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羅縣統計局
(2016年3月4日)
2015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全縣上下認真貫徹落實省、市的部署要求,積極應對困難挑戰,深化改革創新。圍繞“十二五”規劃發展目標, 千方百計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全縣經濟保持穩中有進的良好發展態勢,社會民生持續改善,城鄉一體化科學發展,圓滿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
一、綜 合
據市統計局核定,2015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GDP)547.1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以下簡稱增長)14.1%(見圖1),2011-2015年年均增長14.1%。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3.9%、20.5%和5.7%,三次產業結構為8.4:54.1:37.5,與2010年相比,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比重分別下降2.2個、提高2.1個和提高0.1個百分點(見圖2)。人均GDP51365元,增長13.5%。
全年新增就業崗位1.57萬個;全年新增就業人員1.2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0.31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34%以內,比上年下降0.05個百分點。
圖1 2011-2015年博羅地區生產總值及增幅
圖2 2011-2015年博羅地區生產總值構成
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實現“十二五”期間翻番。全年完成財政預算收入37.36億元,比上年增長10.1%;2011-2015年年均增長20%。其中,稅收收入22.76億元,增長1.9%,占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60.9%。
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73.98億元,比上年增長43.3%,2011-2015年年均增長24.9%。其中教育支出16.74億元,增長13.9%,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22.6%。(見圖3)
圖3 2011-2015年博羅公共財政預算收支情況
全縣完成總稅收54.3億元,比上年增長7.6%,2011-2015年年均增長16.9%。國稅、地稅收入雙雙實現“十二五”期間翻番,其中國稅28.89億元,比上年增長12.9%,2011-2015年年均增長15.7%;地稅25.4億元,比上年增長2.2%,2011-2015年年均增長16.5%。(見圖4)
圖4 2011-2015年博羅稅收收入情況
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房地產業發展不穩定,第三產業發展較慢以及節能降耗壓力加大。
二、農 業
全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11.72萬畝,比上年減少0.29萬畝,下降0.3%;全年谷物播種面積43.31萬畝,比上年減少0.02萬畝;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0.21萬畝,下降0.9%;蔬菜播種面積50.01萬畝,增長0.5%。
全年谷物產量15.38萬噸,比上年增加0.05萬噸,增長0.3%。其中稻谷產量11.05萬噸,增長0.6%;玉米產量4.32萬噸,下降0.2%。
全年肉類總產量8.87萬噸,增長0.1%。其中豬肉產量6.59萬噸,下降1.3%;家禽肉產量2.11萬噸,增長4.9%。全年奶類產量1.05萬噸,增長35.1%;禽蛋產量0.26萬噸,增長5.6%。(見表1)
表1 2015年主要農作物及畜牧業生產情況
項 目 |
單位 |
2015年
|
增長± |
農作物總播種面積 |
萬畝 |
111.72 |
-0.3 |
#谷物播種面積 |
萬畝 |
43.31 |
0.0 |
油料作物播種面積 |
萬畝 |
10.21 |
-0.9 |
蔬菜播種面積 |
萬畝 |
50.01 |
0.5 |
谷物產量 |
萬噸 |
15.38 |
0.3 |
#稻谷產量 |
萬噸 |
11.05 |
0.6 |
玉米產量 |
萬噸 |
4.32 |
-0.2 |
油料產量 |
萬噸 |
1.70 |
0.1 |
蔬菜產量 |
萬噸 |
80.55 |
4.6 |
肉類總產量 |
萬噸 |
8.87 |
0.1 |
#豬肉產量 |
萬噸 |
6.59 |
-1.3 |
家禽肉產量 |
萬噸 |
2.11 |
4.9 |
奶類產量 |
萬噸 |
1.05 |
35.1 |
禽蛋產量 |
萬噸 |
0.26 |
5.6 |
三、工 業
2015年,全縣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298.5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3.2%,2011-2015年年均增長21.9%。(見圖5)
圖5 2011-2015年博羅規上工業增加值及其增幅
分經濟類型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下同),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比重最大,是拉動工業增長的主要動力,完成增加值190.17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63.7%,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
分企業規模看,小型企業增長速度最快,完成增加值120.51億元,增長30.8%,增幅快于整體規模以上工業7.6個百分點。
