執行上年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決定》的相關決策,全縣上下一心,多管齊下,從抓速度、抓成效、抓質量三大方面著手,全力推進全縣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取得“雙贏”成效,一方面較好地解決了農村富余勞動就業“沒出路”和農民“增收難”問題,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企業“用工難”的問題。居民收入增幅高于稅收和企業利潤,彰顯保民生措施取得成效。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分別快于工業企業利潤和稅收收入7個和12.1個百分點;在崗職工年人均工資增幅分別快于工業企業利潤和稅收收入6.9個和12個百分點。
居民收入保持平穩增長。2009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7682元,同比增長14.3%;其中工資性收入4013.5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2.3%,同比提高1.6個百分點。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增長不斷加快,金融機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48.69億元,同比增長9.6%;在崗職工年人均工資23542元,增長14.2%。
工業利潤小幅增長。2009年1-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45億元,同比增長7.3%,同比提高5.7個百分點。稅收收入同比增速呈小幅增長,全縣稅收收入繼續延續2月份以來的回升態勢,11月底首次轉正,1-12月實現稅收收入20.42億元,同比增長2.2%,其中國稅11.81億元,下降5.5%;地稅8.61億元,同比增長15.1%。
經濟運行出現五大亮點,既有其特殊的外部性原因,也有我縣積極主動調整經濟結構的因素。雖然五大亮點可能是階段性的,真正實現轉變還需經過長期的努力,但五大亮點代表了現代經濟發展的方向。經過這一輪經濟調整,全縣產業結構、發展模式、分配格局將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洗禮和積極應對、主動求變中得到升級和改善。
二、存在問題
盡管2009年全縣經濟保持了企穩回升較快發展勢頭,但是經濟運行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必需引起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好前進中遇到的困難,確保全縣經濟再上新臺階。
(一)外貿出口依存度高增加經濟發展中不確定因素
博羅是個外貿出口依存度(出口總額占GDP比重)較高的縣(2009年為35.9%)。在全市三縣三區中排第三,這意味著近1/3的工業企業生產是為國外消費準備的。當國外經濟發展消退時,消費欲望的衰減必然影響到這部分工業企業的生存空間,而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的東莞代工工廠紛紛倒閉的事實已經驗證了這一結果。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全縣外向型工業經濟受到嚴重沖擊,價格波動影響部分工業企業的生產經營,同時各產業間的關聯性增加,也使與生產相關的服務業、外貿出口的農產品也受到影響。經濟增長的放緩帶來的影響明顯,財政收入增速減緩,城鄉居民增收后勁不足,部分服務業發展減速,企業業務減少或者資金鏈的中斷會引發職工工資的拖欠、失業人員增加、經濟糾紛增多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二)三產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
根據珠江三角洲實現現代化的指標,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應達到50%以上。2009年,博羅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為40.6%,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7個百分點,雖然有一定的提高,但離50%仍有較大的距離;而且第三產業主要以傳統交通運輸業和住宿餐飲業為主,而屬于現代服務業的金融、通信和信息產業還相當薄弱,現代化水平不高。
(三)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增大
由于企業效益下降,加上中央實施一系列減免稅費政策,地方財稅收入增幅大幅下滑。2009年,地方一般預算財政收入12.38億元,同比增長23.5%,增幅同比收窄9.4個百分點。地方一般預算財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預算財政支出相差8.28億元,財政赤字明顯增大,與上年財政赤字5.32億元比較,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增大。
