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是“十一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博羅縣加快轉型升級的關鍵一年,全縣上下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緊緊圍繞“建設和諧博羅”的總目標,以加快轉型升級,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全面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為契機,注重穩定發展和加快轉型相結合,經濟增長和民生改善相結合,鞏固優勢和推進創新相結合,妥善解決新矛盾、新問題,奮勇拼搏,創先爭優,圓滿完成了“十一五”規劃和2010年的各項目標任務,經濟社會呈現又好又快的發展局面。
一、綜 合
初步統計,2010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5.2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以下簡稱增長)15.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3億元,增長6.5%;第二產業增加值153.29億元,增長25.1%;第三產業增加值109.7億元,增長6.2%。三大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1.1:48.4:40.5調整為10.9:51.9:37.2。人均生產總值達30602元(預計),增長14.7%。
表1:2006-2010年三次產業比例變化情況
表2:2006-2010年GDP及增幅
單位:億元;%
年末全縣全社會從業人員59.7萬人,增長0.9%。全年新增就業崗位8456個,其中公益性崗位109個,全縣新增就業人員8220人;全縣轉移農村勞動力17069人;期末實有登記失業人數2867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6%。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5.02億元,增長21.3%,人均預算內財政收入1556元,增長20.3%。
表3:2006-2010年一般預算財政收入及增幅
單位:億元;%
全
縣 實現稅收總收入24.85億元,增長21.7%;其中,國稅收入13.96億元,增長18.2%;地稅收入10.89億元,增長26.5%。
表4:2006-2010年稅收情況及增幅
單位:億元;%
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較為突出,傳統產業比重依然較高,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發展仍需進一步加快;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高新技術產值比重較低,戰略性新興產業尚屬起步階段;節能減排壓力依然較大;城鄉發展不平衡,東西部經濟發展差距仍在;物價輸入性上漲壓力較大,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不足等。
二、農 業
糧食產量增收。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7.6萬畝,糧食產量15.44萬噸,增長0.4%。實現農業總產值 52.5億元,農業增加值32.3億元,增長6.5%,增幅比上年快2.7個百分點,創歷史新高;全縣森林面積191.68萬畝,增長12.4%,年末林木蓄積量527.9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48.7%;肉類總產量8.46萬噸,增長10.9%。
表5:2010年主要農產品產量
類別 |
單位 |
實績(萬噸) |
增幅(%) |
糧食產量 |
萬噸 |
15.44 |
0.4 |
油料產量 |
萬噸 |
1.52 |
0.2 |
蔬菜產量 |
萬噸 |
61.73 |
0.8 |
肉類產量 |
萬噸 |
8.24 |
8.0 |
豬肉產量 |
萬噸 |
5.92 |
10.8 |
禽肉產量 |
萬噸 |
2.17 |
1.4 |
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2010年,全縣種糧直接補貼水稻面積53.23萬畝,補貼金額425.81萬元,良種補貼金額887.74萬元,農資綜合直補資金共2608.11萬元。三項補貼資金合計3921.66萬元,現已全部到位,確保強農惠農政策的落實。
農業生產標準化、低碳化邁上新臺階。全縣共有39個企業的59個農產品獲得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有3個品牌獲得省名牌產品稱號,10個品牌獲得市名優產品稱號,李藝金錢龜進入廣東農業產業100強。
科技興農有序推進。全年共舉辦各類型農業技術培訓班350多場次,受訓人次達3萬多人次。2010年全縣具有較大規模和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達41家以上,其中市級以上13家,縣級14家,帶動省內、外農戶數13.5萬戶;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63家,帶動農戶5605戶;大中小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58個,帶動農戶5萬多戶,全縣農產品交易金額超過15億元。
三、工業和建筑業
