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鑼打鼓,鞭炮齊鳴,彩旗飄揚……農歷正月初八,是橫河鎮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大部分村都會在這天舉行傳統的“上燈”儀式,熱鬧非凡,年味十足!
“初八燈會”是在鼓聲和鞭炮聲中拉開帷幕的。凌晨四、五點時,天還未亮,各村的接燈隊伍舉著彩旗,扛著未去頭尾的甘蔗和用來抬燈的青竹竿,敲著大鼓,打著銅鑼,放著鞭炮熱熱鬧鬧地從村里趕往圩鎮接燈,浩浩蕩蕩,氣勢非凡,場面甚為壯觀。
到上午八、九點時,接燈隊伍接到燈之后,會在花燈上系上幾顆芹菜、蔥蒜和一對大桔,希望孩子將來能夠勤勞聰明、健健康康、步步高升、大吉大利。隨后,接燈隊伍開始在鎮上走街串巷,給搬到圩鎮上的同姓村民拜年,共慶添丁之喜,同姓村民看到同姓的鑼鼓則要出來放鞭炮進行迎接,從這家傳到那家,鞭炮聲此起彼伏,接連不斷。
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接燈隊伍走過之處,地面都鋪上一層厚厚鞭炮紙,猶如一張紅地毯;在眾多接燈隊伍中,最吸引人的,莫過于花園村接燈隊伍的花園大鼓,直徑1.2米、重幾百斤的花園大鼓由4人抬著,一邊走一邊敲,鼓聲跌宕起伏,響徹云霄,氣勢磅礴,震撼人心;有的接燈隊伍還會通過舞麒麟的方式向鎮上的群眾拜年祈福,活靈活現的麒麟時而搖頭擺尾、時而狂歡嬉戲,由于客家人認為凡麒麟腳踏之處,都會給人們帶來好運,以此祝福群眾在新的一年闔家幸福,吉祥如意。各有特色的接燈隊伍吸引了不少群眾圍觀,現場人頭涌涌,熱鬧非凡,為橫河增添濃濃年味。
待接燈隊伍回到村里祠堂,則會將花燈掛上祖祠上廳,即“上燈”。“上燈”是客家民間流傳千年的傳統習俗,燈是客家話“丁”的諧音,又是光明、希望、燈火燎原、生生不息的象征。在橫河,每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者,必須一起到圩鎮買“丁”回來后在祖祠上廳掛上一盞新燈籠(諧“新丁”),意為向祖宗匯報,某家添了新丁。“上燈”這一傳統習俗既是讓祖宗看到客家人人丁興旺,也是祈求福祉,保佑子孫,飽含美好愿望。
“上燈”這一傳統習俗承載著客家人“子孫承繼、永續不斷”的內心祈愿;而“初八燈會”則是橫河民眾難以割舍的傳統習俗,體現了人們對家族繁衍壯大和人丁興旺的祈愿,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承載了人們無限的希望與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