(四)鄉鎮之間發展不平衡
全縣西部八個鎮(羅陽鎮,福田鎮,長寧鎮,石灣鎮,園州鎮,龍華鎮和龍溪鎮)繼續領跑。據測算,2009年西部八鎮完成GDP198.4億元,占全縣GDP的78%,而東部九個鎮被其它縣域包圍,基礎設施落后,經濟發展緩慢,是發達城市經濟輻射的盲區,2009年完成GDP48.5億元,占全縣GDP的19.1%,不足西部八鎮GDP的四分之一。
三、2010年經濟展望及措施建議
2009年以來,特別是二季度以來,全縣經濟運行中的積極因素不斷增多,出現了企穩向好的勢頭,市場預期改善,社會信心進一步增強。但影響經濟發展的國外大環境趨勢還不夠明朗,博羅是一個外貿出口依存度較高的縣,因此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還不穩固、不平衡。隨著國家省、市一系列政策措施實施效應的進一步顯現,2010年全縣經濟預計將呈現穩增長態勢。
之所以提出“穩增長”,是因為 “穩增長”比2009年“保增長”的提法更符合2010年的實際,因為保增長含有一點不計成本、不計代價的意味,這里面主要考慮到2010年完全存在兩方面的可能性:一方面如果一味強調保增長,以至于政府大鋪投資的攤子,可能出現投資的過快增長。如果連續幾年投資過快增長,未來還是會帶來政府財政負債壓力,如果政策本身不退出,仍保持這個力度,實際政策效率本身是一個邊際遞減的過程,即任何一個政策都是在實施初期效果最高,慢慢就會有邊際效益遞減;另一方面,我們也要防止,比如說經濟沒問題,短期數據很好,所以政府很快的準備退出,然而短期的效果并不能預示長期的趨勢,世界經濟現在還不能排除二次探底的風險。最近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在多個場合也談到,如果世界經濟的回升不能夠成功的推向復蘇,那么世界經濟再次出現二次探底是完全有可能的。
所以我們覺得首先要穩增長,而穩增長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把握好政府投資的節奏和力度。2010年政府部門還是應該把投資的主要精力,首先放在已經開通的項目上,保證32個重點投資項目按時施工,高質量的完成任務。對基礎設施投資項目已經開工的,也要千方百計的做好,做完。對進一步再鋪攤子,我們應該慎重一點,如果不是國民經濟所急需的項目,我們可以緩一緩。同時對政府投資的內容在保民生方面要更加突出。
(一)大力發展扎根本土的民營經濟
民營經濟已成為博羅經濟發展的主力軍,要充分發揮民營經濟的主體作用,進一步樹立民營經濟是縣域經濟主體意識,充分認識到民營經濟對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改變依靠外商投資的格局,只有民營經濟的強大,才能根本解決全縣工資增長慢難題,政府才有錢去搞惠民工程,使博羅人民真正享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成果!對民營經濟實行政治上鼓勵、政策上扶持、資金上支持、產業上引導、法律上保護,真正構筑民營經濟為主、投資民間為主、企業民營為主、事業民辦為主、設施民建為主的縣域經濟新格局。
(二)大力發展節約經濟,促進節能降耗工作。
加強“兩個轉變”,即由“投資推動型”向“消費拉動型”轉變,引導企業開展節能降耗工作。在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中,優化產業結構,加大監管工作力度,達到節能降耗、污染減排的目的。完善市場調節機制,增強節約能源資源意識,逐步淘汰高耗低能企業,鼓勵企業應用節能新技術,大力倡導健康、節約、環保型消費。
(三)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拓展生產生活服務領域,為制造業技術升級和降低成本提供支撐,重點發展旅游、商貿、房地產和文化創意四大產業,積極培育金融、信息軟件、現代物流、中介、科技、社區服務六大產業,促進經濟結構優化,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著力壯大內資經濟實力
緊緊抓住珠江三角洲打造對外開放的重要國際門戶和當前投資者尋找低成本發展的機會,加大招商選資力度,豐富招商方式,充分利用園區,產業等優勢,加大宣傳力度,力爭引進更多符合“四個指標”、“一個帶動”的項目,尤其是內資項目,投入更多的精力來引進和培育民營企業,努力壯大民營經濟實力。
(五)加強財稅金融工作,為加快發展提供財力保障
保持財政收支快速增長,要積極培植財源,加強稅收征管,努力增加財政收入,如完善個體私營經濟稅收的征管,同時要堅持按照市場經濟和公共財政原則,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財政對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細化預算,防止鋪張浪費。構建更有效的金融支持體系,引導銀行結合國家產業政策加大對重點項目、重點產業、社會發展等薄弱環節的信貸投入。
注:以上數據為初步統計數據,其中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撰稿人:李春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