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交替,天氣乍暖還寒,根據氣象部門播報,未來幾日我市天氣復雜多變,接著將出現降溫降雨,這樣的天氣稍不注意就容易感冒。專家指出,接下來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很重要!那么具體應該怎么做呢?對此,專家開出了“保暖處方”,從衣、食、住、行幾方面,教市民保暖防寒,有效預防感冒。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王國標提醒大家,穿戴要注意“三暖”,頭暖腳暖膝暖。
頭要暖。碰到降溫降雨天氣,體質差、平時較怕冷的人出門戴一頂合適的帽子是有必要的,選帽子要慎重,應以保暖為主,如毛線編織帽、針織帽、棉帽或絨帽,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耳朵和頭部。
腳要暖。“我們都知道雙腿保暖很重要,因下肢血管遠離心臟,氣溫下降時血液循環易受影響,且皮下脂肪層薄,保溫性能差,容易受涼發冷。因此,一定要注意保持鞋襪的溫暖、干燥;每坐2~3個小時之后,可以起身走動10分鐘,以促進腳部的血液循環。另外,臨睡前用手掌按摩腳心10分鐘左右,也可起到養生保健,預防感冒的作用。”王國標說。
膝要暖。老人們一定要注意做好膝部的保暖措施,膝關節的脂肪本來就比較少,很容易收到寒冷的刺激,寒氣侵入容易誘發膝關節疼痛感。對于女性,這個季節最好不要穿短裙、七分褲等,騎車、外出鍛煉時可戴上護膝,并注意運動不可過量。
還要注意衣服不能太緊。衣服太緊太厚,不但會限制身體活動,還會影響血液循環。春季穿衣感覺溫暖就可以了。一般來說,老人衣著應以質輕暖和為宜,年輕人穿衣不可過厚,嬰幼兒體溫調節能力低,應以保暖為主。
廣東省名中醫、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鐘啟騰提醒,冬去春來之際,氣候經常變化,此時應遵循“春捂”原則——在春季,穿衣要保暖,以免遭受風寒,出現頭痛、感冒、傷風。
但是對于“春捂”,不少人都存在不同的誤解,如老人、小孩捂出了汗還“頑固”地不脫衣服。到底如何正確地做好“春捂”以預防感冒、實現養生?
鐘啟騰說,普通人群春捂講究穿衣“上薄下厚”。人體下身血液循環相對上身來說較差,更容易受到寒氣的侵襲,所以初春要注意腿部、腹部、背部、手腕保暖,時時顧護人體的陽氣。
“孩子春捂重點護住前心后背。”鐘啟騰說,有些家長以為春捂就是把寶寶裹出汗,這樣容易捂出痱子和其他皮膚問題。其實,家長只要摸摸孩子的手腳是暖和的就可以了。最好給孩子做個“貼心”的小棉坎肩兒,護心護背,既不會捂過了,孩子穿著也靈活。同時,要讓寶寶多運動,提高身體的抵抗力。
此外,鐘啟騰提醒,女性月經期記得護住腰腹部。月經期是女性的特殊生理期,更應該時時顧護人體的陽氣,注意腹部、腰部、手腕的保暖,避免“要風度不要溫度”。
“春捂出汗后及時換衣服。”鐘啟騰提醒,出汗后應及時更換干爽衣服,而不是脫掉衣服,否則很容易受涼。
王國標說,天氣寒冷可經常食用大棗、紅糖、生姜熬湯;有促進血液循環流通、安神驅寒的功效。可適當吃點生姜,促進血液的循環。
此外,吃羊肉、狗肉這些性溫的食物,可以補充熱量促進血管擴張、有利于改善體表血液循環,使全身暖和。
可經常吃芝麻和花生,使身體增強御寒能力、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年老胃弱的人可早晨起來喝粥保護腸胃。
“有的人寒冷季節不愛喝水,其實越冷越需要喝水。”王國標說,如果喝水少,血液粘稠度就高,容易出現血栓形成等癥狀,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天氣寒冷多喝點溫開水還能加快新陳代謝,起到抵御寒冷的作用。同時,應少吃生冷,多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多吃新鮮蔬菜避免維生素的缺乏。
鐘啟騰指出,春天飲食中應“省酸增甘”。因為在春天人的肝臟陽氣旺盛,再吃酸性食物如鵪鶉、炒花生、炒瓜子、海魚、蝦、螃蟹等,會導致肝氣過于旺盛而損傷脾胃。宜多食用甘溫補脾的食物,如山藥、春筍、菠菜、大棗、韭菜等,這樣對暖和身體也有一定好處。而在南方生活的我們同時可食用有助健脾祛濕的食物,如薏米、冬瓜、鯽魚、山藥、白術、赤小豆、蓮子、芡實等,祛濕和保暖是相輔相成的。
