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羅浮山景區舉辦文化大講堂(第二講)——羅浮山空間形象的歷史演變與意義疊加。此次講座邀請了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廣州大學廣府文化研究基地副主任、文學博士蔣艷萍來授課。景區黨委、管委會領導班子成員;管委會各科室部門,旅游公司領導班子成員、副經理以上干部職工及周邊鄉鎮民宿、企業、學校代表參加了講座。
蔣艷萍以《羅浮山空間形象的歷史演變與意義疊加》為主題,從秦漢魏晉神圣空間書寫、隋唐兩宋隱逸空間書寫、元明清地方化空間書寫等三個方面入手,深入淺出,詳實具體,分階段介紹羅浮山空間形象的歷史建構與意義疊加,讓聽眾對羅浮山的歷史文化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感受到羅浮山在自然地理、歷史人文等方面的獨特魅力。
羅浮山自古以來是歷史文人墨客盤桓、向往之圣地,詠題佳作不勝枚舉。羅浮山延續遠古神話,被塑造成為“神山仙境與蓬萊別島”的合體,后又被道教奉為洞天福地,“仙山”逐漸凝定為羅浮山文學空間的固有屬性。在構建羅浮仙山的神圣空間上,人們致力于將羅浮仙蹤的歷史盡量往遠古時代延伸。在歷史的發展演變中,羅浮山文學空間形象變幻著不同面貌,其內涵和意義不斷豐富,帶給人們多向度的審美體驗,也推動著羅浮山的聲名不斷遠播。會場內,有人認真做筆記、有人拍照記錄,學習氛圍十分濃厚。
“道教山中有洞,洞中有天的形式,建構了一個與世俗人間相懸隔又相對應的神秘幽深的神仙世界”、“ 羅浮山對于他們不僅是攬勝探奇的山水之地,寄托其高隱情懷的精神之山,更是其撫慰鄉情的家園之山。”、“ 故鄉情結的寄寓使羅浮山迅速地符號化,成為一個充滿地方認同的標志性文學景觀。家鄉,意味著濃厚的地緣色彩。” 羅浮山的山谷、奇洞、蒼木、峰陵、云霧、飛瀑種種自然景色的光色聲響,讓人如置身玄妙仙境,可以引發仙心,增添遐想。嶺南本土文人的羅浮書寫不僅是對本土文學的一種豐富,也是一種文化認同。這種文化認同對嶺南人來說尤為可貴,是一種精神性的建樹。
羅浮山作為洞天福地,是嶺南的生態高地,文化高地和旅游高地,蔣艷萍分享到,獨特的文化才是一個景區培育特色吸引力和持久吸引力的基礎,應注重美學意義、文化意義、生態意義。羅浮山形象及重要景觀,是在歷代文學作品中不斷形塑和反復書寫下凝定而成的,形成了固定的山水美感話語體系,是中國山水文學審美話語體系的重要部分,對羅浮山水的想象和登臨,凝結了古人的休閑精神和生態智慧,以羅浮山旅游與文學書寫為個案進一步研究古人的旅游方式、休閑精神以及山水文學的創作經驗與審美表達,有助于重新挖掘羅浮山文學景觀的當代價值,更好地修復羅浮山文學景觀、更深入地開展生態旅游和休閑旅游,豐富國民生態和休閑意識,對當代人形成健康的休閑理念有一定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