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山自古被稱為“嶺南第一山”、“百粵群山之祖”,自秦漢便以“仙山”之名名揚天下。從東晉開始,以葛洪隱居羅浮山為契機,羅浮山成為聞名海內的道教名山,被中國道教尊稱為十大洞天的第七大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四福地,是中國十大道教名山之一。
羅浮山山脈東起楊村、公莊、西至增江東岸,南連象頭山,北抵龍門縣的永漢、平陵,總面積約1793平方公里,其中博羅縣內約1078平方公里,羅浮山東南側方圓214.32平方公里納入風景區開發范圍,已建有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
一、地文景觀
羅浮山屬于花崗巖地貌,形成于7000萬年前的中生代侏羅紀和白堊紀時的燕山運動,山峰432座,其中1000米以上的山峰80多座,其中著名的山峰有飛云頂、獅子峰、駱駝峰、龜峰、鷹嘴巖、朝真石等。
飛云頂,為羅浮山四百三十二座山峰最高峰,海拔1296米。古人云“登山不到羅浮巔,舉足萬里空徒然”,歷代名人均把登羅浮、隱居羅浮作為夢想,更把羅浮絕頂夜半見日作為追求,從飛云頂遠眺,“四百峰巒江海上”,羅浮絕頂是觀日、賞云、看天象的最佳地點。目前,登飛云頂的路線共有5條:①由白蓮湖旁龜池登山入口,經獅子峰、索道上站平臺、登山棧道步行經分水坳驛站抵達,全程約4-5小時;②乘坐新索道至索道上站平臺,步行從登山棧道經分水坳驛站抵達,全程約3小時;③步行從羅浮山防火通道(在建)抵達,全程約4-5小時,防火通道修建好后開車約1小時至分水坳驛站,步行30分鐘抵達;④由酥醪村徒步上山,經撥云寺抵達,全程約3-4小時;⑤由福田南樓寺步行上山,經分水坳驛站抵達,全程約2-3小時。
獅子峰,海拔高度242米,位于沖虛古觀的右側,從遠處看,此峰有如威猛的雄獅在蹲伏,伺機撲躍,因此叫獅子峰,峰頂上有玲瓏別致的曠心亭,遠眺可以觀賞到遠處的駱駝峰、玉女峰等景觀,同時,這里也是飽覽沖虛觀仙境的理想之地,在此登亭眺望使人有“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的感慨。
鷹嘴巖,古稱伏虎巖,位于玉女峰。巖石陡立,俊俏雅麗,視角不同則形態各異,似雄鷹,似伏虎,呵護四方百姓。羅浮山自古以來有黃大仙“啞虎巡山”、晉代名道鄭思遠騎雄虎出門、隋朝高僧惠越禪師設壇講經引來神虎枕膝、意念禪師“叱虎救人”等眾多與虎有關之傳說,神奇美妙。
二、水文景觀
羅浮山是不透水的花崗巖地層構成,山體切割程度大,峭壁危崖,造就了羅浮山“山山瀑布,處處流泉”,據史料稱,羅浮山飛瀑名泉有980處,據風景區總體規劃,已調查出的瀑布及瀑布群有40處。其中,湖有白蓮湖;瀑以白水門瀑布、白石漓瀑布、茶山觀瀑布最為奇麗壯觀;泉以卓錫泉、釀泉、長生井最為著名,被譽為羅浮山三大名泉。
白蓮湖,位于沖虛古觀前,因昔日滿湖遍植白蓮而得名,明朝祝枝山曾記述白蓮湖的白蓮“千萬計,花過巨,中大如蓋,微風吹之,震撼如玉石切磋之音”。宋朝周敦頤游羅浮時,坐臥池上不忍離去。相傳《愛蓮說》中“出淤泥而不染”的名句,就在此獲得靈感。
長生井,位于沖虛古觀內右側,相傳1600多年前,葛洪挖掘此井,汲取井水煉丹,傳說常飲則長生不老,故稱“長生井”,是含鋅的優質飲用天然礦泉水。
三、生物景觀
羅浮山作為生境之庫,生物資源非常豐富,是華南地區植物資源與藥物資源最豐富的名山。據統計,全山植物資源種類3000多種,擁有國家級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桫欏、金毛狗、格木等28種,天然藥用植物有1240多種,最有名的有靈芝、菖蒲、還魂草、救必應、金耳環、七葉一枝花等,景區內分布有大量古樹名木資源,包括宋、元代九里香、明代金丹桂、明代杜鵑花等古老花卉。
羅浮山野生動物資源豐富,種類較多,有陸棲脊椎動物140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17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華南虎、云豹、蟒蛇,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白鷴、穿山甲、大靈貓、獼猴等。羅浮山的鳥類歷來以色彩為最,有白鸚鵡、紅尾、朱雀、紫燕等各色羽屬,其中最為神奇的是羅浮五色雀,紅、藍、黃、白、黑皆有,為羅浮山“四奇”之一。
