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由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指導,廣東省博物館協會、廣東省博物館事業發展基金會和博物館頭條聯合發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廣東省熱門百強博物館榜單出爐,這是廣東省發布的第四期熱門博物館百強榜單,這次發布的百強博物館中,惠州市東江縱隊紀念館、博羅縣葛洪博物館進入廣東百強博物館系列。
惠州市東江縱隊紀念館
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是中國共產黨在廣東省東江地區創建和領導的一支人民抗日軍隊,是開辟華南敵后戰場,堅持華南抗戰的主要武裝力量。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斗爭中,東江縱隊在黨中央和廣東黨組織的領導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成為11600余人的武裝力量。他們遠離八路軍、新四軍主力,孤懸敵后,在敵、偽、頑夾擊的情況下,東江縱隊緊密依靠群眾,在東江沿線狠狠的打擊敵人,成為威震南疆、蜚聲中外的華南抗日戰場上一支堅強的武裝力量,被中共中央譽為“廣東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幟”和可與八路軍、新四軍相提并稱的“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
東江縱隊紀念館于2014年9月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抗戰遺址設施名錄、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廣東省紅色旅游示范基地、廣東省國防教育基地,總面積為5584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為3300平方米,館內設“序幕廳”、“歷史陳列廳”、“紅色故事長廊”、“博羅紅色遺址展示區”、“紅色課堂”(多功能影視廳)、“休息走廊”等。館內展示了近1000張真實歷史照片,以及400多件。其中重要文物有國家二級文物東江縱隊《前進報》印刷機和東江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當年出示的布告等。
博羅縣葛洪博物館
博羅縣葛洪博物館建筑主體為原部隊大禮堂,建于上世紀50年代中期,迄今歷經70年風雨,2016年為獻禮第三屆中醫科學大會專門改建而成。葛洪與羅浮山有著不解之緣。1600多年前東晉時期,嶺南道家始祖葛洪被羅浮山秀麗的風景、宜人的氣候、豐富的藥材資源所吸引,攜妻隱居羅浮33年,實現其修道、治學、行醫、治世的夙愿,他生平完成著作有60余部,尤其是醫藥學方面的典籍造福了世人千年。其中,葛洪在羅浮山編纂的《肘后備急方》是中國古代最早的醫療“急救手冊”,一劑“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記載啟發了科學家屠呦呦發現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并因此獲得了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博物館分為多媒體體驗區、館陳展示區及館外百草科普教育區幾大部分,其中博物館多媒體體驗區設在一樓,由序廳、鮑姑園和4D影院組成,運用聲光電技術手段展示了葛洪、鮑姑的中醫藥文化,通過多媒體互動設備、4D影院、木棧道、南北庵堂及葛洪煉丹、鮑姑采藥場景,展示葛洪的哲學思想、艾灸文化及中醫藥知識。館陳展示區設在二樓和三樓,二樓展覽名為《問道葛洪——葛洪生平史料陳列展》,通過“東晉名士 移居羅浮”、“ 醫藥創新 匡濟天下”、“ 金丹先師 化學前導”、“ 著述宏富 薪火傳承”四個部分來展示葛洪在醫學、化學、道教、養生等多個領域的杰出成就和他對后世的影響。三樓展覽內容為《巧手施艾——女醫鮑姑的故事》和《偉大的發明——青蒿素研發專題展》,展示了我國第一位女針灸家鮑姑(葛洪之妻)運用灸法治病救人的事跡以及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發現青蒿素榮獲我國首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歷程。館內還另設葛洪醫館,可與機器人葛洪對話。
葛洪博物館充分發揮羅浮山景區“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的示范作用,傳承青蒿素精神,弘揚中醫藥傳統文化,現已被評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廣東省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基地”、“惠州市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實踐基地”。自2016年9月開館以來,博物館每年接待游客均超過100萬人次,已成為全省各市縣黨員和領導干部、各級學校愛國主義教育和科普教育的實踐基地,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教育效果。
近年來,羅浮山注重以“旅游+康養”、“旅游+文化”為中心,持續挖掘羅浮山歷史和人文特色,加大研學旅游產品開發,積極打造羅浮山“粵岳”研學新課程體系,具體包括“邂逅中醫大咖”、“百草油的秘密”、“諾貝爾獎之旅”等中醫藥文化精品課程,為羅浮山研學旅行新業態發展注入新動能;“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持續開展文化大講堂系列專題,邀請了省內各大高校、文博單位以及惠州本土文化學者為景區職工從多方面講授羅浮山葛洪文化、中醫藥文化、紅色文化等相關優秀歷史文化,講好羅浮故事,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羅浮山,為羅浮山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