分行業來看,主要行業持續快速增長。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完成增加值64億元,增長10.9%;金屬制品業完成增加值30.16億元,增長60.5%;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完成增加值25.75億元,增長17.8%;橡膠和塑料制品業完成增加值20.97億元,增長37.2%;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完成增加值17.76億元,增長16.3%;紡織服裝、服飾業完成增加值17.22億元,增長28.6%;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完成增加值16.6億元,增長27%。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生產中成藥0.5萬噸,增長28.3%;紙制品1.21萬噸,增長11.1%;飼料73.2萬噸,增長18.6%;電子元件30.71億只,下降7.4%;印制電路板372萬平方米,增長7.3%。(見表2)
表2 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
指 標 名 稱 |
2015年 |
增長± |
|
服裝(萬件) |
4353.7 |
17.6 |
|
紙制品(噸) |
12135.8 |
11.1 |
|
涂料(噸) |
8321.0 |
8.1 |
|
中成藥(噸) |
4949.6 |
28.3 |
|
塑料制品(噸) |
107095.0 |
1.6 |
|
水泥(萬噸) |
639.7 |
9.3 |
|
電子元件(萬只) |
307071.5 |
-7.4 |
|
飼料(萬噸) |
73.2 |
18.6 |
|
印制電路板(萬平方米) |
372.0 |
7.3 |
|
自來水生產量(萬立方米) |
7381.0 |
10.7 |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285.29億元,比上年增長23.8%,2011-2015年年均增長23.2%(見圖6)。其中:第一產業投資2.61億元,增長52.9%;第二產業投資130.09億元,增長60.6%;第三產業投資152.59億元,增長3.3%(見表3)。
圖6 2011-2015年博羅固定資產投資及其增幅
表3 2015年固定資產投資構成
項 目 |
2015年投資額 (萬元) |
增長± |
|
固定資產投資額 |
2852872 |
23.8 |
|
#第一產業 |
26130 |
52.9 |
|
第二產業 |
1300888 |
60.6 |
|
#工業 |
1300888 |
60.6 |
|
第三產業 |
1525854 |
3.3 |
|
#房地產開發 |
514764 |
-31.1 |
|
基礎設施 |
457029 |
15.9 |
全縣74宗重點建設項目進展順利,全年累計完成投資49.01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76%。其中,18宗市屬以上重點建設項目共完成投資32.32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11.4%。
五、國內貿易和旅游
2015年,全縣全方位激發消費需求。一是助力企業拓展銷路,積極組團參加惠州產品澳大利亞展覽會、杭州展銷會等活動,舉辦鄉鎮農特產品展銷會等活動,推進“農超對接”市場工程。二是培育農村消費市場,深入推進“萬村千鄉”、“農村淘寶”市場工程,積極培育消費新增長點。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9.31億元,增長9%,2011-2015年年均增長12.8%(見圖7)。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20.48億元,增長9.7%;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8.83億元,增長6.3%。分行業看,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分別實現零售額37.56億元、102.07億元、0.97億元和8.7億元,分別增長33.1%、2.8%、1.2%和2.8%。
圖7 2011-2015年博羅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及其增幅
2015年,全縣旅游產業發展勢頭進一步增強。五礦·哈斯塔特和航天育種示范基地先后獲評國家4A和3A級景區;環羅浮山旅游繁榮發展,成功承辦第六屆(惠州)東坡文化節暨第八屆惠州旅游節閉幕式;舉辦羅浮山登山賽、千人盆菜宴、福田菜心節、石壩甘蔗節、汽車越野賽等節慶活動;進一步加大鄉村旅游政策扶持力度,出臺扶持鄉村旅游景區(點)建設發展實施意見;積極推動福田鎮和柏塘鎮參與全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創建活動,同時推進金樺葡萄園、玉蘭新發現農場、田牌村參與省級示范點創建活動。2015年,再次入選省縣域旅游綜合競爭力十強縣。全年接待游客832.72萬人次,增長9.4%;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0.29億元,增長25.6%。
六、招商引資和對外經濟
2015年,全縣招商引資更注重提高實效。全年共引進內外資項目177宗,其中內資項目127,比上年增加39宗,外商直接投資項目合同50宗,比上年增加8宗。內資項目合同金額363億元,增長27.4%;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2.7億美元,下降44.9%,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利用外資1.2億美元,下降64%。
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32.96億美元,增長5%。其中:外貿出口總額23.8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6%,2011-2015年年均增長6.5%(見圖8)。進口總額9.0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011-2015年年均下降4%。
圖8 2011-2015年博羅出口總額及其增幅
七、民營經濟
