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羅縣統計局
(
2014年,面對國內經濟“三期疊加”的新常態,全縣上下認真踐行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珠三角地區“九年大跨越”戰略和市委市政府關于盡快進入珠三角第二梯隊目標的決定,加快推進城鄉統籌、區域協調和就業促進等工程建設進程,全縣經濟運行穩中趨升,圓滿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一、綜 合
據市統計局核定,2014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GDP)501.0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以下簡稱增長)14.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3.76億元,增長4.9%;第二產業增加值275.53億元,增長21.1%;第三產業增加值181.75億元,增長5.3%。三大產業結構為8.7:55:36.3。人均GDP47262元,按平均匯率折算為7694美元,增長13.6%,繼續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全年新增就業崗位1.56萬個,其中公益性崗位415個;全年新增就業人員1.35萬人,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0.31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39%以內。
全縣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3.92億元,增長24.1%。其中,稅收收入22.34億元,增長12.3%,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65.9%。
圖1 2014年各產業增加值及增幅
圖2 2014年博羅地區生產總值構成
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51.64億元,增長21.9%,其中教育支出14.7億元,增長13.5%,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28.5%。
全縣完成稅收50.45億元,增長10.6%,其中國稅25.59億元,增長11.5%;地稅24.86億元,增長9.8%。
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外需仍較疲弱,消費市場仍較低迷, 房地產市場不景氣以及經濟轉型升級壓力加大。
二、農 業
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112.01萬畝,比上年增加1.88萬畝,增長1.7%;全年糧食種植面積47.08萬畝,比上年增加0.08萬畝,增長0.2%;油料播種面積10.3萬畝,增長1.1%;蔬菜播種面積49.74萬畝,增長4%。
全年糧食產量16.12萬噸,比上年增加1.07萬噸,增長7.1%。其中稻谷產量10.99萬噸,增長11.4%;晚稻產量6.11萬噸,增長23%;早稻產量4.88萬噸,下降0.5%。
全年肉類產量8.86萬噸,比上年增加0.15萬噸,增長1.7%。其中豬肉產量6.68萬噸,增長4%;禽肉產量2.01萬噸,下降5.3%。
表1 2014年主要農產品播種面積及產量
項 目 | 單位 | 2014年 | 增長± |
糧食播種面積 | 萬畝 | 47.08 | 0.2 |
#水稻播種面積 | 萬畝 | 31.11 | -1.6 |
晚稻播種面積 | 萬畝 | 17.04 | -3.6 |
油料播種面積 | 萬畝 | 10.30 | 1.1 |
蔬菜播種面積 | 萬畝 | 49.74 | 4.0 |
糧食產量 | 萬噸 | 16.12 | 7.1 |
#水稻產量 | 萬噸 | 10.99 | 11.4 |
晚稻產量 | 萬噸 | 6.11 | 23.0 |
油料產量 | 萬噸 | 1.70 | 1.4 |
蔬菜產量 | 萬噸 | 76.99 | 5.5 |
肉類產量 | 萬噸 | 8.86 | 1.7 |
#豬肉產量 | 萬噸 | 6.68 | 4.0 |
禽肉產量 | 萬噸 | 2.01 | -5.3 |
三、工 業
2014年,全縣完成工業增加值265.9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21.7%,對GDP的貢獻率達83.1%,拉動GDP增長11.7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45.1億元,增長24.4%。
分經濟類型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下同),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比重最大,是拉動工業增長的主要動力,完成增加值155.46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63.4%,比上年提高2.5個百分點。
分企業規模看,微型和小型企業增長速度最快,合計完成增加值100.84億元,分別增長75.4%和28.5%,增幅分別快于整體規模以上工業51個和4.1個百分點。
