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道是歷史悠久的傳統藝術,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里記載:“香碓,羅浮為多。羅浮眾香之藪,其樹木多芳辛酷烈。我們常見的沉香、檀香等名貴香料。其中沉香自古以來就被稱為“藥中黃金”,廣東省沉香的代表“莞香”更是久負盛名,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我們惠州也是莞香的主產區之一。
11月24日,羅浮山景區舉辦文化大講堂(第七講)——香道與道香。此次講堂邀請了資深香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香文化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沉香博物館國香書院高級講師羅永堅老師來講解嶺南香文化。
羅老師從傳統香文化的起源、對香的認知、香品的介紹、香的用途等方面進行了生動講述,循序漸進地詳細介紹了沉香、檀香等香料以及用香方式、香爐器具的相關知識,回顧了羅浮山香文化歷史傳統,讓我們對惠州本地的香文化有了更加細致深入的了解。現場眾人興致盎然,互動積極,收獲了寶貴的香道知識,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人鼻無不樂香,故流黃、郁金、芝蘭、蘇合、玄膳、索膠、江蘺、揭車、春蕙、秋蘭,價同瓊瑤。”、“不用仙人綠玉筇,朱明門戶水重重。因君識得香溪路,舟入羅浮四百峰。"“羅浮淡妝素質,呼翠鳳、飛舞斕斑。參橫月落,留恨醒來,滿地香殘。”……香道是歷史悠久的傳統藝術,通過眼觀、手觸、鼻嗅等品香形式對沉香、檀香等名貴香料進行鑒賞和感悟。
早在東晉時期,葛洪在羅浮山隱居時所著《肘后備急方》里,就記錄了許多用香藥療病的醫方,其獨創千古名方“五香連翹飲”,就以沉香、丁香、麝香、木香和乳香入藥,治療積熱、結核等,給惠州留下了沉香藥用的歷史文化財富。宋代,羅浮山沖虛古觀旁的“洞天藥市”與東莞寮步香市、廣州芳村花市和廣西合浦珠市一起被稱為嶺南四大集市,或許當時就有部分沉香以藥材身份在洞天藥市出售。面對“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困境,當前我們該如何深入挖掘惠州香文化,講好惠州香與葛洪、洞天藥市之間的故事,擴大惠州香、羅浮香的品牌影響力,值得大家深思。
隨后,開展香篆體驗活動,參與人員在老師指引下感受制香的樂趣。“香篆”古稱“印香”、“拓香”,是一種直接點燃熏香的過程。打香篆,主要是體會打篆過程中養心、靜氣、減壓、祛躁、悅目。據了解,打篆的模型多樣,如課堂上體驗的有“福祿壽”字型、花形、祥云形、如意形等,通過鋪香灰、打篆、起篆、整理、燃篆……使得在香篆過程中也能體會到不同的樂趣,材質不同的爐具,配以不同形式的“香印”,打出一爐香,有不同的意境,對香料進行全身心的鑒賞和感悟,也更具養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