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夜,月朗星稀,蓬萊閣下的一個石巖下,一老者正與人談經論道。那年輕的提出:“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那老者卻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時而他們又把話題轉向金丹、仙藥;時而轉向經世治民的方略。正是海闊天空,無所不談,投機之極。
沖虛觀的小道士黃野人,平時追隨師傅葛洪左右,但夜來卻不知師傅去向。黃野人自幼父母辭世,流落到羅浮山,平時干活十分勤快,天未亮便沿山灑掃,他掃除山徑上的落葉,過了蓬萊閣,忽聽人高談闊論,都是玄、道等等他所不懂的玩意兒。“深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他聽得出,其中有他師傅的聲音,另一個是師傅的丈人南海太守鮑靚的聲音。但路途遙遠,并無車馬,鮑靚如何能夜到羅浮?黃野人暗自思疑。待至石巖下只見一雙燕子從巖上飛出,人聲頓寂。如是者數天,一日,黃野人約了個小道士,預先伏于巖上,待聽見人聲便將網撒下。那雙燕子飛不得,原來是鮑靚的一雙靴子。
后人于是在石巖下建起了“遺履軒”。《羅浮山志》也將這事記于典籍:“靚以女妻洪,洪居羅浮,靚晝臨民政,夜嘗往來山中,或語論達旦,人見其來,門無車馬,獨雙燕往還,怪而候之,則雙履也。”《羅浮山志》明朝陳璉,又有記載說道,:“當時蘇東坡遷于惠州,先赴羅浮山,入延祥寺、寶積寺,禮拜天竺瑞像,飲景泰禪師卓錫泉……坐遺履軒,望麻姑峰”。
遺履軒之上,是個古雅的四角涼亭,因黃野人在此處網得雙燕,故稱雙燕亭。亭額為清代東莞陳伯陶書,有聯云:“陵谷未稍沉,立馬山頭看百粵;風雨時離合,流觴亭外正三春。”此亭倚陡壁而凌霄,憑欄凝望,但見亭外百越之地,煙村平疇,春雨瀟瀟;亭畔藤蘿漫生,綠浪連綿,正與對聯相亭內,有一寬厚石板,緊靠巖側,清爽平滑。紹圣元年九月二十六日,東坡翁坐遺履軒,望麻姑峰,與道士鄧守安秉燭夜談,談經論道。
據傳葛仙夏日常到此納涼憩息。旁有空瞻道人的題刻“仙人臥塌”。這石也很怪,看來不足六尺,而不論人高矮,躺在石上,卻正合宜。國內外游客到此都喜歡在上面坐一坐,有些老人還在上面躺一躺,說是這樣便可免除腰腿酸痛云云。
雙燕亭后石磴次第,怪石磋峨,林木蓊郁,不知暑熱。石磴之上,兩巨石互成椅角,有如一道關卡,勢甚險峻。有聯云:“石徑有塵雨洗;洞門無鎖云封。”巨石之頂有:“云蒸霞蔚”四字,字體飄逸清健,流暢自然,不知何氏所題。