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縣委縣政府把握大局,精心謀劃,優布局謀長遠,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穩增長、優結構、抓重點、強改革,精準發力繼續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全縣經濟呈現平穩發展、結構改善、動力增強和質量提升的嶄新面貌,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不斷增強。但也存在個別長期積累的矛盾仍待進一步化解,發展仍需攻堅克難。
一、基本情況
1.經市統計局核定,地區生產總值680.37億元,增長8.3%,增幅比2016年回落3.5個百分點。
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05.98億元,增長12.3%,增幅比2016年回落6.2個百分點。
3.固定資產投資408億元,增長19.1%,增幅比2016年回落1個百分點。
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6.84億元,增長10.7%,增幅與2016年持平。
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4.11億元,增長11.5%,增幅比2016年回落2.1個百分點。
6.國稅收入50.52億元,增長33.2%,增幅比2016年提高2個百分點。
7.地稅收入23.62億元,可比增長36.4%,增幅比2016年提高8.9個百分點。
8.商品房銷售面積218.71萬平方米,下降18.4%,比2016年回落129.9個百分點。
9.12月末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余額575.03億元,增長13.8%,增幅比2016年回落5.2個百分點;貸款余額362.04億元,增長20.8%,增幅比2016年年回落11.2個百分點。
10.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1.16億美元,增長42.8%,增幅比2016年提高75.1個百分點。
11.1-11月外貿出口總額157.03億元,增長15.3%,增幅比2016年提高16.3個百分點。
12.全縣用電量65.41億千瓦時,增長13.8%,增幅比2016年提高5.8個百分點。其中工業用電47.77億千瓦時,增長14.7%,增幅比2016年提高7.6個百分點。
二、經濟運行的基本情況
(一)經濟發展總體平穩,增速換擋
經過多年的快速增長,博羅正處在轉型升級、動能轉換的關鍵階段,經濟增速進入到由高速向中高速轉換階段。在經濟新常態下,2017年全縣經濟繼續保持平穩發展,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80.3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8.3%。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實現增長3.4%、11.1%和5%,三次產業結構為7.5:56:36.5。
(二)產業加快轉型發展,結構調整不斷推進
強化產業支撐建設高質量經濟體系。以特色、質量、創新為方向,堅持三大產業一體發展,產業、文化、旅游、生態相互融合,推進轉型升級。
1.現代農業增產提質。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生產效益持續提高。2017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3.62億元,增長3.1%,增速與上半年持平;農林牧漁業增加值51.3億元,增長3.4%,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2個百分點。農業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漁業得到較快發展。漁業產值3.74億元,增長5.5%,高出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速2.4個百分點;漁業總產值的比重為4.5%,比重比2016年提高0.5個百分點。農產品增產提質。初步統計,2017年糧食總產量16.67萬噸,增長3.6%,單產增長2.4%;蔬菜產量88.35萬噸,增長3.8%。2017年全縣建成10個中央優質稻產業帶項目高產創建示范片10個,新培育3家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新增7個“廣東省名牌產品”和2個“廣東省名特優新農產品”。畜牧業生產總體平穩,肉、禽、蛋等主要農產品穩定增產,其中牛肉產量增長5%;家禽肉總產量增長6.9%;禽蛋產品增長4.6%。
2.工業經濟緩中向優。積極應對土地等要素資源制約及勞動力成本上升等挑戰,全縣出臺一系列應對措施,主動放緩工業經濟增長,推進工業企業轉型升級提高效益,夯實工業經濟持續平穩增長基礎。2017年,擁有規上工業企業485家,增長11.5%;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405.98億元,增長12.3%,增速比2016年回落6.2個百分點。支柱產業平穩增長,規上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完成83.92億元,增長9.9%。傳統優勢產業發展較快,規上紡織服裝業增加值完成23.66億元,增長16.3%,快于規上工業4個百分點;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5.8%,比2016年提高0.2個百分點。產業園區經濟進一步發展,集聚能力增強,實現增加值15.45億元,增長26%,快于規上工業13.7個百分點。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作為產業發展和轉型的代表發展平穩,分別完成增加值177.04億元和91.21億元,分別增長8.6%和8.2%,分別占規上工業的43.6%和22.5%。