分行業來看,主要行業持續快速增長。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完成增加值57.45億元,增長14.7%;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完成增加值23.74億元,增長18.9%;金屬制品業完成增加值18.81億元,增長51.9%;橡膠和塑料制品業完成增加值14.95億元,增長43.1%;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3.34億元,增長31.1%;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完成增加值2.28億元,增長91.3%。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生產中成藥3859噸,增長13.5%;紙制品1.09萬噸,增長6.7%;飼料61.8萬噸,與上年持平;電子元件33.15億只,增長15.8%;印制電路板346.8萬平方米,增長23.8%。
表2 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
指 標 名 稱 | 2014年 | 增長± |
服裝(萬件) | 3716.2 | 23.9 |
紙制品(噸) | 10920.5 | 6.7 |
涂料(噸) | 7695.0 | -8.4 |
中成藥(噸) | 3859.0 | 13.5 |
塑料制品(噸) | 105420.9 | 10.3 |
水泥(萬噸) | 585.1 | 10.0 |
電子元件(萬只) | 331497.6 | 15.8 |
飼料(萬噸) | 61.8 | 0.0 |
印制電路板(萬平方米) | 346.8 | 23.8 |
自來水生產量(萬立方米) | 6666.0 | 15.0 |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230.4億元,增長23%。其中:第一產業投資1.71億元,增長93.8%;第二產業投資80.99億元,增長24.7%;第三產業投資147.7億元,增長21.6%。
表3 2014年固定資產投資構成
項 目 | 2014年 (萬元) | 增長± |
固定資產投資額 | 2303999 | 23.0 |
#第一產業 | 17091 | 93.8 |
第二產業 | 809870 | 24.7 |
工業 | 809870 | 24.7 |
第三產業 | 1477038 | 21.6 |
房地產開發 | 746687 | -8.8 |
#基礎設施 | 394355 | 32.1 |
全縣68宗重點建設項目進展順利,全年累計完成投資72.31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13.3%。其中,16宗市屬以上重點建設項目共完成投資34.18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18.3%。
五、國內貿易和旅游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6.97億元,增長10.5%。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10.53億元,增長10.9%;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6.45億元,增長7.4%。分行業看,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分別實現零售額24.06億元、103.35億元、0.89億元和8.68億元,分別增長10.3%、10.3%、10.7%和8.2%。
2014年,全縣大力推進旅游建設,獲評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一是推進環羅浮山旅游經濟帶開發建設,打造大羅浮旅游圈,分批開通了環羅浮山旅游專線巴士車。二是以創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為平臺,開發鄉村旅游基地。三是宣傳推廣本地旅游,積極參與市旅游局組織的外省、市旅游推介會,利用官方微信平臺開展宣傳推介活動。四是開展鄉鎮農特產品展銷會,將特色農業和現代旅游業結合,羅浮山舉辦“五一”農特產品展銷會;龍華和公莊舉辦了荔枝文化旅游節;湖鎮和石壩分別舉辦了航天農業科技示范場展覽會和甘蔗節。全年接待游客761.45萬人次,增長10.7%;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4.11億元,增長18.2%,上繳稅金3715.18萬元,增長16.4%。
六、招商引資和對外經濟
全年引進內外資項目130宗,其中內資項目88宗,外商直接投資項目合同42宗。內資項目合同金額284.9億元,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4.9億美元,增長6.2%,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利用外資3.33億美元,增長5.4%。
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31.4億美元,下降27.9%。其中:外貿出口總額22.42億美元,下降24.6%。出口額中,一般貿易出口6.91億美元,增長11.5%;進料加工出口14.93億美元,下降3.6%;來料加工出口0.57億美元,下降8%;進口總額8.98億美元,下降35.1%。
七、民營經濟
