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為增強廣大師生對博羅文化遺產的自豪感、榮譽感,培養學生對博羅傳統文化的興趣,激發廣大師生學習優秀地域文化的熱情和積極性,豐富和活躍校園文化生活,12月21日,由博羅縣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主辦,博羅縣博物館承辦,博羅縣華僑中學協辦的“文化遺產進校園”系列活動走進僑中。此次活動內容精彩紛呈,為僑中師生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盛宴。
精美的圖文展覽吸引了眾多在校師生駐足參觀學習,一張張圖片喚起了大家對家鄉文化碎片的記憶。
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博羅歷史文化悠久,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辟土開疆,創造財富,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物古跡。本展覽分為 “優美的文物古跡”、“豐富的館藏文物”兩大部分,通過豐富的圖片資料和文字說明,詳細地介紹了博羅的古跡、文物。
如羅陽鎮的橫嶺山墓地,羅浮山景區內的東坡亭、摩崖石刻、會仙橋、洗藥池,長寧鎮的沖虛觀、酥 觀,龍溪鎮的銀崗古窯場,湖鎮鎮的顯崗窯址,公莊鎮的黃蓉閣神道碑位……看到這些家門口的文物古跡,師生們熱情高漲。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如出土于公莊鎮的春秋時代勾連云雷紋銅編鐘,是目前廣東省內年代最為久遠,音質最好,件數最多,保存完好的一套編鐘;出土于園洲鎮田頭塘角窯址的春秋時代夔紋陶印模,是國家二級文物,成為專家研究陶瓷工藝發展的重要資料;出土于羅陽鎮塱頭村橫嶺山的春秋時代玉玦,為廣東地區先秦時期考古分期提供了依據,是研究百越地區傅縷古國的重要資料……
本次展覽,激發了師生們“愛我家鄉、愛我博羅”的熱情。只有了解博羅悠久的歷史文化,才能更廣泛地參與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為保護博羅的文化遺產、建設家鄉作出應有的貢獻!
文物保護知識一堂課:拓片制作
拓片是我國一項古老的傳統技藝,是使用宣紙和墨汁,將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圖案,清晰地拷貝出來的一種技能。12月21日下午,博羅縣博物館劉丹老師在華科樓五樓活動室開展“文物保護知識一堂課:拓片制作”活動。活動現場,劉老師通過普及拓片時使用的基本工具及制作流程和意義等基礎知識,并現場演示拓片制作全部過程,指導同學們用拓包、宣紙參與體驗簡單的拓片制作。清洗、上紙、敲打、上墨、晾干,拓片的制作過程新穎有趣,同學們興致盎然,在志愿者老師的協助和指導下做出自己的第一張作品。同學們在快樂的拓片體驗中學習技藝,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不忘本來才能開創未來,文化傳承需承百代之流,會當日之變。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教育,讓更多同學了解本土文化遺產,愛上傳統文化,將地方文化自信深耕厚植于同學們的心中。
這不僅是一次文化的傳承,更是一次心靈的共鳴。在這個匆匆忙忙的現代社會,傳統文化讓我們懂得了耐心、專注和堅持。文化遺產絕非遺失和敗落,它是代代相傳的火種和綿延不絕的河流。這次“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在廣大師生中營造了人人知曉“文化遺產”、人人熱愛“文化遺產”、人人學習“文化遺產”的濃厚氛圍,讓大家樹立起保護、傳承博羅文化遺產的意識。文化遺產是瑰寶,讓我們執一隅星火,在星河爛漫間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