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農業生產環境,開拓進取,扎實工作,全縣農業經濟總體保持穩定增長態勢。
一、農業經濟運行情況
(一)農業生產總體平穩增長
據市局初步核算,2017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3.62億元,增長3.1%,其中:農業產值54.01億元,增長4.3%;林業產值2.54億元,增長4.1%;畜牧業產值22.27億元,下降0.1%;漁業產值3.74億元,增長5.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07億元,增長6.4%。五大行業產值結構為64.6:3.0:26.6:4.5:1.3,除牧業比重比上年下降1.9個百分點之外,農業、林業、漁業、農林牧漁服務業比重分別比上年提高1.1個、0.2個、0.5個和0.1個百分點。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51.3億元,增長3.4%,增速比上年加快0.5個百分點。
(二)農作物生產基本穩定
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114.07萬畝。糧食作物方面,全年糧食播種面積47.36萬畝,下降0.3%;糧食總產量16.03萬噸,下降0.4%。其中谷物面積43.14萬畝,比上年下降0.3%;谷物產量15.11萬噸,下降0.3%。豆類面積1.53萬畝,增長1.9%;豆類產量1691噸,下降4.7%。薯類面積2.68萬畝,下降0.9%;薯類產量3.73萬噸,下降1.9%。經濟作物方面,全年經濟作物種植面積11.96萬畝,下降1.5%。其中油料作物面積10.21萬畝,下降0.1%;油料作物產量1.73萬噸,增長0.4%。甘蔗面積1.35萬畝,下降9.6%;甘蔗產量7.8萬噸,下降6.8%。其他作物方面,其他作物種植面積54.75萬畝,增長1.9%。其中蔬菜面積52.84萬畝,增長2.2%;蔬菜產量88.85萬噸,增長4.4%。
(三)園林水果產量增長較快
2017年,全縣園林水果種植面積18.07萬畝,增長1.9%;水果產量19.07萬噸,增長8.9%。主要產品中,橘類面積2.19萬畝,增長3.7%;橘產量1.98萬噸,增長0.4%。香蕉面積3.7萬畝,增長6%;香蕉產量9.23萬噸,增長9.23萬噸,增長17.9%。荔枝面積5.76萬畝,增長0.9%;荔枝產量3.08萬噸,增長3%。龍眼面積3.6萬畝,增長1.6%;龍眼產量1.95萬噸,增長4.9%。
(四)畜牧業生產略有回落
全縣畜牧業生產情況與上年相比雖有所回落,但產品產量供應充足,滿足了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消費需求。2017年,全縣出欄肉豬81.85萬頭,下降2.2%;家禽出欄量1706.26萬只,增長6.5%。全縣肉類總產量8.41萬噸,下降2.8%。其中豬肉產量6.01萬噸,下降5.5%;牛肉產量666噸,下降34.6%;家禽肉產量2.26萬噸,增長6.9%;禽蛋產量2674噸,增長4.6%;奶類產量1.06萬噸,下降4.5%;全縣水產品總產量達到3.15萬噸,增長5%。
二、農業生產存在的問題
1.農民種植、養殖積極性難以提高。一是農資價格居高不下,糧食價格低迷,不管是種糧還是搞養殖,“成本大、效益低”的現實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二是農業生產受天氣因素影響大,風險相對較高,農民對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三是比較效益相對其他產業低。大部分農民認為務農不如打工,作物種植后,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外出打工,忽視了對田間、地頭作物的管理。
2.畜牧業生產不穩定。一方面農畜產品價格相對不穩定,效益波動大。農戶難于預測市場行情,風險較大,一些抗風險能力不足的中小規模戶、散養戶退出養殖行業。另一方面,近年來不斷加碼的環保政策、法規從產能、飼養結構以及成本等各方面對畜牧市場產生深遠影響。尤其是新《環境保護法》實施后,環評標準的提高導致不符合標準的養殖戶退出市場。畜牧業生產的調整恢復尚需一段時間。
三、工作建議
綜合分析,面對全縣特定的自然條件,為進一步發展全縣農業生產,可以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1.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深挖本土資源優勢,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發展,推動全縣農村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良性互動。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積極培育產業鏈完整的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以現有的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企業,無縫連片發展鄉村旅游。以企業為龍頭,結合種植大戶、養殖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多元化產業融合主體,推廣代養代種、二次返利、利益兜底等合作機制和模式,延伸農業產業鏈條,促進全縣農村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2.建立健全農業信息綜合服務網絡體系。重點建立健全高效統一的縣、鎮(街道)、村三級農業信息綜合服務網絡體系,加強農業信息收集整理和綜合報送,引導農戶主動作為,由被動抗災變為主動抗災,適時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按照市場需求進行養殖。
3.推行種養結合循環養殖模式。推進科學化、生態化養殖模式發展和產業化經營模式創新,形成農牧結合、種養一體的生態循環農業。按照“植物生產、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的思路,實現生產生態協調發展。以大中型畜牧業企業為龍頭,合理布局規模相應的標準化畜牧養殖場,配套畜牧糞便處理利用基礎設施,探索建立“以地定養、以養促種”的種養循環機制,提高畜牧業可持續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