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來的4年間,中央和各級政府更加重視“三農”問題,實現強農惠農政策,采取各種有效措施發展農村經濟和農業生產,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穩定農村社會,增加農民收入。博羅縣農民收入結構不斷優化,農業收入的比重逐年降低,非農收入持續增長,政策性因素對農民增收減負發揮了階段性作用,博羅農民收入進入了快速增長階段。
一、農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
2009年博羅農民人均純收入為7682元,比2005年的4610元,增加3072元,增長66.64%,年均名義增長13.16%,比“十五”期間的年均增速高8個百分點。2006年-2009年收入的環比增長速度分別為9.35%、14.16%、16.77%、14.3%。
二、收入結構明顯優化
在2009年的農民收入中,生產性收入為7038元,占純收入的91.6%,比2005年增長61.5%,年均增長12.73%,比“十五”期間年均增幅高9個百分點。其中:工資性收入占純收入的52.2%,比重比2005年提高了8.6個百分點;家庭經營收入占純收入的39.4%,比2005年下降11.5個百分點,非生產性收入為644元,占純收入的8.4%,比2005年增長184.96%,年均增長29.93%,比“十五”期間年均增速高16.8個百分點。其中:財產性收入占純收入的5.1%,比重比2005年提高了1.6個百分點,轉移性收入占純收入的3.3%,比2005年提高了2個百分點。從收入結構看,工資性收入逐步轉入農民收入的主導地位,家庭經營收入仍是農民收入重要支撐。由于國家對農村政策力度不斷加大和社會經濟飛速發展,農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農民從非生產性收入得到快速增長。
20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中,現金純收入為6861元,實物純收入為821元,分別占總純收入的89.3%和10.7%。現金收入占總純收入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了3個百分點。表明實現小康水平的博羅農民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進一步發生深刻變化,農產品市場流暢,農民多余的農產品能夠售得出,購買力有所增強。
三、打工增收是亮點
近年來,博羅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工作,把農村勞動力轉移推進社會轉型,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作為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全縣經濟發展為目的。據了解,到2009年底博羅縣已轉移農村勞動力達13.76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5%。2009年,博羅縣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4013元,比2005年增長99.65%,年均增長18.87%,比“十五”期間年均增速提高了10個百分點。
四、家庭經營增收是重要支撐
“十一五”以來的4年間,博羅縣委、縣政府千方百計解決“三農”問題,結合全縣實際情況大力發展傳統種養業,發展 “名、優、特”農產品,使全縣農民家庭經營收入比重逐年下降情況下,其持續穩定增收對農民收入的快速增長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2009年,博羅農民家庭經營人均純收入為3025元,比2005年增長28.83%,年均增長6.54%。比“十五”期間年均增速提高了4個百分點。主要是家庭經營的農業純收入2283元,比2005年增長23.87%,年均增長5.5%,比“十五”期間提高了2個百分點。其中:種植業純收入1600元,增長15.38%,年均增長3.64%;養殖業純收入668元,增長30.97%,年均增長6.98%。其次是家庭經營的非農業收入742元,比2005年的增長62.67%,年均增長12.93%。其中:第二產業收入99元,與2005年基本持平,第三產業收入643元,比2005年的增長65.88%,年均增長13.49%。
五、轉移性收入快速增長
近幾年國家強農惠農政策力度不斷加大,博羅是農業大縣,各級黨政領導認真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如2006年種糧大戶每戶補貼27元,其它7元;2007年大戶44元,其它19元;2008年、2009年統一早造67元,晚造72元。購買農機也享受補貼,還有農村合作醫療、社保等費用報銷、理賠。使農民的轉移性收入快速增長。2009年,博羅農民人均轉移性收入為256元,比2005年增長163.64%,年均增長27.42%,比“十五”期間提高了14個百分點。2006年-2009年,轉移性收入的環比增長速度分別是50%、10%、41.73%和17.78%。
六、財產性收入增長速度明顯加快
進入“十一五”以來,全縣鄉鎮企業迅速發展,基礎投資建設加大,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受征地補償特殊因素的影響呈現超常規增長,隨著農民家庭資產增多,農村居民從租金和集體分配為主的財產性收入中得到的收入明顯增加,速度加快。2009年人均財產性收入為388元,比2005年增長128.24%,年均增長22.91%。其中:集體分配股息和紅利166元,增長2倍,租金收入66元,增長1.5倍;土地征用補償收入91元,增長1.3倍。
撰 稿:林志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