3.服務業長足發展。堅持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戰略重點,大力發展休閑旅游業和新興服務業。2017年,服務業實現增加值248.14億元,增長5%。金融、旅游等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金融業增加值17.56億元,增長11.5%,占服務業的7.1%,比重比2016年提高0.4個百分點;對服務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為15.1%,拉動服務業增加值增長0.75個百分點。其他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52.96億元,占服務業的21.3%,比重比2016年提高0.2個百分點。旅游業增勢喜人,成為新常態下推動服務業發展的新增長點。2017年,全縣共接待游客1069.73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59.98億元,分別增長13.7%和36.2%。
(三)“三駕馬車”協調發力,發展動能不斷增強
1.投資建設穩步推進,結構優化。2017年,全縣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08億元,增長19.1%。投資結構更趨優化,為經濟的轉型奠定了基礎。投資率先投向第三產業,特別是文化服務業。2017年第三產業投資199.56億元,增長20.3%,增速快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個百分點,拉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86個百分點,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48.9%,比重比2016年提高0.5個百分點。其中文化服務業投資11.03億元,增長33.8%,占第三產業投資的5.5%,比重比2016年提高0.5個百分點。工業高技術產業投資力度加大,有力地推動工業經濟向高級化發展。工業高技術產業投資完成43.28億元,增長23.1%,增速快于工業投資4.3個百分點。區域投資協調發展,博東八鎮投資增長較快。2017年博東八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6.57億元,增長20.7%,增速快于全縣1.6個百分點,占全縣的16.3%,比重比2016年提高0.2個百分點。
2.消費市場繁榮活躍。2017年,全縣通過大力發展旅游產業、穩步拓展農村市場、積極培育新型消費熱點,有效地促進了消費品市場的穩健發展。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86.84億元,增長10.7%。分行業看,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零售額分別增長28.3%、3.3%、45.1%和1.9%,批發業、住宿業零售額增速比2016年分別提高16.1個和19.2個百分點。從經營情況看,批發和零售業銷售額增長10.1%,增速比2016年提高2.8個百分點;住宿業營業額增長10.9%,增速比2016年提高7.5個百分點。“互聯網+”快速發展,推動電子商務等新興業態快速發展。2017年,全縣限上網絡零售額884萬元,增長32.7%。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和鄉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農村消費市場穩步拓展。2017年鄉村消費品零售總額36.43億元,增長11.8%,增速高于城鎮消費品零售總額1.4個百分點,占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9.5%,比重比2016年提高0.2個百分點。
3.開放經濟釋放活力。對外經濟合作全面拓展。2017年,外商直接投資項目60個,合同利用外資2.32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16億美元,分別增長62.2%、55.7%和42.8%,增速分別比2016年提高88.2個、100.6個和75.1個百分點。1-11月實現進出口總額226.47億元,增長20.2%,增幅比2016年提高19.6個百分點;其中,外貿出口157.03億元,增長15.3%,增幅比2016年提高16.3個百分點。進出口總額占全市的份額為7.4%,比2016年提高0.3個百分點。
(四)質量效益穩步提升,三大主體利益共享
1.財稅保持穩定增收。2017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4.11億元,增長11.5%。其中,稅收收入27.2億元,增22.5%,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61.7%,比重比2016年提高5.6個百分點。國、地兩稅收入合計完成74.14億元,其中國稅收入50.52億元,增長33.2%,增速比2016年提高2個百分點;地稅收入23.62億元,可比增長36.4%,增速比2016年提高8.9個百分點。
2.企業效益明顯改善。企業整體盈利能力增強,呈現積極向好的發展勢頭。工業企業經營效益提高。在價格回升、銷售好轉等共同作用下,企業經營明顯改善。2017年,規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28%,比2016年提高2.04個百分點;存貨周轉加快,經營效率提高,12月末,規上工業存貨周轉天數為17.85天,比2016年減少1.37天。商業企業盈利能力較強。限上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實現營業利潤增長66.2%,增速比2016年提高個56.5百分點。服務業新動能加快成長。規上服務業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42.5%和17.8%,分別快于規上服務業35.6個和10.9個百分點。