2015年,全縣繼續健全體制機制,不斷優化發展環境,積極落實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加強民營企業幫扶、協調和金融服務,鼓勵和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創新,提高民營經濟競爭力,全縣民營經濟保持了健康、平穩、較快的發展態勢。全年新增民營企業1819家,比上年增加222家,累計注冊民營企業10910家,增長20%;新增注冊資金53億元,比上年增加10.9億元,累計注冊資金為204億元,增長35.2%。
全年民營經濟增加值263.86億元,增長14.2%(見圖9),占全縣GDP的48.2%,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民營增加值111.16億元,增長25.5%,快于整體規上工業增加值2.3個百分點。民營稅收實現33億元,增長6.9%,其中國稅、地稅收入分別增長17.9%和1.6%。
圖9 2011-2015年博羅GDP及民營經濟增加值增幅
八、城市建設、交通和郵電
全縣城鄉建設工作有序推進。縣城建成區面積24.06平方公里,增長4.8%。2015年,全面修編完成縣城總體規劃和各鎮總體規劃,提升功能區城鎮規劃建設水平。嚴格按照各功能區的定位和新型城鎮化的要求,加快推進各鎮中心區建設,提升建設檔次,加快城鎮化進程。產業集聚區擴容提質,博東科技園、石灣汽車產業園成功納入省級產業轉移園,突出以產興城、產城融合,打造城鎮建設新亮點。緊扣環羅浮山旅游經濟帶建設,圍繞“文化旅游、生態發展”推進打造福田、長寧、龍華、橫河、湖鎮、柏塘、公莊等一批風格各異的嶺南名鎮、生態鎮、特色鎮。
交通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汕湛博羅段高速成功通車,進一步推進從莞、武深高速博羅段以及博深高速義和、蘇村出口路等項目建設;啟動東坡大道、羅浮山黃龍大道擴建工程,推進龍橋大道改建工程等項目建設,提高互聯互通水平。進一步推進縣道升級改造、各鎮市政道路、村道硬底化建設,不斷加密功能區內部交通網絡。2015年,全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15.74億元,增長5.4%。全縣郵電通信業務收入8.33億元,下降16.7%。其中,電信業務收入7.87億元,下降18%;郵政業務收入0.46億元,增長15.5%。年末電話用戶130.4萬戶,其中移動電話112.8萬戶。
九、金融業
金融業較快發展,改革創新不斷深化。2015年再引進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招商銀行,金融機構隊伍逐漸發展壯大。不斷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創新,以建設“信用村”、“助農取款”網點等路徑推進普惠金融多層次發展,助力鄉鎮統籌發展。全年實現金融業增加值13.08億元,比上年增長3%,2011-2015年年均增長12.5%,快于第三產業年均增速1.5個百分點。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余額424.43億元,比上年增長4.6%,2011-2015年年均增長11.1%。其中,儲蓄存款余額309.06億元,比上年增長5.9%;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貸款余額227.1億元,比上年增長11.4%,2011-2015年年均增長21.5%。其中,短期貸款34.4億元,比上年增長17.6%。
十、科學技術和教育
2015年,全縣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存量提質,增量選優,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扶持力度。全縣經省認定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2家,比上年增加10家;全縣民營科技企業10家,其中省級民營科技企業6家,市級民營科技企業4家。全年獲得專利授權量1802件,比上年增加1275件,增長2.42倍;獲得各級科技計劃立項項目25項,其中市級7項,縣級15項。
2015年,全縣新增1所本科院校,填補了縣內高等院校的空白,共有266所學校,其中幼兒園110所,小學98所,普通中學52所,技工學校2所,中等專業學校3所。2015年,全縣高考取得新突破,應屆生重點上線人數385人,比上年增加67人,增長 21.1%;普通本科以上上線人數2236人。2015年,成功創建“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
繼續推進教育服務均等化,努力實現教育公平。全面落實各類學生教育免費與資助工作,提升農村義務教育生均教育進給標準;實施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計劃,小學和初中補助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年 1000 元和1250 元;提高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國家助學金標準至 2000 元;加大職業技術教育經費保障力度和中職學生教育補助力度,免學費補助標準提升至每生3500 元/年,一、二年級在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國家助學金標準提升至2000 元/年。
十一、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穩步發展,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本地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打造了羅陽鎮觀背村“文化部落”、上良村小組“百善村”等精神文明品牌。
文化設施逐步完善。2015年,博物館順利搬遷至縣圖書館三樓,館內設有展廳,文物庫房,常年舉辦展覽活動。全縣共有圖書館1個,藏書29.23萬冊;博物館1個,文物藏品1025件,錢幣2.81萬枚。17個鄉鎮建有文化服務中心和文體廣場,共有農家書屋377家。縣文化館開設各類免費藝術培訓班,全年培訓學員 800余人;17 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全面實施免費開放。
