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15日,以“新時代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第五屆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大會在佛山保利洲際酒店舉辦。大會旨在加強溝通交流,促進緊密合作,攜手共建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助力打造健康灣區。會上,羅浮山景區等6家首批單位獲得廣東省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基地授牌,探索區域協同創新模式,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從大灣區走向世界。景區黨委副書記李志斌出席會議并接受獎牌。
羅浮山自古就有“嶺南第一山”、“百粵群山之祖”的美譽,是中國十大道教名山之一,被道教尊稱為第七大洞天,第三十四福地,是中國道教嶺南教派及嶺南中醫藥文化發源地。東晉著名道學家、醫藥學家、博物學家葛洪,攜妻隱居羅浮33年,修道煉丹,采藥行醫,著書立說,一生完成著作60余部,尤其是醫藥學方面的典籍造福了世人千年。其中,葛洪在羅浮山編纂的《肘后備急方》是中國古代最早的醫療“急救手冊”,一劑“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記載啟發了科學家屠呦呦發現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并因此獲得了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近年來,羅浮山注重以“旅游+康養”、“旅游+文化”為中心, 依托豐富的中草藥資源,發揮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的優勢,先后在羅浮山舉辦第三屆、第五屆、第八屆中醫科學大會和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大會,四次大會規格高、境界高、水平高、效益大、影響深,是我國中醫藥界頂級學術會議,吸引了來自世界多個國家及國內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專家、學者、企業家齊聚羅浮山論道中醫與科學,弘揚青蒿素精神、傳承創新中醫藥、共促人類健康;成功舉辦中國健身名山登山賽、全國扁帶精英賽、首屆鮑姑文化節、首屆帳篷節暨電音節、千人太極、盆菜宴等一系列大型活動賽事;先后與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廣東電視臺、南方電視臺、《鳳凰周刊》《南方日報》《南方都市報》等30多家媒體合作,拍攝紀錄片《葛洪醫道》、宣傳片《羅浮仙路》等,應邀在中央電視臺《國寶檔案》、《鄉土》等節目專題宣傳羅浮山道教養生、中醫藥養生文化,羅浮山景區知名度及美譽度的不斷提升。
“葛洪因羅浮山而仙,羅浮山因葛洪而名”,葛洪是羅浮山的靈魂人物。羅浮山為提升葛洪文化的宣傳展示效果,狠抓葛洪博物館多媒體展示升級改造、朱明洞景區中草藥科普研學游路線和研學配套實驗室建設、羅浮山歷史文化挖掘利用等項目,傳播中醫藥文化、葛洪文化;持續挖掘羅浮山歷史和人文特色,加大研學旅游產品開發,積極打造羅浮山“粵岳”研學新課程體系,具體包括“邂逅中醫大咖”、“百草油的秘密”、“諾貝爾獎之旅”等中醫藥文化精品課程,為羅浮山研學旅行新業態發展注入新動能;持續開展文化大講堂系列專題,邀請了省內各大高校、文博單位以及惠州本土文化學者為景區職工從多方面講授羅浮山葛洪文化、中醫藥文化等相關優秀歷史文化,講好羅浮故事,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羅浮山,為羅浮山代言。中藥圣山,養生福地。起筆“十四五”規劃,廣東省將著力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羅浮山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生態觀光、休閑度假、健康養生的首選之地,將緊抓發展機遇,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建設國內一流景區,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