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浮山,素有“嶺南第一山”之美稱,百越群山之祖,既有瑰麗的山川勝景,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羅浮山摩崖石刻,是厚重的自然人文景觀和歷史文化遺產,吸引著許多文化愛好者孜孜不倦地去探索,而黃景營,就是其中之一。
△黃景營和羅浮山愛好者現場考察摩崖石刻
初識羅浮便癡迷。黃景營,是土生土長的羅浮山人,自小就經常跟從父輩進出大山之中,學習工作之余,流連于山水之間。偶然機會,黃景營結識了一批羅浮山文化愛好者,在濃厚氛圍不斷熏陶中,也學著跟他們一起研究散落于大山各處的摩崖石刻,并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成為了羅浮山摩崖石刻最癡迷的愛好者。據舊志記載,羅浮山摩崖石刻有2000多處,由于歷時久遠,許多已經漶滅。現存的摩崖石刻,隨著時代的變遷,更多的是藏匿于密林中、荊棘間、藤蔓下,甚至有些摩崖石刻“隱姓埋名”于人跡罕見的荒野之地。在野外探索石刻,蚊子毛蟲叮咬不說,毒蛇、獸夾也是不得不防的危險,“曾經遇到過蛇、野豬、白色羽毛的野雞,那野豬長得真壯,大大的獠牙,突然從樹林間竄出來把我嚇了一大跳。我抓起石頭把它呵斥走,它一跑,周邊全是騷味”黃景營如是說,所以,能堅持這種愛好的人,真的是鳳毛麟角。
△羅浮山文化愛好者現場考察摩崖石刻
在探索摩崖石刻的過程當中,黃景營深感自己對羅浮山文化遺址的了解不夠全面和準確,對石刻中內容的解讀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對石刻中提及的歷史人物不夠認知和了解。黃景營想盡辦法收集有關羅浮山文化的書籍,書店、報攤、圖書室、舊書網等多渠道,通過收集文獻資料、廣泛深度閱讀書籍,逐漸對羅浮山文化有了更加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從而更有利于他尋找和解讀羅浮山摩崖石刻。
跋山涉水尋覓跡。黃景營為了尋覓從舊志中所了解到的摩崖石刻,常常利用工作之余,帶上干糧,獨自一人鉆入山中,一鉆就是一天。寶積寺是羅浮山諸佛寺之中,建筑年代較為久遠的古寺之一。蘇東坡在《游羅浮題名記》中,明確記載了當年“入延祥寺寶積寺,禮天竺瑞象”,“還宿寶積中閣”,為寶積寺增添了濃厚的人文內涵。但由于寶積寺遺址所在山腳下為部隊軍事重地,難于穿越,多年來此處文化遺址無人涉足。
果園、田埂、水溝、路旁、草叢、密林、山間……黃景營按著志書上記載的位置,反反復復地搜尋,從各個方向朝著目的地探索,只要見到個頭大點的石頭,他就轉著圈兒盯著石頭,仔仔細細查看,因山高林密,地勢險峻,均以失敗告終。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他發現了一條依稀斑駁的小山徑,循著山溝,貓著腰,向前鉆過數個山谷,翻過幾條山岡,俯在山腰一處平坦的密林歇息時赫然發現了寶積寺遺址!青磚整齊砌成的矮墻根,規則有序的方形條塊石,琉璃青磚瓦礫的碎片……不禁讓人欣喜若狂!隨即也找到了寶積寺舊址周邊的摩崖石刻:“羅漢巖”、“阿彌陀佛”、“寶積飛泉”、“獅子朝巖”和“古佛巖”……這些石刻均在志書中都有記載。其中一處“知音”的摩崖石刻,是志書中沒有記載的! 經實地察看和解讀,證實了相關書籍的記載出現了多處錯誤,存在以訛傳訛的現象。黃景營將自己探索結果,毫無保留地提交給羅浮山管委會文管所,并帶領相關人員到實地察看,使得羅浮山更多的摩崖石刻重見天日并受到保護。羅浮山摩崖石刻有的是為地處提名,有的感慨言志,有的借景寄懷,散落在秀谷幽巖和飛瀑名泉的石壁上,展示著歷代名家大師留下的珍貴墨寶,猶如“書法展覽館”,乃是厚重的自然人文景觀和歷史文化遺產。
授人以漁作傳承。黃景營是一位教師,也是一名小學校長。探索摩崖石刻是他的業余愛好,熟知羅浮山山勢、水路。多年鍛煉下來,他慢慢地從一名研究摩崖石刻門外漢變成了一位雜家;從一開始對文物保護的一竅不通,到如今專業術語一個接一個地脫口而出,靠的是一股鉆勁,不斷地學習和積累。他時常鼓勵學校孩子們通過學習鉆研了解羅浮山景區文化,特別是羅浮山摩崖石刻文化,常常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羅浮山景區小小講解員文化志愿服務活動,培養了多名羅浮山景區優秀小小講解員;不僅在學校校園墻畫中多版面、多角度展現了羅浮山中草藥文化、摩崖石刻文化圖片資料等,科普文化知識,增長學生興趣;還開辦了校園書法練習室,多次帶領學生臨摹羅浮山摩崖石刻字帖。如今黃景營已是一位資深的羅浮山文化愛好者。一位守護大山里摩崖石刻的人,一如既往地熱愛著羅浮山,不斷地探索和保護羅浮山摩崖石刻。
近年來,羅浮山景區加大了對摩崖石刻的挖掘、整理與保護,充分利用自然生態、歷史人文、旅游資源的最大優勢,持續開展實地考察,摸清和研究羅浮山摩崖石刻情況,積極做好摩崖石刻與旅游相結合的大文章,著力推動“旅游+文化”深度融合發展,創造性轉化發展摩崖石刻優質文化,講好羅浮故事,加強文化自信,提高中華文化影響力,充分展示了羅浮山厚重歷史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