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民豐收節,中國大地上一片豐收景象。
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村扮靚,惠州鄉村伴隨墾造水田正在悄然蝶變。
近年來惠州墾造水田工作高效高質推進,萬畝荒地、旱地變身良田,村落道路縱橫,田間水利煥然一新,村民喜增收、村莊大變樣,喜悅“豐收曲”正在鄉間頻頻上演。
在9月16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公布的首屆墾造水田典型案例、表現突出集體及個人名單中,2017年度惠州市博羅縣石灣鎮鐵場等3個村現有耕地提質改造項目獲得廣東省首屆墾造水田典型案例;惠州市龍門縣土地開發整理中心獲得廣東省首屆墾造水田工作表現突出集體;惠州市惠東縣土地開發整理中心主任連翔獲得廣東省首屆墾造水田工作表現突出個人。
惠州市自然資源局墾造水田工作助力鄉村振興的同時也得到上級部門的充分肯定,成為全省學習典范。
上圖均為部分截圖內容
自2017年以來,惠州深入貫徹執行省廳墾造水田工作重大舉措,大力推進墾造水田工作,竭力破解占補平衡困局,為城市補充了優質耕地的同時,又助力鄉村振興和高質量發展。
值此農民豐收節日,讓我們通過獲獎典型項目來一覽惠州墾造水田工作高效高質實施縮影。
2017年度惠州市博羅縣石灣鎮鐵場等3個村現有耕地提質改造項目
施工前-施工后
鐵場村項目區種植水稻航拍
2017年度惠州市博羅縣石灣鎮鐵場等3個村現有耕地提質改造項目選址博羅縣石灣鎮鐵場村、白沙村,2018年8月正式開工,通過水利基礎設施和路、田間工程配套建設,田塊歸整和生態防護工程建設,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
項目實施后,通過將項目區土地利用結構進一步優化,并結合更加完善的基礎設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通過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實施,提高項目區土壤蓄水能力;系統配套水利設施,增強防洪、排澇、抗旱的能力;通過增施農家肥、綠肥和秸稈過腹還田、壓青等土壤改良措施,將最大限度地改良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改善農田生態環境,提高生態效益。
2019年6月該項目竣工并驗收。項目建設規模48.6913公頃,新增水田面積44.5221公頃。
(鐵場村項目區種植收成豐收“豐收節”活動)
2019年7月項目區耕地打包流轉給惠州伴永康糧油食品有限公司進行統一種植水稻并落實項目區設施管護,建立以高效、高產、優質作物為主導的農業種植結構,通過一年三造:兩造水稻、一造玉米或土豆等經濟作物,項目區年產值約為153萬元,每年糧食產量約250噸。
水稻豐收節
2020年11月,為慶祝墾造水田項目區大豐收,在鐵場村片區舉行了一場500人的“伴永康水稻豐收節”活動,讓現場參與群眾體驗農作的艱辛和樂趣,走下農田、參與勞作,即能了解糧食的來之不易,做個愛糧節糧的時代新人,也可以整體增強墾造水田社會影響力,更好地推進惠州新一輪墾造水田工作。
(鐵場村項目區種植收成豐收“豐收節”活動)
該項目通過田、水、路、林、村的綜合整治,社會效益顯著。
1、提高糧食產能,加強商品糧基地建設,促進國家糧食安全。項目實施后,增加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44.5221公頃,每年可以增產水稻約58.05萬公斤。
2、促進耕地保護和基本農田建設,促進耕地總量平衡和動態平衡。項目實施大力進行水利工程和田間配套工程的系統化,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耕地質量。
3、夯實農業基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通過加強農業生產、生活設施的配套建設,提高農業生產的抗災能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改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將進一步穩定并鞏固農業產業基礎。
4、發揮示范作用,促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助力鄉村振興。項目區通過田、水、路、林、村的綜合整治,將進一步促進項目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城鄉統籌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建設搭建新平臺。對于鞏固和擴大改革開放成果,促進項目區社會穩定,加強社會凝聚力,構建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現實意義。
繼續做好新一輪墾造水田工作
來年再創佳績
隨著廣東省2017年啟動墾造水田工作開始,墾造水田在惠州各地頻頻結出了碩果。
惠州市墾造水田工作快速推進,丟荒地、灘涂地煥發出新生機,大量零散、閑散的農用地被盤整,成規模的現代高標準水田被墾造出來,方便機械化種植經營,大大提升種植、經營、收割效率,改變了農村混雜無序的種植景象,給農民帶來增收。
當前,根據惠州市自然資源局土地開發整理中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動工墾造水田面積18834畝,完工16607畝。具體到實施情況,全市2017-2019年實施墾造水田項目42個共12415畝,其中自行墾造水田28個5875畝 ,省建工集團實施墾造項目14個6540畝;2020年完工5996畝,超額完成省下達的4862.4畝任務。
看未來,惠州將全力抓好既定項目和新任務落實,各縣區繼續以現有示范項目為榜樣,繼續做好新一輪墾造水田工作,爭取在新一輪墾造水田典型案例評選中再獲佳績。
(來源:惠州市自然資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