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持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讓各村“沉睡”的閑置資源發展煥發新的活力和潛力,我鎮通過土地流轉、投資入股、項目建設等賦能鄉村發展,實現了各行政村集體經濟整體躍升。2023年,觀音閣鎮下轄14個行政村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均達20萬+,總計達553萬元,同比增長31.98%,目前,十字路村、塘角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均達100萬+,平均年增幅達163%,走出了村集體經濟發展振興之路。
以土地流轉激發振興新活力
為了讓農村閑置土地這一“沉睡”的財富盡可能地“動”起來、“活”起來,我鎮以農村“三變”改革、農村“政經分離”改革、集體土地流轉合同清理規范為牽引,建立“黨支部+合作聯合社+農戶”三方合作機制,由鎮黨委牽頭企業入駐,合作聯合社集中土地進行流轉發包,并組織土地流轉工作組深入田間地頭,宣傳集中土地流轉優勢,做通做足群眾思想工作。在鎮、村干部、黨員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十字路村實現了項目一期1263畝的土地流轉任務,為村集體經濟增收88.4萬元。
以合同清理讓集體收益“顆粒歸倉”
農村集體經濟合同多存在轉包流轉、租金欠繳、租金過低等情況。我鎮通過清理規范農村集體經濟合同,完成22份追繳類、明顯低價類的合同整改工作,為村集體每年創收62.9萬元,追回拖欠資金153萬元,有效推動村集體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著力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助力我鎮2023年所有行政村經營性集體收入邁入“20萬+”行列。
以產業賦能促成致富發展鏈
為實現村集體經濟持續發展、正向循環,我鎮抓好“政企村”共建模式,即黨委、政府引導、企業主導、村集體投資租地的形式,賦能光伏、文旅等產業項目,為村集體經濟發展“造血”轉變提供穩定保障。一是積極引導村集體經濟入股投資本地企業,實現企業和村民互利共贏。截至目前,我鎮13個行政村通過觀音閣糖廠、古石龍休閑度假村、合禾農業有限公司等公司投資分紅、土地承包的模式增收184.5萬元。二是依托“光伏+”發展模式,深化融合三產發展。以魚塘養殖、特色農業種植等設施農業為第一產業,光伏發電為第二產業,休閑旅游為第三產業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實現了“漁、電、文旅”三豐收,為棠下村、柏湖村、菱湖村等6個行政村帶來88萬元的村集體經營性收入。
下來,觀音閣鎮將持續促進村級集體經濟提質增效,以村集體經濟壯大帶動群眾共同富裕,形成農村產業發展結構更加多元、質量更加穩固、紅利更多惠及村民的新局面,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