群眾性文體活動廣泛開展,文化惠民服務進一步加強。深入開展“四下鄉”活動,全年開展以“文明鄉村·百姓歡樂行”為主題的送戲下鄉 10 場,送書下鄉 2800 冊,送展覽下鄉 9 期,農村放映隊全年送電影下鄉 3644 場次,觀眾達116.6萬人次。開展“博羅大舞臺”活動,全年舉辦“中國夢·博羅情”春節游園、“共筑文明城·炫舞追夢”舞蹈專場等 12 場群眾性文藝演出活動。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全縣共有衛生醫療機構139家,比上年增加5家。床位3734張,比上年增加382張。衛生技術人員4875人,比上年增加809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400人,注冊護士1699人。全縣平均每千人口擁有床位數4.28張,比上年增長9.5%;平均每千人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5.59人,比上年增長17.8%;平均每千人口擁有注冊護士1.91人,比上年增長2.1%。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優化醫療服務水平,大力開展平價醫院、平價診室、平價藥包“三平 ”醫療服務;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全縣醫療衛生單位改造房屋和設施 2.13萬平方米,總投入 2339.5 萬元;購置醫療衛生單位的設備購置 330 件,總投入3218 萬元;鎮衛生院改造房屋和設施 1.93萬平方米,龍溪鎮衛生院新院住院大樓建設投入使用。
體育事業不斷進步。全縣有23個體育場館,2個足球場,1051個籃球場,14個田徑場,30個游泳場。體育組織和健身站網絡組織不斷發展,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不斷壯大,實現了全縣所有鎮均在網上注冊成立社會體育指導員服務站的目標。村級體育設施不斷完善,全年共為 137 個行政村或自然村增配籃球架 67 副、乒乓球臺 200 張等體育器材。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全年舉辦迎春足球賽、賀歲象棋賽等 10 次體育健身活動。
十二、環境保護
全縣森林面積225.3萬畝,林木蓄積量886.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53.18%。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創建國家級生態縣為契機,深入推進“清潔先行、清水治污、綠滿家園”等美麗鄉村三大行動,推進景觀林帶建設和生態修復,植樹20多萬棵,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優化,入選中國十佳深呼吸小城和十佳宜居縣。強力推進重污染行業整治,非法禽畜養殖廠整治、“兩違”整治、河涌整治。啟動建設鎮級污水處理廠4座,實現鎮級污水處理廠全覆蓋;建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42座;清理養殖場950家,全面完成禁養區養殖場清理工作;整治榕溪瀝、小金河(博羅段)、沙河、公莊小溪河等37條大小河涌共204.53公里,水質明顯改善。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中,節能環保支出1.4億元,增長55.5%。全年單位GDP能耗下降9.82%,單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25.34%。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全縣常住人口106.75萬人,城鎮化率55.67%;全縣戶籍人口88.38萬人。其中男性人口為44.82萬人,女性人口為43.56萬人。戶籍總人口中農業人口為49.51萬人,占56%,非農業人口為38.87萬人,占44%。人口出生率為12.75‰,比上年下降0.18個千分點;死亡率為5.79‰,比上年下降0.16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96‰,比上年下降0.02個千分點。
全年全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萬元,增長10.5%。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萬元,增長10.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萬元,增長10.2%。
醫療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城鄉居民參保工作逐步推進。年末全縣參加養老保險31.69萬人,增長5.5%;參加醫療和生育保險24.02萬人,下降2.9%;參加工傷保險22.55萬人,增長1.7%;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68.34萬人,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4.78萬人。全年共征繳各項社會保險基金20.82億元,增長38.9%。
民生投入進一步加大,民生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中,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文化體育與傳媒、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城鄉社區支出合計支出40.24億元,增長31.1%,占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54.4%。
積極開展各類救濟服務,社會救濟對象得到應保盡保。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 550 元,比上年增加68元。全年救濟低保、五保和“三無”對象總人數1.65萬人,比上年增加447人。其中城鎮低保人數1282人,農村低保人數12975人,全年共發放低保金4820萬元,增加363.8萬元,增長8.1%。
注:1.本公報2015年統計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2011-2014年數據根據2013年全國第三次經濟普查數修訂;
2.公報中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3.衛生醫療機構數不包括衛生室(衛生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