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年伊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疫情來勢洶洶,面對肆虐的疫情,在博羅縣疾控中心有這樣一支隊伍,他們與病毒較量短兵相接,像福爾摩斯探案,尋查病毒的蛛絲馬跡,追根逆源,只為快、準、狠地揪出這個“新冠”殺手,切斷它的傳播途徑,控制疫情蔓延。他們就是博羅縣疾控中心流調隊----“一群與病毒較量的流調偵察兵”。
“您好,我們是博羅縣疾控中心的流調人員,現在需要向您了解一下您發病以及就診的相關情況,請您配合。請問您是從哪一天開始感覺不舒服,有什么不舒服的癥狀……謝謝配合。”這樣的開場白他們已不知重復多少次。
流行病學調查是一項需要較高的專業技術要求和豐富臨戰經驗的工作,開展疫情處置以來,疾控中心雖然已通過多次培訓加強了后備力量,但關鍵時刻真正能挑重擔也還是流行病防治科的幾名老隊員。從1月20日啟動對可疑病例流行病學調查開始,他們已對各種可疑病例開展流行病學個案調查近30例。隊員們每接到一例報告確診病例、疑似病例報告,就必須至少派出2至3人,立即拿起流行病學調查表,登車直奔報告醫院,迅速穿戴好防護服,與病患零距離接觸,像偵察兵機敏地追蹤病毒的傳播軌跡。從患者每天的行程、接觸的人群,臨床表現、既往病史等,對每一個可能有關的情況認真捕捉,詳細了解病患的發病史、接觸史,每一個細節都精準完整地記錄在調查表上,再進行分析,提出可行性的專業性的防控建議,形成完整的流行病學調查分析報告……連續一個多月來,他們連軸運轉,幾乎沒有一天休整。心中想的就是:多一分對病毒傳播規律的了解,就可防范病毒侵犯更多的生命;多一分對真相的感知,就可減少一分病毒擴散的風險。
每次調查并非一帆風順
流行病學調查并不是都一帆風順,有的調查對象不理解,會沖調查人員發脾氣,流調隊員往往一邊調查,一邊做病人的溝通解釋工作。有時調查對象不配合,還會故意隱瞞信息或提供虛假信息,流調隊員還要花很多時間多渠道、多方向去證實信息的真偽。有些病人對很多細節回憶不起來,你就需要想辦法去核實。比如,他說坐過火車、飛機、出租車……你就要盡量幫他們回憶和找到他乘坐的火車車次、飛機航班的具體信息以及座位號等。如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已經進入防控關鍵期,為了不放過每一個可能的感染病例,流調隊員們幾乎每天都要穿梭在隔離病房、集中隔離點,還要經常通過社區、居委會、患者小區、公安交通等部門核實了解信息,常常要忙到半夜才能休息。
感染風險不亞于臨床醫生
每次進入隔離病房前,他們都要按照二級防護標準一層層穿上“戰袍”,將自己全副武裝,然后近距離面對病人圍繞病人的基本情況、就診情況、發病前14天旅居史、發病后的活動軌跡、有沒有可疑的病例接觸、可疑的環境暴露等做詳細調查。每次面對面調查通常都要長達1個小時。由于需要和病人長時間近距離接觸,流調隊員的感染風險不亞于臨床醫生,雖然在隔離病房里每多待一分鐘,就增加一分風險,但為了保證信息的精準,他們已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
每一次現場流調,都是體力和腦力的考驗,密不透氣的防護服和口罩都會汗濕透隊員們內外衣。完成流調工作后,來不及歇息,他們立即馬不停蹄的趕回中心撰寫流調報告,疑似病例的傳染病報告卡需在 2 小時內上報,流調報告需在當天內完成。“這場戰斗,就是在跟病毒賽跑,我們必須搶時間!”這是他們使命和信念,每一次的流調都有很多紛繁復雜的信息,需要逐一整理歸類,從中抽絲剝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從現場流調到完成報告的撰寫,簡單的需要5個小時左右,復雜的有時需要長達12小時。
每一次電話鈴聲響起,每一例疑似病例上報,都是出征的號角。“集合,準備出發!”這份“條件反射”早已深入流調隊員的骨髓。放下手中未盡的午飯,召集組員,核查“戰斗裝備箱”中的口罩、防護服、眼罩、免洗消毒液、流調資料、生物樣本轉運箱等物資,他們即刻奔赴醫院,執行下一個現場流調任務……
接到可疑疫情報告后,整裝待發的流調人員
1月30日,在長寧剛完成流調工作的專業人員
2月17日晚上9點,疾控中心專業人員在公安部門協助下,在泰美開展流調工作
2月9日晚上,忙碌了一整天的流病科科長鐘偉峰,直到9點半才有時間草草吃個盒飯
2月8日晚上9點,疾控中心對流調后備隊隊員進行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