2010年,全縣完成工業增加值145.93億元,增長25.5%,對GDP的貢獻率達77.6%,拉動GDP增長12.1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4.41億元,增長30.2%。規模以上輕、重工業增加值分別為45.87億元和68.54億元,分別增長29.7%和30.5%;輕、重工業增加值之比由上年的39.1:60.9調整為40.1:59.9。
分經濟類型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下同)。股份制企業成為工業經濟增長的領頭羊,完成增加值29.98億元,增長速度達41%,比規模以上工業快10.8個百分點;從增加值總量上看,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占據了工業總量的半壁江山,完成增加值77.97億元,增長26.3%,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68.1%。
分企業規模來看,小型企業成為拉動工業增長的引擎。小型企業完成增加值66.4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58.1%,增長49.1%,拉動GDP增長8.1個百分點。
分行業來看,八大主要行業保持快速增長。紡織業、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塑料制品業、金屬制品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和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八大行業共完成增加值75.49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
的66%,增長31.5%,拉動GDP增長6.6個百分點。
表6: 2006-2010年工業增加值及增幅情況
單位:億元;%
全年完成建筑業增加值7.36億元,增長16.5%。房屋建筑面積913.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8.37億元,增長29.6%,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0.5個百分點,“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32.9%。分城鄉來看。城鎮投資77.83億元,增長27.3%,增幅比上年慢8.9個百分點,占全社會投資的65.7%,其中房地產投資充當了引擎作用,全年投資24.86億元,增長79.7%,增幅比上年快101個百分點;農村投資40.54億元,增長34.2%,增幅比上年快17.1個百分點,占全社會投資的34.3%。
分地區看,博羅縣東部地區(9個鎮)投資20.11億元,增長34.2%;西部地區(8個鎮)投資96.06億元,增長28%;東、西部地區投資比例由上年的16.6:83.4調整為17.3:82.7。
分產業來看,投資結構趨于優化。規模以上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0.11億元,增長108.4倍;第二產業投資48.9億元,增長16.8%;第三產業投資69.36億元,增長40.1%,高于第二產業投資增幅23.3個百分點。
全年全縣共安排41個重點建設項目,年度計劃總投資30 億元,全年累計完成投資30.44億元,完成全年計劃的101.4%,占全縣固定資產投資的25.7%。
表7:2006-201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情況
單位:億元、%
五、國內貿易和旅游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0.99億元,增長19.2%。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65.04億元,增長19.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5.95億元,增長18.9%。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84.98億元,增長19.6%;住宿餐飲業零售額6.01億元,增長14.6%。
旅游發展跨入發展新階段。成功創建廣東省旅游強縣。全年接待游客429萬人次,增長41%;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6億元,增長53%,上繳稅金1871萬元,增長36%。
表8:2006-2010年旅游接待人數和旅游綜合收入
指標 |
單位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旅游接待人數 |
萬人次 |
190 |
211 |
231 |
304 |
429 |
旅游綜合收入 |
億元 |
2.78 |
3.14 |
3.95 |
5.0 |
7.6 |
六、招商引資和對外經濟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全年招商引資立項207宗。其中,內資投資立項155宗,投資額112.84億元,增長1.36倍;外商直接投資項目合同52宗,增長30%,合同金額1.9億美元,增長10.9%,外商直接實際利用外資2.26億美元,增長24.5%。
出口實現突破性增長。外貿出口總額16.4億美元,增長27.4%?!笆晃濉睍r期年均增長17% 。其中,一般貿易出口3.76億美元,增長47.9%;進料加工出口11.49億美元,增長24.2%;來料加工出口1.14億美元,增長6.3%。
七、民營經濟
