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土地管理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圍繞耕地保護、節約集約用地、國土空間規劃等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土地管理工作,縣委常委會議、縣政府常務會議、縣政府工作會議多次研究部署耕地保護、土地盤整、違法用地整治、工業用地供給等重點工作。縣領導在各類會議上反復強調土地管理的重要性,對我縣土地管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工作要求。
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部門的指導支持下,近年來我縣土地管理工作邁上了新臺階,耕地保護、土地盤整、工業用地供給等重點工作不斷改革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效。
——積極搶抓土地政策紅利。2019年以來,通過向上爭取和自身挖潛。2020年搶抓“增存掛鉤”政策機遇,通過存量土地處置攻堅行動,處置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6310畝,掙取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2350畝,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高效精準配置土地資源。堅持“要素跟著項目走”,率先在全市全面鋪開閑置土地全域大騰挪大整合大盤活,統籌調劑約1.17萬畝用地規模精準高效配置到產業園區和工業實體項目上,并重點規劃打造了博羅智能裝備產業園。實行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70%以上保障工業項目。
——創新構建“外購內調”的土地資源供給模式。通過參與跨省域“外購”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及附加規模(4780畝)、省交易平臺購買拆舊復墾指標(2728畝),在全市率先啟動拆舊復墾指標縣域內交易調劑改革,構建起“外購內調”的土地資源供給體制機制,促成了正威(惠州)新材料制造產業園、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檀悅旅游度假區等一批重點項目落地,還解決了部分產業項目因水田占補平衡指標不足遲遲未能落地等問題。
——不惜余力推進水田墾造、拆舊復墾。通過大力拆復農村閑置建設用地,完成拆舊復墾項目,騰出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回購復墾指標等手段,有效拓寬了我縣產業項目用地空間。大力推進21個墾造水田項目,為博羅實現耕地占補平衡打下扎實基礎。
——土地出讓連續3年取得較高收入。通過高標準規劃城市,做精做細片區控規,博羅城市品質不斷提升,更加山美水美、宜居宜業,區域土地價值不斷提升。連續3年實現了以更少的土地撬動更大的價值收益。
——建立產業項目服務機制。建立領導班子對口專責聯系機制和提前服務制度,全程悉心指導項目開展規劃調整、用地報批組卷、林地征占用審批等工作,直至出具用地批文和拿地摘牌,實現快速組卷、快速審批、快速建設;構建多部門聯動的用地報批、水田墾造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解決問題,工作效率不斷提高;在全市率先實施聯合測繪,測繪驗收時間從原來跨度幾個月壓縮到30個工作日完成;創新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辦理審批模式,對工業項目審批取消居委會、街道辦、鎮政府審批流程,取消審核單體建筑圖,辦理時間由15個工作日減少為5個工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