2014年,全縣積極落實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加強民營企業金融服務,增強民營經濟活力、提高民營經濟競爭力;為中小微企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及時、便捷、周到、有效的服務,引導中小微民營企業加快發展和轉型升級。全年新增民營企業1597家,比上年增加603家,累計注冊民營企業9091家,增長21.3%;新增注冊資金42.1億元,比上年增加25.7億元,累計注冊資金為150.6億元,增長38.7%。
全年民營經濟增加值240.36億元,增長10%,占全縣GDP的4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民營增加值90.44億元,增長14.8%。民營稅收總額30.87億元,增長13.1%,快于全縣稅收增速2.5個百分點。
八、城市建設、交通和郵電
全縣城市建設工作有序推進。縣城建成區面積22.96平方公里,增長0.7%。今年以來,我縣深入實施全省首個“多規融合”的縣級發展規劃建設——博羅縣發展建設規劃<2012-2030年>》,重點建設大羅浮山旅游區、濱江優化發展區和東部加快發展區等“三個功能區”。榮獲全國縣級文明城市提名資格、中國十佳深呼吸小城、中國十佳宜居縣等稱號,“宜居宜業宜游宜休閑” 的山水田園城市面貌進一步凸顯。
縣域交通服務更加完善。從莞高速、汕湛高速博羅段等項目建設扎實推進,惠州大道西擴工程基本建成通車,縣道193線、216線升級改造全面完成,縣道195線、觀麻公路升級改造進展順利。全年建設新農村公路250公里。全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39.9億元,增長4.3%。全縣郵電通信業務收入10億元,下降21.6%。其中,電信業務收入9.6億元,下降22.4%;郵政業務收入0.4億元,增長5.5%。年末電話用戶143.8萬戶,其中固定電話19.2萬戶。
九、金融業
金融機構隊伍不斷壯大,存貸款余額攀升。在2013年引進平安銀行的基礎上,2014年再引進一家私營銀行——長江村鎮銀行,金融機構隊伍逐漸發展壯大,金融機構主體日益多元化、機構性質更趨多樣化。全年實現金融業增加值10.69億元,增長16.2%。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余額405.74億元,增長5.1%,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90.33億元,增長7.1%;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貸款余額203.91億元,增長25.1%。其中,短期貸款29.26億元,增長99.5%。
十、科學技術和教育
全縣經省認定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3家,全縣省級民營科技企業7家。全年獲得專利授權量527件,比上年減少72件;獲得縣級科技計劃立項項目35項。
全縣336所學校,其中幼兒園88所,小學191所,中學52所,技工學校2所,中等專業學校3所。2014年,全縣高考再創佳績,重點本科上線人數首次突破400大關,達416人,比去年增加147人,大幅增長54.6%;本科上線人數達2869人,比去年增加292人,同比增長11.3%。
順利完成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國家級督導評估。全面落實學生資助政策,全年共發放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費補助資金共53.02萬元,惠及1928名學生。進一步提升教育惠民服務能力,啟動育英學校和實驗學校改制工作以及羅陽二小與羅陽五小合并辦學等工作。
順利通過省“社區教育實驗區”督導驗收。博羅社區教育機構授牌,博羅社區教育網開通,社區教育機構面向轄區內所有居民免費開放。成立縣社區學院、18所社區學校和34所社區學習站,同時吸納社會公益社團參與社區教育活動,進一步推進博羅社區教育的發展。
十一、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穩步發展。2014年,全縣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一是整合利用社區服務中心、老年大學、學校少年宮等陣地資源,構建寬領域、多層次、立體化道德講堂網絡體系,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以《經典頻道》為載體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并不斷擴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受眾面。三是引導群眾自己開辦“博仁文化學堂”,定期組織開展道德宣講、核心價值觀宣講等活動。全縣有道德講堂11大類型共513間,已建成7間“博仁文化學堂”。四是通過評選“十大好人好事”、“十大孝養子弟”、“十大公益人物”等道德模范,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氛圍。截止2014年,全縣共有30人次被評為“感動惠州”人物和惠州好人、廣東好人、全國好人。
精神文化服務加強。縣文化中心二期建設順利推進,全縣共有圖書館1個,藏書29.23萬冊;博物館1個,文物藏品1025件/套,錢幣2.81萬枚。圖書館免費提供文獻資源借閱,文化館開設舞蹈班、美術班、曲藝班、瑜伽班等各類免費藝術培訓班。
群眾性文體活動廣泛開展,文化惠民進一步加強。17個鄉鎮建有文化服務中心和文體廣場,建有農家書屋371家,村級文化室377間。開展“四下鄉”活動,全年送書下鄉2800冊、送戲下鄉35場、送展覽下鄉10次和送電影下鄉4000余場。