初步統計,全縣完成民營增加值140.6億元,增長18.1%,增幅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占全縣GDP的47.6%,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全縣新登記私營企業853家,年末實有4237家;新登記私營企業注冊資本10.92億元,年末累計注冊資本87.77億元。新登記個體工商戶5369戶,年末實有3.35萬戶;新登記個體工商戶注冊資本1.88億元,年末累計注冊資本10.6億元。年末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97家,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的25.2%,實現工業增加值33.62億元,增長40.41%,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9.4%。
表9:2006-2010年民營增加值及增幅
單位:億元;%
八、城市建設、交通和郵電
實施“南北拓展、東西延伸”城市發展思路,東面完成了惠博快速路改造,縣體育中心成為博羅地標;西面按城市景觀大道標準改造惠州大道至云步橋段,博羅新城正加緊建設;南面引進了佳兆業集團開發江南新區;北面正在開展北環一路建設,建成富華新城和縣文化中心一期主體工程。2010年,對飛龍大道、博羅大道、惠博沿江快速路3條道路進行綠化升級改造,博羅大道新建綠化面積
2010年全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20.08億元,增長2.6%。
全縣郵路長度
九、金融保險業
金融存貸款均衡增長。在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條件下,金融機構加大信貸結構調整力度,保持貨幣信貸總量均衡適度增長,有效支持區域經濟發展。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為254.15億元和86.29億元,分別比年初增長16.3%和14%。其中,人民幣存、貸款余額分別為250.98億元和85.73億元,分別比年初增長16.4%和15.4%。在各項貸款中,短期貸款7.86億元。
表10:2006-2010年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貸款余額
單位:億元;%
保險業規模持續快速增長,整體市場運行穩健。全年實現保費收入20273萬元,增長70.3%,其中財產保險保費收入3826萬元,增長62%;人身保險保費收入16447萬元,增長72.4%;全年保險賠款支出2542.7萬元,增長22.2%。其中,財產險賠款支出1924萬元,增長20.2%,人身保險賠款支出618.7萬元,增長29.2%。
十、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創新成效顯著。全縣經省認定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家,被認定為省級民營科技企業4家,市級民營科技企業7家。涉及電子信息,制藥,新材料等行業;全年獲得專利授權量292件,累計獲得專利授權量1842件,其中發明專利58件。
全縣獲得各級科技計劃立項項目61項,其中省、市和縣級分別為6項、22項和33項,共獲省、市財政支持資金1327萬元(含市工程中心配套經費30萬元)。
成功創建教育強縣,同時,13個鎮成功創建成為省教育強鎮,占76.5%。全縣中小學校教學水平被評為優秀等級34所,達標57所;公辦義務教育階段規范化學校有104所,占87.4%。全縣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小學五年鞏固率分別為100%和104.6%,初中畢業生升學率為97%;高中教學質量穩步上升。去年全縣高考本科上線人數首次突破1800人大關,達1830人,增長8.4%。美術、體育、音樂類重點、本科、專科上線人數均居全市各縣(區)第一位,其中美術、體育、音樂類重點、本科、??粕暇€人數分別為34人、463人、968人,分別增長161.5%、20.9%、6.0%;職業和成人教育穩步發展。近3年,全縣共有2059人通過廣播電視大學參加本科、??茖W歷繼續教育;新農村建設大學共舉辦各類培訓6220期,培訓74.7萬人次;農村青年技能培訓班、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班和農村勞動力培訓班共培訓農村青年、農民工、農村勞動力11280人。
表11:2010年全縣各類學校情況
數量(所) |
在校學生(人) |
招生(人) |
畢業生(人) | |
中等專業學校 |
3 |
7249 |
3556 |
1527 |
技工學校 |
2 |
8913 |
3381 |
3328 |
中學 |
46 |
64906 |
22406 |
18929 |
小學 |
131 |
84357 |
16066 |
16939 |
幼兒園 |
64 |
27519 |
21991 |
13094 |
合計 |
246 |
192944 |
67400 |
53817 |
十一、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基礎設建設不斷夯實。全縣17個鎮文化服務中心綜合大樓建設,除1個鎮外其余全部完成;縣文化中心一期工程影劇院、文化館、圖書館“兩館一院”于2011年初投入使用;群眾文化多姿多彩。2010年,開展文藝活動167場,送戲下鄉82場,送電影下鄉3250場,送圖書下鄉1萬冊;送展覽下鄉12場;新建基層流動圖書室8個、農家書屋82個;精品創作成績優異。鄔榕添完成長篇小說《羅浮雙仙》全書32回;由他主編的《博羅民間故事集》一書榮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彭瓊香創作的小品《致命關懷》榮獲廣東省群眾文藝作品評選二等獎;陳鳳群創作的小小說《找個地方完婚》在“第七屆全國微型小說(小小說)年度評選”中獲一等獎;文物和“非遺”工作有新突破。全縣登記不可移動文物302處,其中復查文物點 147 處,新發現文物點155處;完成了“羅浮山葛洪煉丹養生”申報升級“非遺”名錄,“龍舟賽”申報市級第三批“非遺”名錄,“龍舞”申報縣級第二批“非遺”名錄等工作。