3.民生福祉持續增進。一是金融機構存貸款穩定增長。12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575.03億元,增長13.8%;其中住戶存款375.31億元,增長11.3%。二是居民收入穩健增長。據調查隊初步統計,全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93元,增長10.3%,剔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3%,快于GDP增速1個百分點。三是財政民生支出增長較快。2017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0.07億元,增長4%。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教育、社保就業等八項涉及民生支出合計增長11.7%,占財政支出的80.1%,比重比2016年提高5.5個百分點。四是就業形勢基本穩定。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5萬人,12月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42%,繼續處于較低水平,比2016年末低0.03個百分點。五是社會保障進一步加強。2017年,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23.98萬人,增長3.4%,各項社會保險基金26.94億元,增長16.6%。
三、運行亮點
1.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富有成效。去產能推進有力。2017年,規上工業產品中,鐵礦石原礦、人造板、鋼材、銅材產量分別下降16.1%、8.3%、28.7%和5.1%。去庫存成效明顯。12月末,規上工業產成品存貨增速(4.8%)比6月末回落9.2個百分點,低于主營業務收入7.7個百分點。2017年,全縣商品住宅去化周期為3.81個月,比2016年縮短了0.11個月。去杠桿步伐穩健。12月末,規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1%,比2016年下降1.2個百分點。降成本成效顯著。2017年,規上工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90.15元,比2016年下降2.31元。補短板力度加大。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中,信息產業、高技術產業投資分別增長23.7%和23.1%,增速比2016年分別提高85.6個和67.4個百分點。
2.經濟增長活力增強。一是市場主體大幅增加。2017年,新登記私營企業4040戶,比2016年增加1250戶,增長44.8%;新登記私營企業注冊資本156.33億元,增長68.4%。新登記內資企業4139戶,增長46.9%,其中服務業企業2337戶,占總數的56.5%,有利于促進全縣服務業發展。二是私營、民營經濟較為活躍。2017年,全縣規上工業中,私營企業實現增加值56.57億元,增長15.4%,快于規上工業3.1個百分點。全縣民營稅收完成52.89億元,增長31.1%,快于兩稅合計增速(同比口徑增速20.1%)11個百分點。三是小微企業增長勢頭較為強勁。2017年,規上小型、微型工業企業合計實現增加值172.37億元,增長18.1%,快于規上工業5.8個百分點,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42.5%,比2016年提高2個百分點。四是私營個體經濟投資保持快速增長。2017年私營經濟完成項目投資147.02億元,增長29.4%,占非房地產項目投資的47.1%,比重比2016年提高6.7個百分點。
3.創新驅動能力增強。不斷夯實科技創新基礎能力,增強創新驅動源頭供給。深入開展創新企業培育、研發機構構建等行動,不斷強化科技創新資金支持,2017年財政支出中科學技術支出增長149.3%,快于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45.3個百分點。據科工信局初步統計,2017年末高新技術企業達135家,比2016年增加83家;省級工程中心26家,比2016年增加15家;1-11月獲得專利授權量1476項,比2016年(1056項)增加420項。進一步實施“人才強縣”戰略,引進與我縣重點領域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發布《博羅縣人才安居暫行辦法》。
4.企業勞動生產率提高。2017年,全縣規上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1]達24.64萬元/人,比2016年(21.85萬元/人)提高12.8%。
四、經濟運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雖然2017年全縣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經濟發展不利因素依然存在,需要引起關注和加以解決。
1.投資后勁不足。一是新開工大項目投資下降。2017年,全縣新開工5000萬元及以上項目完成投資16.38億元,下降34.6%。二是基礎設施投資低位增長。全縣基礎設施投資完成57.58億元,增長1.2%,增速比全市低37.1個百分點。
2.工業經濟困境依存。一是停、減企業影響較大。12月末,全縣停、減產企業達158家,占規上工業企業的32.5%,共拉低全縣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速7.97個百分點。二是增量企業規模小,增長貢獻有限。2017年年度新入庫工業企業108家,其中2017年主營業務收入低于5000萬元的90家,占83.3%;預計全部新入庫企業2017年產值合計55億元,占2017年全縣規上工業產值的3.2%,對2018年全縣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有限。
3.商品房銷售面積減少。房地產業發展受宏觀調控政策影響大,發展的不確定性大。2017年,全縣商品房銷售面積218.71萬平方米,下降18.4%,拉低服務業增加值增長0.34個百分點;房地產業增加值41.72億元,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16.8%,比重比2016年回落0.7個百分點;增長3.8%,增速比2016年回落9.2個百分點。房地產業發展的不確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全縣服務業的發展。
4.服務業結構層次有待提高。全縣服務業基本上以傳統行業為主。2017年,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交通倉儲和郵政業等三個傳統行業增加值合計94.49億元,占全縣服務業增加值的38.1%。在服務業新經濟蓬勃發展、“互聯網+”等不斷改變服務業經營流程、顛覆服務業經營和盈利模式的今天,全縣服務業結構層次有待提升。
主要經濟指標走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