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退役軍醫,有困難我先上!
今年49歲的蒙澤源,是下浪村衛生所的一名鄉村醫生,也是一名有著27、8年黨齡的退役軍醫。二十幾年來,他一直為當地村民提供醫療衛生服務。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開展后,蒙醫生從大年初一開始至今,日日到崗堅守。
平時,蒙醫生主要負責給下浪村村民治療常見病。他說:“我組建了一個微信群,村民如果遇到什么頭疼腦熱,先在群里@一下我,看我在哪里就診,確定后按照約定時間到衛生所找我看病。有些年紀比較大的,不會用微信,我會親自上門給他們體檢治病。如果遇到一些衛生問題,我也會提醒他們。大家都很信任我,我說的建議都會聽”。
在疫情防控期間,剛開始做入戶排查的時候,有些村民有抵觸情緒。針對農村老年人疫情防控意識薄弱,也不理解,存在僥幸心理,認為疫區那么遙遠不會受到傳染的。蒙醫生主動找到村委,要求一起參與疫情防控宣傳,“我是村醫,我說的他們聽!”他帶頭對老年人的疫情防控做宣傳教育,并且上門勸阻聚眾村民,特別是那些五保戶低保戶困難群眾,每天熬制中藥涼茶給老人家喝并派發艾條給他們殺菌消毒,生怕老人家行動不方便什么的,忙里忙外始終將村民放心上。
蒙澤源總是說,越是困難的時候,我們黨員越是要挺身而出。“曾經經歷過非典時疫情防控工作的蒙醫生,深知黨員干部的先鋒作用力量巨大”。退役不褪色,黨的光輝依舊光芒。
抗擊過“非典”,他再次走到防疫一線
“你好!請開一下門,量一下體溫”這是林計坤醫生不知多少次說的最多的一句話,一大早就來到了監測人員家中量體溫。“我們瀾石村有18個小組,4200多位村民,今年從外地回來接受監測就有7人”。這幾年,村里的年輕人大多都外出務工、求學,村里誰家的孩子不在家,家里老人身體情況怎么樣,誰有啥病,誰家生活困難,林計坤都了如指掌。
自疫情防控以來,林計坤每天上門測量體溫,一天兩次,一次不漏、宣傳防疫知識、叮囑村民不要出門,確保村民的健康,這是他每天最重要的工作。作為一個有黨齡30多年的他,還主動請纓,到瀾石新圍的卡口點位上進行防控工作。
林計坤是參加過非典防治的“老兵”,在他看來,和非典那時相比,信息發達了,老百姓獲悉疫情的渠道多了,自我防護意識提高了很多。春節期間原本是村里最熱鬧的時候,現在村里也采取了最嚴格的防控措施,村民杜絕聚餐和辦酒席,這一系列舉措都有效防止了疫情在農村蔓延。“在科普宣傳的作用下,村民防護意識和防護能力不斷提高,加上現在醫學和科技進步,相信我們一定能戰勝疫情!”林計坤對戰勝疫情信心滿滿。
據了解,林計坤有兩個孩子,全部都在外地讀書,一年難得有機會團圓。疫情期間,林計坤沒好好跟家人過個年。“我是村醫,非常時期我不能為個人,要對村民負責。”他說,“我備了酒精,每天都是做好消毒再回家,不給家人添麻煩,只有保護好自己,才能更好地保護村民。”
入黨的時候我就承諾了不怕個人犧牲
譚榮中是酥醪村的一名老醫生,從醫三十多年了,自新冠肺炎疫情信息披露以來,村衛生所實時開放,保證24小時值班,以應對突發情況。
“病毒看不見摸不著,只有返村人員全部結束隔離期才算穩妥。”對從外地返村人員,譚榮中逐一上門量體溫、交代居家隔離注意事項,同時耐心安撫他們的情緒。“不要怕,大家積極配合,都會相安無事。”
翻了翻譚榮中大年初一的門診日志,記者看到,這一天內他接診了2名感冒流感患者,患者雖沒武漢旅居史,譚榮中也每天堅持做好上門測量體溫等隨訪工作。
“戰戰兢兢,時刻警惕,每一個異常情況都要關注到。”譚榮中告訴記者,近一段時間,他每天吃住都在衛生所,讓村民隨時都能找到他。“村醫是每一個村莊的健康守護者,更是一個村莊的強心劑,這個時候村醫的堅守能更好地安慰村民。”
誰沒有一個家,誰沒有家人和孩子,譚醫生的妻子很善解人意,總是幫忙從家中帶來糖水、熱粥等給村里一線人員送吃的,妻子是譚醫生最強后盾,經常協助丈夫醫務工作,前前后后幫助不少病人恢復健康。治病救人是醫生的職責,他說:“作為一個黨員,入黨的時候我就承諾了不怕個人犧牲,17年前的非典,我主動要求到一線去,17年后,我還是一樣的選擇”,譚榮中堅定的告訴記者。
白衣在身,責任在肩!
當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到了最吃勁的關鍵時期,
鄉村醫生是離村民群眾最近的人,
他們戰斗在疫情防控前線,成了人民群眾的健康守護者,
農村一線抗“疫”的逆行者,向他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