“冬春交替溫度變化大,室內外溫差較大,人們往往很容易受涼。”王國標提醒,這時室溫應該稍涼一些,避免因溫差原因受涼,溫度保持在18℃—20℃為宜。門窗不應太封閉,室內要多通風換氣,以保證空氣清新、氧氣充足。在寒冷天氣應該每天開窗通風2到4次,每次10分鐘以上;天氣不冷時,開窗時間應延長,可持續開窗。
“防疫遇上回南天!要開窗通風,還是要關窗防濕?”因降雨等天氣變化,回南天即將來臨,近期很多市民提出這個疑問。對此,王國標表示:“以通風換氣為主,適當關窗除濕。”
王國標指出,保持室內空氣流通,能夠有效預防流感等傳染性疾病,所以開窗通風換氣應為主流做法。
至于回南天的潮濕問題,王國標分析,生理研究表明,室內濕度過高或者過低對人身體均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冬春交替室內空氣濕度以30%~50%為宜。濕度過大會促使人產生陰冷、抑郁之感,還容易得感冒。而且在室內濕度水平超過50%時,就存在霉菌,蟑螂,塵螨和白蟻滋生的風險。這些問題還會誘發過敏或其它疾病。此外,濕度高還會損壞電腦等電器設備。回南天時,可在短時間內(每天1次或2次,每次10~20分鐘)關上窗,利用除濕器、空調抽濕功能等除濕后,再開窗通風。“注意除濕器不能過度使用,否則室內太干燥,因上呼吸道粘膜的水分大量散失,人會感到口干、舌燥,甚至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和鼻出血等,并易患感冒。”王國標說。
“很多人因為寒冷天氣及疫情原因不方便出門就放棄運動,這是最不明智的做法。運動才是驅寒的最好辦法。”王國標指出,運動時候脂肪被轉化為熱量,可以幫助你保持體溫,改善血壓循環,緩解手腳冰涼。同時,運動還能提升免疫力和抵抗力。鍛煉之前一定要注意熱身,運動時衣著適度,運動后要及時穿上衣服,以免著涼。
鐘啟騰表示,在行為方面,還應注意多泡腳保暖。“腳又被稱作人體的第二心臟,科研已經證明:人的雙腳上存在著與各臟腑器官相對應的反射區,和經絡分布,適當足浴可以刺激這些反射區,促進人體血液循環,調理內分泌系統,增強人體器官機能,取得防病治病的保健效果。尤其是在寒冷天氣,用熱水泡泡腳,既解乏,又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驅除寒冷、促進新陳代謝,預防感冒。”鐘啟騰。
鐘啟騰進一步指出,泡腳在晚飯后1小時比較適宜,睡前1小時泡也挺好,可促進睡眠,有利于養腎。記住過饑、過飽時不宜泡腳:過饑泡腳易出現頭暈不適;過飽泡腳會影響胃腸道血液供應,影響消化。“泡腳的時間不宜太長,最佳時長為30分鐘內,溫度不宜太高,一般人從35℃開始,逐漸增加,水溫最好不要超過38℃,不能超過40℃。以身體微微出汗為佳。”鐘啟騰說,泡腳后應立即擦干腳部的水,穿上暖和衣服,以免受涼感冒。
“泡腳對多數人健康有好處,但并非人人適合。”王國標提醒,很多人因腿腳冰冷泡腳,建議“腳冰冰”患者事先做個下肢血管超聲,若超聲檢查排除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也沒有糖尿病,才可泡腳。“此外,嚴重心臟病、低血壓患者,高血壓患者,足部有感染、外傷、燙傷的患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肢體嚴重缺血的患者,腦血管動脈狹窄的人,不宜泡腳。”王國標提醒。
【相關鏈接】
省名中醫推薦足浴小秘方
在此,鐘啟騰為大家推薦了一個冬春交替足部熏浴法的小秘方:
組成:當歸20g、桂枝20g、川芎20g、羌活20g、獨活20g、雞血藤20g。
功用:溫經散寒,活血通絡
適宜人群:陽氣不足,氣血不足
方法:取上述藥物放入鍋內,倒入2000毫升水,大火燒開后轉中火再燒20~25分鐘,倒入足浴盆內晾至40℃,泡20~30分鐘,自覺微微出汗即可。第一次使用過后的藥水可倒回盛有藥物的鍋內,第二日取出重復煮開使用。可重復利用2-3次。
時間:最佳時間段是晚上9點。因為此時是身體陽氣逐漸下降,陰氣逐漸上升的時辰,在此時用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的中藥泡腳,身體熱量增加后,體內血管會擴張,有利于活血,從而促進體內血液循環。同時,白天緊張了一天的神經,都可以通過泡腳在這個時候得到徹底放松和充分的調節,達到最好的溫補腎陽的效果,而且人也會因此感到舒適。足浴后可適當飲用糖鹽水補充水分。
(惠州報業全媒體記者周智聰 通訊員張娜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