廣播電視事業穩步發展。全縣廣播站22個,電視發射臺1個。電視人口和廣播人口覆蓋率均為100%。深入開展送文化、送電影、送戲下鄉活動。全年電影放映4356場次,觀眾達40萬人次。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全縣共有衛生醫療機構134家,比上年增加5家。床位3352張,比上年增加155張。衛生技術人員4066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405人,注冊護士1635人。全縣平均每千人口擁有床位數3.91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74人,擁有注冊護士1.91人。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醫院和縣婦幼保健院三家試點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
體育事業不斷進步。全縣有2個足球場,993個籃球場,12個田徑場,30個游泳場。建成各類體育場地2181個,體育設施總場地面積達164萬平方米。體育組織和健身站點不斷壯大。發展成立體育總會、老年人體育協會、籃球協會、羽毛球協會等各類體育社團15個,建立體育活動團體120支。
十二、環境保護
全縣森林面積190.74萬畝,比2013年增加1.26萬畝;森林覆蓋率為50.19%,比上年提高0.33個百分點。
2014年,全縣繼續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完善生態文明體系。一是推進生態縣創建工作,截止至2014年,全縣共10個鎮成功創建為省級生態鎮。二是加強建設項目環保管理,通過分區環境管理,實施差別化的資源環境準入和管理政策,對全縣現有工業園區進行污染調查,收集相關材料。三是加快推進東江流域整治工作,對全縣電鍍企業實施限期治理,完成電鍍企業整治130家。全年單位GDP能耗下降3.68%,單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8.87%。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全縣常住人口106.28萬人,城鎮化率53.04%;全縣戶籍人口86.1萬人。其中男性人口為43.66萬人,女性人口為42.45萬人。戶籍總人口中農業人口為61.59萬人,占71.5%,非農業人口為24. 51萬人,占28.5%。人口出生率為12.93‰,比上年下降0.03個千分點;死亡率為5.95‰,比上年提高0.88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98‰,比上年下降0.91個千分點。
初步統計,全年博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萬元,增長10.1%。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萬元,增長9.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萬元,增長10.5%。
年末全縣參加養老保險30.04萬人,增長4.2%;參加醫療保險24.74萬人,增長4.6%;參加工傷保險22.17萬人,增長2%;參加生育保險24.74萬人,增長4.6%。全年共征繳各項社會保險基金14.99億元,增長21.9%。
民生建設取得新成效。一是民生投入不斷加強。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支出中,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文化體育與傳媒、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合計支出28.69億元,增長24.7%,增幅比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支出高出2.8個百分點,占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55.6%,比重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二是公共租賃住房建設、危房改造工程加快推進,2013年的100套公共租賃住房基本建成,2014年動工建設240套公共租賃住房。三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綜合改革工作穩步推進,在鞏固過去兩年成果基礎上,全年共實施和完成113宗項目,城鄉、區域、群體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縮小。縣社會服務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全縣所有行政審批及公共服務事項全部進駐中心統一辦公,實現“一樓式辦事、一窗式收費、一站式服務”。
全年救濟低保、五保和“三無”對象總人數1.61萬人。其中城鎮低保人數1267人,農村低保人數12541人,全年共發放低保金4456.98萬元,增加124.9萬元,增長2.9%,社會救濟對象得到應保盡保。
注:1.本公報統計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
2.公報中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
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3.衛生醫療機構數不包括衛生室(衛生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