四、建筑景觀
博羅縣東江縱隊紀念館,博羅縣東江縱隊紀念館于2014年9月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抗戰遺址設施名錄、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廣東省紅色旅游示范基地、廣東省國防教育基地,總面積為5584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為3300平方米,館內設“序幕廳”、“歷史陳列廳”、“紅色故事長廊”、“博羅紅色遺址展示區”、“紅色課堂”(多功能影視廳)、“休息走廊”等,館內展示了500多張真實歷史照片,以及300多件革命文物。其中重要文物有國家二級文物東江縱隊《前進報》印刷機和東江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當年出示的布告等。
葛洪博物館,建筑主體為原部隊大禮堂,建于上世紀50年代中期,迄今歷經70年風雨,2016年為第三屆中醫科學大會專門改建而成。葛洪博物館及周邊中醫藥配套宣教基地共計54300平方米,其中博物館及葛洪文化長廊建筑面積3800多平方米,外圍配套宣教點共50500平方米,包括洗藥池、青蒿園、百草園等。博物館分為多媒體體驗區、館陳展示區及館外百草科普教育區部分,其中博物館多媒體體驗區設在一樓,由序廳、鮑姑園和4D影院組成。館陳展示區設在二樓和三樓,館內還另設葛洪醫館,可和機器人葛洪對話。葛洪博物館被評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惠州市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實踐基地”。
東坡亭,東坡亭位于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羅浮山朱明洞景區內。據《博羅文物志》記載:該亭始建于清代。亭名由中國百杰書法家劉顏濤先生題寫,亭柱上刻對聯“丹灶藥池留仙跡,鳥聲花影得仙機”,東坡亭內有溈陽隆世儲題刻的“花香靜處寒天月”木牌匾。1988年該亭被列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東坡亭對研究清代的亭臺建筑風格和東坡文化提供了實物依據。
會仙橋,位于羅浮山沖虛古觀前白蓮湖畔是清宣統三年(1911年)重修。橋長約6米,寬2.9米,高3米,橋上欄板高約0.5米。是一座全以青石砌成的單孔石橋。橋中正面欄板刻著“會仙橋”三個大字,是清代臺灣著名愛國詩人丘逢甲所書。“會仙橋”源于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揶揄何仙姑的典故。1988年,會仙橋被列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羅浮山百草油歷史文化長廊,羅浮山百草油文化長廊建筑面積約800平方米,可利用展線長約100米,空間高5米,展覽主題為《羅浮山百草油歷史文化》。歷史長廊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百草油制作技藝為線索,陳列分五個單元及前言、結束語,以文獻、圖片等相關歷史背景資料為基礎,并輔以場景復原、聲光電技術等呈現方式,使觀眾獲得更加豐富多變的視聽體驗。
青蒿園,治瘧靈草青蒿之園。東晉葛洪在其醫學著作《肘后備急方》中記述青蒿治瘧之法,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從葛洪醫書記載中受到啟發,成功發現了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 2015年10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青蒿園內“青蒿治瘧之源”紀念碑是2006年12月由廣東新南方青蒿科技有限公司與廣東省羅浮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在此設立,以此紀念醫藥學家羅浮名道葛洪的偉大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