全縣有17個文化服務中心;圖書館1個,藏書7萬冊;博物館1個,文物藏品1040件,錢幣2.8萬枚;書店發行圖書163萬冊;全縣廣播站22個,電視發射臺1個。有線電視人口覆蓋率為99.5%,廣播人口覆蓋率為100%。
全縣共有衛生機構50個,床位2378張,衛生技術人員2881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854人,注冊護士1026人,注冊護士同比增加91人。鄉鎮衛生院22間,其中,中心衛生院2間。全縣平均每千人口擁有床位數2.86張,擁有執業(助理)醫師1.03人,擁有注冊護士1.24人。全縣被為省“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
全縣有7個足球場,802個籃球場,68個田徑場,2個游泳場。縣城體育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圓滿承辦廣東省第十三屆運動會的女子籃球和男子足球兩項賽事。全縣33名運動員代表惠州參加了廣東省第十三屆運動會,累計獲得金牌7.5枚,銀牌9枚,銅牌15枚,總分505分,居全市各縣區之首;博羅健兒鄒映影勇奪第十六屆亞運會皮劃艇激流回旋女子單人皮艇金牌,實現了博羅健兒亞運金牌零的突破。全年業余體校共選招學生56名,向省、市體校輸送運動員32名。組隊參加市少賽,籃球項目獲男甲、女甲、男丙三項第一名,女丙第二名,田徑項目獲團體總分第一名。
十二、環境保護
全年安排550萬元對14個企業和單位進行節能技術改造、資源綜合利用、節能示范推廣和政策研究等,同時,對年綜合能耗達萬噸標準煤以上的10家企業列入重點耗能監測對象進行實時監督,關停石灣鎮聯發漂染廠、鵬城漂染廠等2家污染企業;拆除關停吉利水泥廠、洲際建材有限公司、南方水泥廠、華進水泥廠、固力水泥有限公司等5家落后產能企業的立窯水泥生產線,淘汰落后產能130萬噸。全縣共投入建設資金9878萬元,新建城鎮污水處理廠3座,新增配套截污管網
電鍍入園優化升級。目前已有44家電鍍企業簽約遷入龍溪電鍍基地,17家企業投入了試生產,全面完成了第一階段電鍍入園整合工作。
全縣環境質量保持穩定良好。城鎮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全縣一江兩河九庫飲用水地表水源水質符合功能區要求,河涌水質有所改善,城鎮聲環境質量基本符合規劃要求,工業企業固體廢物得到有效處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戶籍人口84.77萬人,同比增加3.4萬人。其中男性人口為42.96萬人,女性人口為41.81萬人。戶籍總人口中農業人口為59.8萬人,占70.5%,非農業人口為24.96萬人,占29.5%。人口出生率為12.59‰,同比上升0.7個千分點;死亡率為5.18‰,上升0.06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41‰,上升0.64個千分點。
初步統計,2010年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2690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065元,分別增長14.3%和1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8%和14.3%。
表12:2006-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和在崗職工年平均收入及增幅
單位:元;%
年末全縣企業參加養老保險 10.25萬人,下降13 %;參加失業保險3.38萬人,下降86%;參加醫療保險13.88萬人,增長19%;參加工傷保險10.43萬人,下降10%;參加生育保險5.63萬人,下降44 %。全年共征繳各項社會保險基金5.37億元,下降10%。
民生建設再上新臺階。在金融危機爆發后,果斷出臺25條刺激經濟和惠民措施,確保了經濟發展與民生建設同步發展。一是農村公共設施建設方面。實施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縣新增財力70%以上用于新農村建設;二是低收入群體脫貧致富方面。在全縣開展扶貧“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工作,投入扶貧資金6600萬元,13個省級貧困村、2086戶農戶實現脫貧;三是在關愛貧困殘疾人方面,推行“整村推進殘疾人脫貧工程”,目前,已在福田鎮福田村、石壩鎮吉石村、羅陽鎮田牌村全面實施該項惠民工程,已有70多戶貧困殘疾人家庭基本實現脫貧,全年有483位白內障患者免費接受了康復復明手術;四是農村底保標準由125元提高到208.34元,城鎮低保標準由169元提高到280元。
年末全縣共有敬老院16間,社會福利院1間,光榮院1間,共收養611人。全年各類救濟總人數22412人,低保對象19734人,全年發放低保金1963.5萬元,社會救濟對象得到應保盡保。全年福利彩票銷售額達7770萬元,增長71.9%;優撫革命傷殘人員122人,增加了優撫經費和“五保戶”保障經費。
注:1、本公報統計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
2、公報中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