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有關部門最新修訂形成了《公眾和重點職業人群戴口罩指引(2021年8月版)》和《重點場所重點單位重點人群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相關防護指南(2021年8月版)》。
公眾戴口罩有什么最新要求?
對普通公眾來說,除了在密閉場所需要戴口罩外,當處于人員密集的露天廣場、劇場和公園等室外場所時,也需要佩戴口罩。另外,我們建議公眾家里日常備用一些高級別口罩,當家人出現了鼻咽不適、咳嗽、打噴嚏和發熱等癥狀,到醫院就診的時候,佩戴更高級別的口罩,保護自己,保護他人,全面防范傳播風險。
“新版戴口罩指引”涉及哪些人群?
新版戴口罩指引中,主要涉及普通公眾和重點職業人群。其中重點職業人群主要涉及境外輸入和污染傳播高風險崗位、醫療機構工作人員和公共場所服務人員等三類人群。
第一類是境外輸入和污染傳播高風險崗位人員。跨境貨車、火車運輸、裝卸等工作崗位;境外冷凍食品加工、貯存、裝卸、運輸等冷鏈運輸崗位;負責入境航班、火車、汽車的司機、乘務員、保潔員、搬運員等崗位;監管進出境運輸工具、貨物、郵遞物品等的海關工作人員;機場、航班等保潔員、行李搬運等地勤人員。在工作期間全程戴顆粒物防護口罩*。
第二類是醫療機構工作人員。一般接觸人員:包括門診和普通病房醫護人員,保安、掛號、導醫、收費、藥房等人員;接觸潛在污染物人員:保潔人員、護工、水暖工、化驗室工作人員等;接觸病人或感染者崗位工作人員:發熱門診和隔離病房醫護人員、鼻咽拭子采樣人員等。
在工作期間一般接觸人員須全程戴醫用外科口罩或以上防護級別口罩;接觸潛在污染物人員須全程戴顆粒物防護口罩*;接觸病人或感染者崗位工作人員須全程戴醫用防護口罩。
第三類是公共場所服務人員。包括乘務人員、安檢人員、售貨員、售票員、警察、廚師、酒店和餐館服務員、快遞員、貨物配送員、門衛、保安、保潔等。在工作期間全程戴醫用外科口罩或以上防護級別口罩。
公眾哪些情況需戴口罩?
處于商場、超市、電影院、會場、展館、機場、碼頭和酒店公用區域等室內人員密集場所時;
乘坐廂式電梯和飛機、火車、輪船、長途車、地鐵、公交車等公共交通工具時;
處于人員密集的露天廣場、劇場、公園等室外場所時;
醫院就診、陪護時,接受體溫檢測、查驗健康碼、登記行程信息等健康檢查時;
出現鼻咽不適、咳嗽、打噴嚏和發熱等癥狀時;
在餐廳、食堂處于非進食狀態時。
公眾日常佩戴口罩有什么注意事項?
口罩的正確使用、儲存和清潔是保持其有效性的關鍵。新的戴口罩指引指出公眾日常要注意以下事項:
一是正確佩戴口罩,確保口罩蓋住口鼻和下巴,鼻夾要壓實;
二是口罩出現臟污、變形、損壞、異味時需及時更換,每個口罩累計佩戴時間不超過8小時;
三是在跨地區公共交通工具上,或醫院等環境使用過的口罩不建議重復使用;
四是需重復使用的口罩在不使用時宜懸掛于清潔、干燥、通風處;
五是戴口罩期間如出現憋悶、氣短等不適,應立即前往空曠通風處摘除口罩;
六是外出要攜帶備用口罩,存放在原包裝袋或干凈的存放袋中,避免擠壓變形,廢棄口罩歸為其他垃圾處理。
七是建議家庭存留少量顆粒物防護口罩*、醫用防護口罩備用。
如何緩解口罩悶熱感?
盡量選擇質地柔軟、尺寸合適,且透氣性好的一次性醫用口罩或醫用外科口罩。
可以每隔2-3小時,到通風良好、人流少的戶外場所摘下口罩,讓面部透氣。
在人群擁擠的地鐵等場所,可利用手持小風扇緩解悶熱。
公眾居家生活需要提高防護措施等級嗎?
公眾的防護措施等級要求沒有變化。但是公眾要繼續強化第一健康責任人意識,居家時加強通風換氣,做好清潔消毒,注意個人衛生,有癥狀時及時就醫;外出時,戴口罩,做好個人防護,加強手衛生,保持安全距離,減少前往人員密集的場所,減少參加聚會、聚餐等活動。
對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提出了哪些新的防護要求?
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是高風險人群,主要對養老機構和居家的老人兩個方面來提出防護要求。
對于養老機構:一是入口處對工作人員進行體溫檢測,對探視人員進行體溫檢測、核驗健康碼并進行登記,體溫正常者方可進入。二是封閉管理期間,不允許探訪。非封閉管理期間允許探視的,控制探訪人員數量、活動區域和探訪頻次,必要時可實行預約管理。
對于居家的老人:一是外出時做好個人防護,戴好口罩,有慢性肺病、心臟病的老年人應在醫生的專業指導下戴口罩。二是避免前往人員聚集、空間密閉的場所,如棋牌室(麻將館)等。
來源:健康中國、中國健康教育、衛生信息百科、廣東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